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帝国建国之后的第一次正式的政府工作会议在神京(新建的洛阳)帝国议会大楼召开。
小会议室才是决定一切的策源地啊。谁总结的'大会决定小事,小会决定大事';,这真是中国政治的传统精华啊。
"什么?黄河决口了?不该啊?历史上记载这几年都没有决口过啊。啊今年就是1099年,正是在内黄决口了,东流断流,黄河彻底恢复北流故道。该死的,我怎么忘了今年会决口?"赵守忠听到李基的通报后愣了。
"现在说马后炮有什么用?你赶紧制定方案救灾抗旱,断流的东流流域要做好安排。"早知道今年刚刚建国黄河就会决口就不会这么早把治理河道的专项资金调拨下去了。李基又开始头疼起来。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黄河,古称"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每位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母亲河。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浩瀚无比的民族文化,其博大精深难以简单表达。然而,这条"母亲河"在历史上曾随其变迁而多次出现水害。据统计,从春秋时代的周定王五年(前60)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的500多年间,黄河共决口达159次,较大的改道6次,重大的改道6次。每次改道都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灾难,对黄河下游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三河皆北流入海。"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其后,黄河多有决溢。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动员了数十万人,在王景的主持下,采用修堤、护岸和疏浚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方固定了河道。史称,王景与助手王吴"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渍,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遗漏之患"。通过这次治河,"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一般认为,这是黄河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自东汉以后,由于王景治河疏导得法,特别是因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一度变农为牧,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速度趋缓等原因,黄河出现了700年左右的长期安流的局面。
自唐中期以后,黄河泛滥日益严重。五代初年,黄河决口即不绝于史。五代数十年间,黄河不仅因洪水频繁决口,而且因战乱不止,许多军阀以水为兵,多次人为决口,以致中原连年水灾。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辽宋金时期的70余年间,黄河决口泛滥或改道有记载的就达到10余次。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十一月,河决澶渊,泛数州";"五月,河大决濮阳,又决阳武"。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秋七月,"河决孟州之温县、郑州至荥泽、澶州之顿丘",以致中原等地一片泽国。此后黄河决溢之害较前更甚。宋仁宗时,黄河决口频繁且大。天圣年间,黄河在滑州与澶州之王楚埽等地再次决口。景祐元年(104年),"河决澶州横陇埽",加上后来的决口,黄河在澶州横陇埽(今河南濮阳东)开始逐渐冲出一条新河,在今无棣以备入海,后世史书多以此称为"横陇河"。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埽(在今濮阳东)决口,向北改道,形成"北流",在泥沽(今天津市东南)入海。嘉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决口,向东分出一支,形成"东流",亦称二股河,在无棣北入海。此后,宋朝统治阶级内部就黄河是北流还是东流的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议,长达数十年之久。以自然条件而论,北流较为顺应河势。从防御契丹的角度出发,黄河北流,流入契丹境和淤塞北宋边境上的塘泊,均带来不利因素,即所谓"失中国之险,为契丹之利"。熙宁二年(1069年),为实现全河东流,堵塞北流,使河水尽归二股河入海。黄河单独东流入海持续了11年,又于元丰四年(1081年)在澶州小吴埽(今濮阳西南)决口,北流至天津西入海。元祐八元(109年)又一次人为挽河东流,但没有几年,又于今年在内黄决口,主流仍走小吴埽北流故道,东流尽绝,惟北流独好。
