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讯动漫·世界风专题
每天都把动漫挂在嘴边的各位漫迷们,有没有想过“动漫”这词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为你揭秘一下动漫的前、世、今、生。
196年元旦,于富士电视台首播的《铁臂阿童木》被看做是日本电视动画的开端,01年正是其50周年纪念,有着特殊意义。不少日本的相关组织和电视机构都纷纷适时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纪念专题和回顾类节目。
同样是196年,《阿童木》在北美通过nbc电视台的放送,也让北美的观众第一次了解到了日本电视动画的魅力。下面的这段来自美国qyll所制作的mv,便介绍了日本动画50年的脱胎换骨,从起步有着浓郁迪士尼风格的黑白片变成了如今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日本动画”,堪称流行文化的奇迹(作者原话:50yearslater,animeisapopculturephenomenon.)。片尾那句“爱的宣言”更让人深深感受到如今日本电视动画的巨大影响力,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一看。
哦,抱歉,看到这里你或许会以为本文又要缅怀一次在大学动画选修课第一堂课上那段让无数同学们昏昏欲睡的“动画简史”了吧?
很可惜咱今天不打算再讲那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了,咱打算咬文嚼字的探究一下根本——说一说我们喜欢的这个东西究竟应该叫啥?
“动漫”并非自古有之
是的,你没看错。别以为开篇的一段话里我一直在叫它“日本电视动画”,就觉得再讨论它叫什么就是吃饱了撑的。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天所谓宅男宅女们的日常交流中很少直接用到“电视动画”这么“时髦”的称呼。这群爱好者们当下使用最多的是“动漫”这样一个富有争议的称呼。
说它富有争议不仅是因为这个词汇从诞生到如今意义一直在不断变化(估计将来也会一直变化下去),更因为多年来为了给它“正名”,国内各种大大小小的动漫社区里已经打了不知多少嘴仗,发生了不知多少争吵,留下了不知多少口水...
源于欧美日本的进口词汇
按惯例,故事的开头一般都会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之类的来开始。好吧,确切的说是从几十万年前开始,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在山洞里的岩壁上凿下描述外出打猎情景的壁画,这便是最早的“画画”行为了。本质上来说它同今天的小学生们在课堂上百无聊赖时画下杜甫扛上狙击枪去踏青的恶搞涂鸦没啥区别,直到有一天当古人类尝试着想表现动作场面的感觉,却只好依靠多次重复绘制来分解动作,才能生硬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今天的小学生们却掌握了更为先进的技能:在不同的书页上画下稍有不同的画面然后快速的翻页——动画便由此诞生了!(难怪大家都说“小学生真是太棒了!”)
其实这个技能的天赋点名叫“视觉残留”,往大了说叫“视错觉”。电影技术发明之前的费纳奇镜、活动视镜、魔术幻灯、手翻书、西洋镜,还有中国的走马灯、皮影戏等等都是基于此而形成的。当然,电影本身也是基于此理论而发展出来的。
当然,不论漫画还是动画,他们的发源地都是欧美。
最初的起点是一个源于意大利的词汇——cartoon(卡通),指的是欧洲的连环漫画。不过那时更多是专指政治漫画、讽刺漫画。而后法国人将此道发展壮大。
19世纪末,同样是基于法国人的伟大创造,电影技术得以伴随着动画技术一起出现。同时也诞生了“animation”这个新词用来指“会动的画面”。但这种东西同“cartoon”还是太过相似,所以不管animation还是cartoon都被用来指代“动画”,亦或当做“animationcartoon”的简称,即“会动的漫画”。
随着0世纪初迪士尼的风靡世界,“卡通”一词更多被用来指风趣幽默的喜剧动画系列,特别是传入中国后,“卡通片”更是同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们牢牢的绑在了一起。反观animation,则变为了专指各种各样的“连续运动的图像”,包括d、d、粘土、贴纸等各种方式做成的动画,但不局限于现今“动画”的概念范围。至于最初的漫画,如今的欧美更多是用“ic”来称呼,特别是自家的《蝙蝠侠》、《超人》这类漫画作品。
