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四节 刘濞其人(一)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ps: 上架后的第一篇正文,拜求订阅、收藏、推荐和月票,请各位好友支持。

先后介绍了刘戊、刘遂和刘卬,做为领头人的刘濞就该浮出水面了。

刘濞这个人我在前边经常提到,但由于没轮到他唱主角,所以让他老兄在后台凉快了很久。现在,他终于急不可耐地蹦了出来,该让他上场了。

刘濞的老爹叫刘仲(刘邦的二哥),他是目前诸王中辈分最大的一位。刘邦曾封刘仲为代王,但匈奴攻代,刘仲弃国而逃。毕竟是亲兄弟,刘邦没治他的罪,但把他贬为合阳侯,时不时还会讽刺、嘲笑一番。刘仲封侯时,儿子刘濞也有相同的待遇,被封为沛侯,成为老家一亩三分地上的领导人。

公元前196年,黥布造反,刘邦亲率大军剿叛,刚满二十岁的刘濞陪伴身边。刘濞的确有些能力,在这段时间,上蹿下跳,表现的可圈可点。

黥布被灭后,刘邦既顾忌吴地南接壤东越等国,又恐江东人士不尊皇命,因此挑选壮王镇之。但可供他选择的人并不多,一则二哥刘仲能力不行、四弟刘交性格温和,何况自己的几个儿子年龄还小,满足不了要求;二则刘邦不愿意让外姓人染指此职。最终刘邦把目光落到大侄子刘濞身上。人高马大、性格彪悍,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年,刘濞被封为吴王,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都广陵(今江苏扬州)。

在刘濞准备离京时。刘邦召见了他。

望着跪在地上这个侄子,刘邦有些后悔了。因为刘濞有反相。我不懂面相,因此我也讲不清楚“反相”到底是个什么样。不过刘邦的确挺有一套。深得老丈人的真传。

不过,这种神乎其神的东西也不是仅此一例,后世的诸葛亮也搞过,而巧就巧在故事走向也完全按照相面而展开。

有点后悔的刘邦手抚刘濞的后背,若有所思地讲:“五十年后东南有乱,难道是你?”

这句话差点没把刘濞吓死,连忙叩头,汗流如柱。

刘濞还没找到合适措辞,刘邦叹了口气。“天下同姓一家,慎毋反!”

汗流浃背的刘濞连叩头,“不敢!不敢!”

最终,刘濞胆战心惊地上任了。

不得不承认,刘邦讲的太对了。可这剂预防针,虽然把刘濞吓的不轻,但也在其心中埋下一粒与朝廷不和的种子。刘邦若活着,刘濞自然不敢张狂;可刘邦一死,世事就难料了。

要说刘濞是有功的。四十多年吴王也没白干。

一方面为朝廷守边,安定地方;另一方面鼓励农耕,发展经济。并且开采铜矿,“国用富饶”。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深得民心”。且在江淮之地开凿运河。使当日地广人稀的长江三角洲逐渐繁盛,都城广陵更成为商贾云集的大城。这。都是刘濞的功劳。

可朝廷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反而增添了不少猜忌。“吴王必反”四个字。早在吕雉时期就是一些人的口头禅。

但由于刘濞实力强劲,也没什么过火的行为。因此,与朝廷相安无事。

然而,矛盾还是渐渐明朗了。

矛盾的起因,还得从刘启初为太子时说起。

刘恒称帝后,召吴国太子刘贤进京。听起来虽然冠冕堂皇,事实上没什么可高兴的,因为他此次进京只不过是当“人质”来了。

虽然是“人质”,但生活待遇还可以,也没怎么限制人身自由,只要不离开长安,可以随便溜达。

一次刘贤入宫觐见,结束后碰到太子刘启。都是年轻人,共同语言就多了点。能够交流感情,这要说是件好事。然而世事难料,“好”和“坏”随时都可以逆转。

两人聊得高兴,就一起喝酒;喝完酒后,已昏昏沉沉,但还不算完,接着下棋。

就是这盘棋下出了问题。

两位“太子”在棋桌上争胜,结果刘启一败涂地,比较丢人。刘启的“太子”身份怎么着要比他刘贤高出很多,刘贤胜了棋局,怎么着也得谦虚一番,客气几句,最好再表达一些歉意。

而刘贤不是这种人,他嚣张起来要在他老爹之上,何况他喝点酒,说起话来就更随意,甚至忘记了对面这位仁兄的身份。懒腰一伸,长脸一拉,扯着嗓子似笑非笑地冲刘启讲:就你这水平,还敢跟老子下棋,找死的吧?

刘启也不是省油的灯,脾气也不是太好,且借着酒劲,更容易冲动。听刘贤称“老子”,刘启拎起棋盘就朝他头上拍了下去。还适时地配了音:就你这身份,敢在老子面前嚣张,找死的吧?