这种局面让穿越众十分尴尬。要说从后世来的穿越众对治黄工程也不陌生,可以说没有一个人的方法可以超过穿越众对黄河治理的手段,但是刚刚建国就被黄河决口甩了一耳光。自称承天受命新的华夏帝国大脑一样的穿越众十分不爽。
黄河改道以后,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巨浪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洪水以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史料记载,后晋开运元年(944)六月,黄河决口,在淹没了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南部的广大地区的同时,洪水开始积聚在梁山周围,将原来的巨野泽扩展为了著名的梁山泊;不仅如此,黄河决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政治军事生态布局的重新排列组合。据《山东黄河志》统计,1855年以后,黄河决溢成灾,侵淤徒骇河45次,马颊河7次,北五湖1次。这不仅削弱了蓄泄能力,还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和洼地;恶化了气候环境,从而加重了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水、旱灾害进一步造成良田荒芜、土地沙化,尤其以黄河泛滥造成的土地沙化最为严重。黄河溃决之后,由于泥沙的沉积,使大量良田严重沙化,危害极大,实与洪水冲击之害相当。很多地区的土地尽被沙压,水退之后,一经微风。尘土飞扬迷漫,且五谷不生,野无青草,土质极差。
除土地沙化外,土地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由于降雨或洪水灾害,地下水位升高,在蒸发作用下,盐分向土壤表层集结,水去盐留,往往出现盐碱地。黄河决口后,黄河沿岸或其他低洼易涝地区,由于排水不畅.浸泽日久。形成了大面积盐碱地。如蒲台蔡家寨碱地,就是因为黄河改道后河水浸湿及排水不良而形成的,其碱土层有时深达一尺有馀。盐碱地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碱层浅的土地经过挑沟、翻地等方式改良后.还可以种植豆、麦之类的作物,碱性较大的地区只能生长芦苇等,再严重的地区只好完全废弃。
肆虐的洪水使得人口锐减,严重阻碍了黄河下游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水灾不仅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破坏社会生产力,而且吞没了农田民舍等生产生活资料,使老百姓不能恢复再生产。黄河决口的当年,下游地区夏、秋两季均绝产,只得靠截留运河漕粮维持生计。在晚清的奏折、上谕中,黄河决口后类似"淹毙人口甚重"、"居民村庄.尽被水淹"等记载屡见不鲜。据估计,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二十三年的连续三次大决口中,黄河下游地区死亡人数不下二十万,且"膏腴之地,均被沙压,村庄庐舍,荡然无存"。当时的情景是:黄水源源不绝,前涨未消,续涨骤至,村落被冲,瞬成泽国,极目所至,浩淼无涯;灾民处高地,搭盖窝棚,暂为栖息;济南、武定两府很多州县多陷巨浸之中,人口死者无数。洪水所过之处,大量土地沙化荒芜,农民失去生产基础;灾后大量农村劳动力急剧流失,农业生产急剧退化。
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重粗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这条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已走过了千万年历史的变迁。在其中,它经历了多少,看透了多少,冲来巨浪又淘尽了多少春秋事迹。历史,早已无情的在它的河床古道上留下了无数岁月磨合的刻痕。定格的道道印痕中,黄河似在倾说着它的那段昔日复杂的历史,它拥有的辉煌与苦难共存的过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的千古绝唱绵延至今。历史不会止步,黄河水也不会停流。我们应拥有先辈的那份心、那份情感。不仅是为了黄河的治理和民族的鼎盛,同时也是为了证明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同是中华人。不朽的黄河在我们身边流过,不朽的文明在我们脚下延伸。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在历史中迷失方向而站在黄河边哭泣,听浑浊的河水共和悲音。我们不拘黄河的一次次'洗礼';,是因为我们憧憬着黄河的未来,那沉沉的历史重担,早已不容质疑的压在了我们并不成熟的肩头。我们不能让黄河再一次展现出它在历史上桀骜不驯的一面,再给我们甚至是给我们的下一代带来无尽的灾难和伤痛。黄河在注目,历史在凝视,我们静坐不得,也徘徊不得,惟有与它同行。"文青高竞竟然在看完资料之后做出了一段牙酸的感慨。