而在日本,“漫画(マンガ,罗马音manga)”一词早在浮世绘时代就出现了。0世纪初期日本漫画发展快速,但动画起步却相对晚了一点。直到国外动画,比如欧美、中国作品的大量涌入,才带动了日本动画的兴起(不用怀疑,中国动画起步确实是早于日本的,比如着名的《铁扇公主》就对手冢治虫的观念造成过巨大影响)。
之后伴随着日本战后经济奇迹,日本动画由一开始对进口作品的简单“拿来主义”渐渐创造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绩。从70年代起渐渐发展分离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动画流派,期间有过“线画”、“动画”、“漫画映画”等多种叫法,但基本都属于“电视漫画”的意思。最后,随着将“animation”的日语音译词“アニメーション”简称为“アニメ”,便创造出了在今天欧美人看来专指“日本动画”的“anime”这个新词。
总之,欧美与日本从开始到现在都一直确定“动画”这种艺术形式就是“动态的漫画”。
随国内历史不断“改名”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回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开始我们的动画有个特文艺的名字叫“美术片”,这几乎是个国产动画独有的称谓。可能是由于国内的动画起初都是剪纸、木偶、皮影这类富有文化气息的东西吧,而且直到现在官方还在使用这个词。
前文虽然指出国产动画一开始处于世界前列水平,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而发展缓慢,再后来国内便开启了引进日本动画的大潮。如《机器猫》、《一休》等,在国内逐渐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也因此升格为了中国漫迷心中的经典作品;国产动画则伴随着“美术片”这样的名称渐渐开始被冷落。嗯…似乎有点文艺青年败给了普通青年的感觉?
只不过那时可没人懂什么“anime”、“日式动画”之类的玩意,所以就随着同一时期进来的《变形金刚》等美国动画作品而一并被叫做了“卡通片”——反正二者看上去都是些图画嘛!似乎是巧合,这些故事也相对符合小孩子的胃口,也就从那时开始,渐渐形成了“卡通片就只能是给小孩子看”的主流思想。但不管如何,“卡通片”的叫法算是被国内广泛接受了。国内最早的一批相关杂志也开始使用这样的称呼出现在人们眼前,如《卡通王》。
时间转到80-90年代初,此时日本电视动画正处于一个相对的低谷期,动画本身高昂的制作成本已经令制作公司叫苦不堪,而传统观念里认为动画的最大受众是小孩。小孩看电视的时间又集中在下午这种电视台卖价很贵的黄金时段,所以很多制作方都在不断探索新的出路——比如以贩售录像、影碟的形式来盈利。
直到1995年,由“报复社会”的庵野秀明所拍的名作《新世纪福音战士》(简称《eva》)问世了,这部动画引发了日本电视动画产业的巨大变革。比如由《eva》首创的“制作委员会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视动画的成本问题。再比如“在黄金档播出时反响一般而改为深夜播出后反而受到成年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样的“业界佳话”更是带动了深夜电视动画的兴起。
深夜动画,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个好东西。电视台因为深夜档观众少不好卖而只能大幅降低费用,于是动画制作公司打起深夜档的主意自是顺理成章。当然,深夜档嘛,自由度本来就更高,收视群体主要又是大人,于是更加黑暗压抑的故事、更加晦涩新奇的设定、更加热血暴力的战斗、更加秀色可餐的女孩子们...便越来越为了符合观众口味似的被创造了出来。简单来说就是观众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圣光”的节奏——某种程度上,这就是《eva》给指明的道路。
当然,这种小孩子看了以后明显会把持不住的东西,国内的电视上当然是不能播的啦!只不过你要是因此觉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巨人什么的都只是幻觉那就太天真了。
没有了面包,还可以吃蛋糕!电视上虽然看不到了,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那时却开始接触到了叫做光盘、网络之类的东西。就像那些还处在拥有“理想”这种奢侈品的年纪的少年们第一次见到巴西人玩花式足球时不禁喊出“原来足球还可以这么踢”然后便义无反顾的投入中国足球这个无底深坑一样;小时候看个静香洗澡都要脸红心跳的少年们也会对着不经意发现的的日本深夜动画喊出“原来后の宫还可以这么开”然后便...便没有然后了...
