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心力角逐[加更求收求推荐~~]
只有这个明云歌……
这宫人姓周,早早入了宫,被尊为周姑姑。是太后身旁的红人,与太后乃是本家。虽被宫人尊为姑姑,可她年纪并不大,不过双十年华。伺墨女官这个位置,她眼红许久。
一直有意无意的在太后耳边提一提,太后渐渐上了心。
可就在此时,云歌横插一杠,让周姑姑的美梦彻底幻灭。
她怎能不计恨云歌。
所以求了这唤人的差事,意在给云歌一个下马威。
乍见云歌这寒酸的打扮,还有那张平凡出奇的脸蛋,周姑姑自是气闷难平,所以才有了刚刚那盛气凌人的一幕。
可最终,她不得不在云歌面前俯首。
云歌初进宫,并不想与宫中人结怨。
见好就收的道理她还是懂的,见那宫女敛了盛气凌人,云歌转身,脸上亦挂起浅笑。“姑姑说的哪里话,云歌初来乍到,还盼着姑姑多多照抚呢。太后即唤,云歌自是要跟姑姑走上一遭。”
周姑姑一脸僵笑……
所谓躺着也中枪,大体就是形容此时的云歌了。
她真的不知道自己哪里惹了这位宫中姑姑,一上来便就这般盛气凌人。宫中人心思本就难猜,云歌索性兵来将接,水来土淹。
算起来,云歌己是第三次来太后寝宫了。
周姑姑见云歌虽然相貌只能称为清秀,可自始至终却是不卑不亢,便是应对一国太后的召见亦丝毫不露怯意,便是这份胆识与镇定,己足够让人侧目了。如果不是皇帝封了她做伺墨女官,也许,她会欣赏明云歌也未可知。
“明二姑娘稍候,奴婢进去禀明太后娘娘。”
“有劳姑姑。”云歌应是。
很快,有内侍扬声宣云歌入内。太后今日在正厅接见云歌,是上次皇帝召见她,亦是她对皇帝道明自己师从先楚王妃之处。
才迈步跨进殿中,一道灼灼的视线便向云歌扫来。云歌不动声色的上前跪地见礼。
片刻后,殿上扬起一道颇威仪的声音。“起来吧。上前让本宫细细看看……”
云歌起身,走上前去。
随后迎上太后打量的目光……
太后年过六旬,一头华发己花白。面色却很是红润,可见自从病后恢复的很好,上次见太后之时,她身染恶疾,一脸苍白憔悴之色。与此次可谓是天壤之别。
云歌在快速扫过太后之时,太后亦在细细打量云歌。
这个被自己的皇儿,大越的皇帝封为伺墨女官的开国候府二姑娘……据闻开国候以前对她并不亲近,而且以前这个姑娘性子颇为软弱,似乎不会是个敢揭皇榜的性子。
可却从太子选妃宴后性子突然逆转。
便是阿谨那小子对她也是另眼相看。别人太后不清楚,诸葛谨可算是太后从小看着长大的,那孩子自小生的便好,而且嘴巴分外甜,总能哄得她开心,她便一直把他当亲孙子看待。
那小子……
看似风*流多情,来者不拒。其实并不是的,那小子,眼光高着呢。
承庆王妃几次入宫,求她给那小子寻门好亲事。
她都没有应承……怕随便选个闺门千金,那小子却不喜,凭白添了孽缘。
不想那浑小子竟然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明家姑娘另眼相看。
她着实看不出这姑娘哪里出众。通医术?据说是师承先楚王妃……当年,楚王生母与她关系亲如姐妹,楚王生母临死之时,她答应过她要好好照顾诸葛楚那孩子。
只是当年皇帝初登大宝,好多事不是她能干涉的。好歹诸葛楚那孩子最终保住了性命,而且深得皇帝倚重。
只是他那离经叛道的妻子,她素来不喜。
现在面前这姑娘却是那女人的徒弟。而且救了她性命……太后心里其实很纠结……她有心成全诸葛谨,可那小子却不争气,卷入了人命官司。有心考究一番明云歌,可此时她却是御笔亲封的伺墨女官,那可是整个大越女子都眼红的所在。
便是一直跟在她身边的瑟丫头亦觊觎了许久……
可以说明云歌的出现,打破了太后一直以来的计划。
可见到面前这姑娘,太后又无法对她心生记恨。毕竟,这姑娘,救了她的命。
“瑟丫头,你看看人家小姑娘,不过及笄之年,却己有了这镇定自若的性子。这点,你可以多多向云歌学习。”太后笑着对刚刚领云歌过来的周姑姑道。
周姑姑,闺名周瑟。周瑟笑着应下,一幅虚心求教的样子。
丝毫看不出刚才的刻薄之相。
“太后说的及是,二姑娘这性子委实招人喜欢。即文静,又有本事。难怪陛下偏爱。”周瑟回道。
“你这话说的合本宫心意,别说皇帝了,便是本宫看了这姑娘也喜欢。如果不是翌儿己选了莹莹那丫头为正妃,本宫都想做主把这丫头许给翌儿了。”太后笑道。
云歌听了不敢接口,可心却沉甸甸的。
“太子的侧妃人选不就是出自开国候府吗?据闻那明三姑娘生的颇美艳。太后娘娘干脆心疼心疼太子,让太子享个齐人之福便是。”周瑟笑着提议道。
太后听后,表情一怔,却是凝眉深思起来。
云歌却是大气也不敢出。
皇权当道,皇帝据闻又是个孝子,这从太后染病,皇帝寸步不离的守了三天三夜便可以看出。若是太后真的有此提议……
云歌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逃过一劫。可此时,她却什么都不能做……
那个美的颇阴柔的太子翌,那个兔爷一样的太子翌……
太后想了想,周瑟的提议她很是动心。前楚王妃擅医本就出人意外,据说楚王的盛名,大半是他那个前王妃给赚来的。
知道云歌擅攻后,她与皇帝想法一样。
如果不能收为己用,宁可毁之。
万不能再次让诸葛楚占了先机。所以明云歌嫁进楚王府之事注定不会发生。
可嫁给太子就不一样了。便是云歌擅医的消息传扬出去,也助涨的是太子的盛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