"又要开始砸钱了吧!这次你想赚多少?"大管家刘欣对李基又开始挤眉弄眼。
"还是被你看穿了。这次的行动主要还是孙昌手底下的人处理,西北的林业公司和东南诸路的农垦公司要在受灾的黄河下游大量圈地,有可能的话招募的流民和青壮在新开发的沙地和盐碱地种植改良土壤的各种速生林和经济作物。
现在的北方没有威胁,原来大宋朝廷指望河北地区的沼泽池塘防御阻碍辽国骑兵南下的战略企图成了一个笑话。我们不仅仅要解决黄河下游流向的问题,还要彻底治理好整个黄河。综合治理就需要将这个百年工程分解到每个流域内的村和社区级居民点,从上游到出海口,每个河段和支流的水质都要控制。
利用黄河的泥沙填平河北的大量沼泽,改为种植棉花的砂壤最好不过。彻底的将黄河的下游河道固定下来就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坚固狭窄的河道、通过黄土高原的治理保持较低的含沙量、高效的利用河水灌溉周边农田来增产回本。
我们不仅仅要趁着枯水期在下游的河道挖泥排沙,用淤泥肥田,还要在丰水期来之前建好束水冲沙的坚固河堤。
以大名府为中心,将整个河北治理成一个没有中低产田的圣地,这样需要大量的肥料和改良剂。
修建河堤要用的水泥、石块、钢筋都需要当地建设矿场和建材厂提供,我们还要调拨一批工程机械去赶工期。
明年就可以初步见到成效了。"李基肯定的拍胸脯保证。
"话说孙昌的西北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已经看到成效了啊,黄河的含沙量比十年前起码少了6%。"杨老板看着数据对比赞到。
"老孙的土地,哦,不,是咱们的储备和经营的农业土地现在有1000万亩了吧?加上这些沿河的新淤地和改良地,超过1500万没有问题啊。这些紧靠黄河的盐碱地和沙地只要引黄漫灌几次就可以充分洗掉土壤里面的盐分,黄河里面的氮磷钾等肥力都可以像尼罗河一样留在两岸的土地中了。"陈冠先看到数字以后开始不淡定了。"这样的改造要花多少钱?过去历朝历代的政府都会疯掉吧!要不是咱们有技术金手指和融资渠道,恐怕也会和这些倒霉的政府一样烧钱烧到吐血。"
"争取五年内回本,三十年内的投资收益在1%左右就好了,这些地搞完农业之后还可以搞工业,去工业化时代后还可以变更居民区的建筑用地。土地生产力提高就靠变更土地使用属性就够了,只要配套到位,还怕没有收益吗?"刘欣已经喜欢上了卖地筹款的模式。
"改良地需要的物资和机械好办,关键是村村通的灌溉体系就费老鼻子劲了,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人力的协调就要命了。那些大地主不会干看着我们圈地发财,他们要是后悔,总是捣乱也讨厌。干脆我们一次性全部买断所有的沿河土地,也多花不了多少钱,搞完之后卖地也都是整片的,方便很多啊;相当于钱在那些地主家里转了一圈就回来了,我们还少了很多事,多了不少利润。"孙昌建议到。
"大水漫灌可以改良盐碱地,那大水泛滥的时候怎么没有提高土地肥力?"高竞问道。
"要知道,有组织有计划的利用灌溉系统洗地和长达几个月的被水淹地可不一样,被泛滥的河水淹没太长时间或冲刷太猛都会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我们要是想把巨额的投资费用赚回来就要花心思把投资区域内的经济搞好。这些改良好的土地太肥了,对地少人多的京畿路土豪们吸引力都要爆表了,到时候我们拍卖掉一部分紧靠河边的改良田就能收回大部分成本,再利用这些土地种植棉花、大豆、小麦、大米,产出的农副产品全部都用来做兴办当地乡镇工业的原料,纺织、榨油、方便面、酿酒都是很适合的产业。我们很快就能摆平新政府在当地的危机。"工业达人钱进也给出发展方向。
"大片改造成本高的芦苇地也很好嘛!造纸工业也可以发展起来啊!这些实在是不适合种植的高地和灌溉费劲的土坡丘陵台地都可以种植耐盐碱的速生林,用来造一次性筷子或木纸浆都很适合啊!"赵守忠立马想到利用一切死角。
"那就这么先决定了,孙昌的工作加点担子,老钱的工业技校就多出点血,把老家在黄泛区的学生都派去兴办乡镇工业。我们再讨论一下1941年的政府预算和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规划的重点项目"李基将话题转向其他问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