而且问题也来了,老师家长们可分辨不出日本动画与国产、欧美之间有何区别,反正看上去都只是些会动的图画而已。他们只会说“作业写完没?没写完看什么卡通片!这么大的人了还看这些!”
于是少年们愤怒了,不是因为大人们反对自己的爱好,而是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居然被叫做“卡通片”——那种给小屁孩看的玩意!这明显不能忍啊!这些富有内涵的日本动画小孩子本根本看不懂,所以怎么能跟他们看的那些“米老鼠和蓝猫”之流混为一谈呢?我们坚决要跟“卡通片”划清界限!
这好办,日本动画不是叫做“anime”么,这词的本源出处前文说过是英文“animation”,也就是动画,于是便有了:“我看的是动画,不是卡通,小孩子才会看卡通那种幼稚的东西!”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改掉叫惯了的称呼,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得那么清楚的,所以爱好者与非爱好者之间,爱好者与爱好者之间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动画还是卡通”的长久争吵。
“名分”之争
少年们还在不断成长,这个圈子也跟着慢慢成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上网,看动画的人也正在逐渐增多。唯独国内面向青少年的娱乐文化产业却在这个祖国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掉线了。于是我们便成为了“喜欢着巴西的足球、美国的篮球、韩国的电竞、欧美的音乐与日本的动漫所成长起来的一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真是一点也没说错!所以七夕节没有**节那么火热确实是我们的错,抱歉(我知道此处你们肯定要吐槽我“思路广”)。
“词”红是非多
渐渐的,追随流行趋势的媒体们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卡通”这个词而转向使用“动画”来称呼所有的日本动画——是的,凡是日本来的动画都叫“动画”,不管它是《蜡笔小新》、《灌篮高手》还是被封杀了的《死亡の笔记》。
于是少年们又不干了。我们动画迷跟本不看电视上所谓的动画频道,那些低龄向的东西怎么能跟“神作”相提并论呢?于是又转而寻找下一个身份的象征。这一次,藉由《动漫时代》(animeictime,比很多人印象中最早使用“动漫”这个词的《动漫志》还早)所带来的一个新词——“动漫”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并很快传开。
“我看的是动漫,不是动画,小孩子才会看动画那种幼稚的东西!”诶,好像在哪里听过?
这一次媒体们也反应很快,各种“动漫”杂志层出不穷,各种“动漫”网站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就连国家都开始扶持“动漫”产业了——虽然现在各种网络社区里讨论的“动漫”基本是在讨论动画,网站上的“动漫”资讯里内容也基本都是动画方面的资讯。至于“动漫产业”...你有听说过“国家扶持漫画”的说法吗?
当新人问老人:
“你看过这部动漫吗?”
“你说的是动画还是漫画?”
“动漫不就是说动画吗?”
“诶?动画就动画,漫画就漫画,动漫怎么会是动画呢?”
于是一场比曾经的“动画还是卡通?”还要更加激烈的“动漫还是动画?”的争吵不可避免的被点燃了,并一直持续至今。
“动漫”这个词是很有意思的,本来他同科技(科学与技术)、影视(电影与电视剧、动画片)、蔬果(蔬菜与水果)、文体(文化与体育)一样是个词组组成的短语简称,可如今却由于习惯和媒体导向作用而渐渐被变为专指“动画”。
有人说先有漫画,然后被改编为动画,所以用“动漫”来叫这部动画,比如《海贼王》;只不过那些没有漫画而一开始就只有动画的原创作品怎么办呢?
还有人说这是因为动画漫画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合在一起用很正常,毕竟这样的叫法能够推广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导向作用——想要将两个产业捏紧,然后捆绑发展。这也没错,不过好笑的是,在中国,动画与漫画联系得并不那么紧密,而这世上唯一一个动画和漫画联系得最为紧密的日本却压根就没有“动漫”这种叫法,恰恰相反,在日本“anime”专指动画,“manga”专指“漫画”,区分得非常清楚。
咱也无责任猜一个:“动漫”也可以简称ac,本来这里的a指“anime”,c指“ic”,但是有人误以为c是指“cartoon”,所以ac就是“animecartoon(动画卡通)”的意思,故滥用以后就造成了今天动画跟动漫混淆不清的局面啦!
