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谈判在停战的第十天便正式签署了和约,即《法兰克福条约》。www.tsxsw.com
条约主要有三款:
第一条,法国向德国赔款12.5亿法郎,在条约签订后两周内付清。德方最初的要价是25亿法郎,也就是1亿英镑,相当于普法战争法国赔款的一半,不过塔列朗以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威廉,把赔偿的金额大大降低,比起法国最初的开价10亿法郎只是增加了2.5亿法郎。为此,德国国内有很多不满的声音,尤其是陆军将领们,他们觉得战争花费颇多,士兵伤亡也很大,12.5亿法郎甚至都不够支付战争的花费。不过,关键时刻瓦德西显示出其政治家的本色,他和塔列朗以及未来将掌握法国陆军大权的德格拉瑟将军达成私下的一些协议,最终他压服了军方内部的反对声音,对于威廉的决定给于了支持。
法国方面做出的私下承诺包括法国在未来十年内大幅缩减陆军军费,同时不再专门拨款加固凡尔登——图尔——贝尔福一线的防御工事等。
这一承诺有损法国陆军的尊严并伤害法国民众的荣誉感,因此只能以私下的君子协议的方式加以解决。
在瓦德西看来,如果法国的确能做到以上的承诺,那么也就意味着德国在未来也可以适当缩减陆军的开支,至少可以把部署在莱茵河一线的庞大兵力投入到其他地方,而不必担心西线的安全。
第二条,法国用西洛林交换德属桑给巴尔群岛。
关于这一条,德国内部倒是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不过条约签署后,不少德国报纸还是在新闻局的授意下大骂了外交部一顿,理由自然是桑给巴尔有多么高的经济价值云云。
这个是赫伯特的主意,他觉得,只要法国的主流媒体大加转载,就足足可以把法国普通的老百姓忽悠住,给塔列朗和费里政府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第三条,为了给欧洲以外的落后地区的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两国彼此支持各自在海外的拓殖事业。
这一条虽然说得冠冕堂皇而且十分笼统,但是赫伯特和塔列朗分别代表两国口头承诺了各自的义务并划分了势力范围,非常明确。之所以不愿或者说不敢落实到纸面上,还是出于对英国的畏惧。毕竟这是对英国殖民霸权的直接威胁,绝不能让英国的那些报纸和外交官们获得丝毫的有用信息。
法方承诺在外交上支持德国获得葡属莫桑比克、葡属安哥拉和索马里;德方则承诺在外交上支持法国在摩洛哥和苏丹的行动;两国将在合适的时机共同瓜分比属刚果;在中非内陆的征服过程中,两国将本着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友好协商各自的利益划分,并共同排斥第三国的竞争。
第四条,两国政府共同加强彼此的文化交流,增进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为维护欧洲的持久和平做出努力。
关于这一条,虽然看似不太重要,但实际上却是意义重大的,因为这从根本上宣告了法德之间就1870年战争达成了终极和解。
双方以书面的形式达成下列共识:双方同意在本国内终止任何敌视对方的舆论宣传;德国允许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校教授法语,给于当地政府高度自治权限;法国则承认德国对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统治具有合法性;德方停止在色当战役的胜利日举办大型庆祝活动,并取消为期三天的公众假期;
第五条,德军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周内退出法国境内。
条约公布后,法国人除了惊喜之外,就是佩服塔列朗的才能。
“四分之三个世纪以前,拯救了法国的那位外交大师又回来了。”
“无论在七月王朝、第二帝国或者第三共和国时代,只要名字上有塔列朗三个字,就可以在外交部谋到一份上好的差事,以前不以为然,现在看的确是有道理的。”
“外交圈子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塔列朗家族掌握着本世纪欧洲几乎全部的外交秘密,谁知道这次是怎么说服德国皇帝的。”
“法国每年有一百多亿法郎的国民产值,政府税收就有30多亿法郎加上来自殖民地的财富,要说这12.5亿法郎的赔款那是真心不算什么的。”
“让科勒尔那个喳喳,一个矿工的儿子能有什么军事才能,他以为他是皇帝在世么?真是祸害不浅,让我们白白损失了那么多好小伙子。”
“我听说德国割让的那两个岛距离并不太远,岛上四季如春,鲜花盛开,全世界95%的丁香香料都产自那里,可真是个好地方啊!”