刘贤倒在了血泊之中,再也没能起来。下了一盘棋,讲了一句话,结果就丧了命,他有点不值。

刘启也傻脸了,惊出一身冷汗,瘫在地上,他没想到刘贤这小子如此不经揍,只那么一下下就过去了。老爹正千方百计拉拢吴王,不成想他上去就先干掉了人家儿子,这祸闯的有点大。

刘恒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跑了过来,抬腿就往刘启身上踹,骂了一通后,关他禁闭。这件事情,甚至让刘恒动了换太子的心思,若不是老娘窦漪房百般回护,也许刘启会在“削藩”这件事上换一个身份出现。

虽然经常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这是一句糊弄人的废话。连公安局局长的儿子都敢说“我爹是李刚”,皇帝的儿子就更不用说。杀个把人就想让人家抵命,做梦去吧。

可刘贤的尸体总不能留在京城啊,怎么着也得给他老爹送回去。因此,刘恒写了一封道歉信,随带刘贤的尸体一并送往吴国。

刘濞打开棺木看了一眼儿子已快腐烂的尸身后,差点气晕过去。一个活蹦乱跳的大胖小子,竖着进京,横着回来,任谁受不了。

回过神后,怒不可遏的刘濞冲使臣吼道:“天下同宗,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来?”。然后大手一挥,“拉回去!”

使者傻脸了,苦主不接收,总不至于把棺材往人家门口一扔,扭头就跑吧?再说他们也没那个胆量。没办法,拉回去吧。

要说这位使者大人挺可怜的。别人出差虽然长途跋涉,非常辛苦,但一路上游山玩水,空气新鲜,既风雅又惬意。可他这趟差出的,千里迢迢拉一具尸体,丢人不说,还臭的不行。甚至动几次就地埋掉的心思,可摸了摸脖子再无奈地摇摇头后,接着赶路了。

使者返京后,棺材里已不再是一具尸体,而是一堆腐肉和几把骨头。刘贤死的憋屈,死后的遭遇更憋屈,真够难为他了。

尸体去而复返,也让刘恒大吃一惊:叫你去送尸体,你他妈又给我拉回来了。抬腿冲到刘启跟前,上去就是一顿暴揍。然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就埋在长安吧,谁让自己不占理呢?

这件事,对两个人的影响非常大。

一个是刘启本人。经此一事后,他开始克制自己的性情,遇事学着隐忍和琢磨,这对他甚至整个王朝来说,是一件好事。由此可见,刘贤也并非死的毫无价值,最起码改变了刘启,为大汉王朝有着卓越的贡献。

另外一个就是刘濞。这件事,让他的心中留下了对刘恒父子刻骨的仇恨。这份私仇,迟早会开花结果的。

事实上,刘濞把这份仇恨表现的也非常明显。史料记载: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也就是说,从此之后,刘濞再也没去过长安,无论朝廷如何邀请,他就是岿然不动。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讯号。

刘恒也清楚刘濞在想什么,但他对刘濞也及不放心。因此,他暗中打探,弄清楚刘濞是在装病后,心中愤恨。随即做出了一个举动:将所有吴国使臣一并扣留,送交廷尉署审问、惩处。

这对刘濞来说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因为廷尉署随时就可以拿出他造反的“证据”。虽然他很想造反,并且也暗中做了些准备,但绝不是此时。

刘濞抓耳挠腮地想了几天后,决定趁秋觐的机会再派一位使臣进京。他对这位使臣寄予厚望。当然,从最终结果来看,使臣也不辱使命。

使臣进京后,在刘恒面前说了这么一段话:吴王确实无病,只因朝廷禁锢吴国使臣,使吴王大恐,才装病不朝,请陛下捐弃前嫌,容其改过。

若按刘恒最初的想法,也得请这位使者去廷尉署吃牢饭。可不幸的是,刚巧赶上匈奴人南下,北方烽烟又起,无暇顾及东南,因此借坡下驴,说了句违心的话:“吴王年老,免其入朝觐拜。”

随即赦免了那些正在廷尉署吃板子的吴国使臣们,还赐给了刘濞几杖,托人给他带了过去。(几案和手杖,供老人靠身和走路扶持只用,朝廷赐此代表对老人的尊敬)。

刘恒放缓了对刘濞的整治,刘濞也放慢了造反的进程。双方紧张的局面得到了缓解,两家又步入正轨。

后来贾谊上《谏铸钱疏》,建议收回刘濞的铜山。可刘恒只微微一笑,将此疏放置一边没再提起。事实上,并非刘恒不想这么做,只不过他不愿意再去刺激老刘濞。(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信息全知者你老婆掉了终末忍界绝对一番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反叛的大魔王奸夫是皇帝五胡之血时代玄尘道途
相邻小说
翡翠之塔匪途重生之人生赢家至神至圣剽悍种田路娇贵白银之轮灵武道战神霸世超级弼马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