静观其变,笑看云卷云舒
好吧,实际上笔者想说的是:我们用不着厚古薄今(虽然这是人的天性),也用不着觉得一个叫法上的习惯改变就是洪水猛兽。毕竟名字仅仅也只是个名字,古时候的词汇因为广为误用而最终完全脱离本意的比比皆是,但如今我们日常用语时会感到困扰吗?不会,正如90后00后一些较晚接触网络的人,他们很多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动漫”这个词,不会去想也不用去搞懂这个词的来历与对错。将来人们更愿意用“动画”还是“动漫”这词,交给时间去判断就行,此外也没别的办法了。
对了,还记得一开始谈到日本动画和欧美动画都把“动画”看做是“动态的漫画”吗?那么如果把现在的“动漫”看做是“动态的漫画”的简称,反倒是很贴切的叫法了,至少更贴近于“anime”本身的意思。所以又何苦要纠结于一开始用这个词的人是怎么想的呢?
觉得这种误解会对我国动漫产业造成巨大影响或者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不专业”而对动漫这个词抱有巨大的偏见就更没必要了。词本身并没啥错,最多是种误用行为。
实际上哪怕在欧美,长久以来也存在着类似的误解与争吵。“it‘snotcartoon,it‘sanime.”是欧美动漫爱好者的流行名句,搜索一下就知道其实这就是一出欧美版的“卡通大战动画”。(果然天下宅男是一家啊),而且这句话出名到了连《生活大爆炸》里都拿来吐槽了一把。
如今视频下载网站、在线视频网站不断兴起,网络社区开始流行。有共同爱好的人在网络上组成了各种圈子。不断涌入的新人与积极寻求变化的老人们,仍在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比如集看动画“anime”,读漫画“ic”,玩美少女游戏“galgame”(最近似乎已经扩展到所有的“game”了)这些相似的共同爱好于一体的人们又引用了由**立中山大学的动漫迷们早先使用的一个词汇——“acg”(anime、icsandgames的缩写,又称“动漫游戏”、“二次元”或者“动漫游”)来统称这个领域。甚至后来在加入轻小说“novels”之后,还有个更高级的升级版本:“acgn”(需要指出的是,不论acg还是acgn,仍然都只是华人地区独创的专有名词,不论是日本还是欧美同样没有这样的叫法)。
于是“一个新的群体渐渐形成,他们用“动漫”称呼“anime”,用“动画”称呼“cartoon”,用“漫画”称呼“漫画”。问题只有一个,他们怎么称呼“动漫”与“漫画”呢?“动漫漫”吗?幸亏他们还有acg这个用法。”(by网友zc语)
所以将来再听到“我只看动漫,不看漫画。”这类的说法怎么办?绫波丽不是早就用行动告诉过大家了吗?“这种时候,只要微笑就好了~”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多个条目
李捷着:《日本动漫史话》
目录制作委员会(リスト制作委员会),矶部正义、原口正宏撰文:《日本电视动画史50周年》
知乎网上面的讨论:圈里人是否都不喜欢“动漫”这个词?
网友“zc”发表于果壳网的文章:闲谈“日式动画”称呼的改变
网友“qyll”视频作品《animegraphy01》发布页内的制作感言
以及各种动漫社区里关于“动画”与“动漫”的讨论贴
特别说明及感谢:
文中引用视频来自网友“qyll”发布于的视频作品《animegraphy01》
保留视频信息如下:
作品名:《animegraphy01》
作者:qyll(美国)
使用曲:thetempertrap-《lovelost》,thevaccines-《ifyouanna》,the-《intro》
共使用了07部动画素材
花费4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
于01-11-06发布
结语
多年以前,“70后”曾觉得“80后”不行;后来“80后”觉得“90后”不行;最近“90后”开始觉得“00后”不行,将来“00”后估计也会觉得“10”后不行吧...时代在变,不被看好的每一代人总要长大,但这个世界却从来没有真的“不行”过。而从“美术片”到“卡通”到“动画”到“动漫”,或许还有“acg”,说到底也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70、80、90、00”的故事而已。不要再纠结于一个简单的名词了,还是让我们跳出纷争之外,回归到动漫本来带给我们的快乐中去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