巴黎的街头巷尾,塔列朗和《法兰克福条约》成为上至贵族和大资本家,下至普通工人和洗衣妇的热议话题。
德国国内,民众们虽然看到法国的赔款数字后有些失望,但是毕竟是打了胜仗,而且西洛林的赤铁矿区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这预示着德国在未来即便钢产量增加一倍,铁矿石也可以完全自给的。
消息传到英国,政治觉悟极高的伦敦市民,通过政论家的分析大体看懂了条约的真实的一面:对英国最为不利的政治格局似乎要在欧洲大陆出现了。
自拿破仑覆灭以来,历代英国的政治家都深刻的理解英国大陆政策的根本在于:英国不能也不愿与一个在唯一强国领导下的统一的大陆集团相对峙。
但是波兰问题的解决和法德合约的签订无疑让英国人看到了德国正在努力成为那唯一的强国,并自愿承担起“统一大陆集团”的责任。
不过大部分英国人包括外交官在内,还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因为他们不了解威廉想的什么。
英国人最普遍的一种看法就是,法德和解是塔列朗的杰作。
“这个塔列朗家族倒插门女婿生出来的小子怎么比他老祖宗还厉害!”格莱斯顿看过德国大使馆抄送的《法兰克福条约》副本后自言自语的说道。
在之后召开的内阁会议上,格拉斯顿坦率的承认了自己对于德国的战争目标判断失误,不过责任最大的还是外交部长和驻外大使,他们也并未料到德国在大胜之下竟然主动罢兵,而法德之间竟然真的就此达成谅解。当然,波旁王朝能够轻易复辟也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1815年老塔列朗是联合梅特涅和卡斯尔雷子爵组团忽悠俄国沙皇,现如今小塔列朗一个人就把德国沙皇给搞定了,这塔列朗家族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外长金克尔明明是赞扬的话语,可是怎么听都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金克尔对《法兰克福条约》的判断算不上特别悲观,原因在于,他认为德法和解的关键人物是塔列朗,至于威廉不过是和亚历山大那样被“上帝加持”,并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的“好皇帝”而已。塔列朗一定是用一堆漂亮话来奉承威廉,并有意让法国国王菲利普在威廉面前放低姿态,以此换取后者的同情。如果是这样的话,两国就算不上真正和解,未来英国依然有大把的牌可打。
法德和约签订后,法意的谈判也到了无法在拖的地步。
由于意大利陆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太差,因此法意两国单独谈判时,意大利方面自己都没有底气。
法国方面坚持的原则就是不割地不赔款,至于抓获的意大利俘虏和双方彼此俘获对方的商船等问题都可以谈,比如法国表示对5000名意军俘虏的食宿费用会尽量优惠。
面对这种近乎侮辱的挑衅,意大利的谈判代表简直肺都气炸了,要知道意大利可是理论上的战胜国,应当享有和德国一样的地位才是。
对于意大利的进退两难,奥国方面倒是乐的看这出笑话。
要知道,法国刚刚对德国宣战时,意大利竟然厚颜无耻的照会德奥两国,希望以奥国在南蒂罗尔的让步来换取意大利出兵援助。
不过这还算不上最不要脸的,和德奥谈判的同时,意大利驻巴黎大使也间接询问了法国在战胜后是否能给于意方某些好处,作为意大利保持中立的回报?对此,法国方面倒是很慷慨的表示:南蒂罗尔绝不是问题,甚至萨尔玛提亚和里雅斯特都可以在战后一并交给意大利,使哈布斯堡王朝的海军在亚得里亚海从此消失。
法国人描绘的美好前景外加初期的军事胜利的确让意大利政府做了几天不劳而获的美梦,不过随着德军大举反攻,法军进攻受挫,战局开始朝着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
最终,意大利还是明智的把赌注压在德国一边,对法宣战。不过那时候,德军总参谋部已经确信法国必败,因此德奥两国在和意大利签署的共同作战协议上,仅仅承诺了战后将尼斯和萨伏伊交给意大利,自然不提蒂罗尔的事情。
事到如今,虽然战场上意大利军队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但翁贝托一世国王还是派他的特使请求威廉对法国施加压力。不过,在法德和解的情况下,意大利自然十分知趣的不再提割取法国领土的原有方案,而是希望从法国获得一笔赔款,以支付战争费用并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
1890年代的意大利虽然商业基础较好,但基本还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全国人口约2000万,接近法国的三分之二,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法国的二分之一,财政收入则只有法国的三分之一,甚至比比利时还都强不了太多。
经济基础决定了意大利只能作为一个地区性大国,而无法成为欧洲外交圆桌上的一员。
“请转告翁贝托一世国王,我国和法国是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停战的,为此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所以我希望贵国也在和法国友好协商的情况下达成和平协议,不要对法国索取太甚,以维护欧洲大陆的持久和平。”威廉认真的对特使说道。
随后,赫伯特作为威廉的特使对法意谈判进行了调解,谈判的最终结果是:两国释放彼此战俘和商船,维持战前边境不变,互不赔款。
当谈判结果传到罗马后,意大利议会为之哗然,首相焦蒂利于当日下午向国王递交了辞呈。
^^^^^^^^^^^^^^^^^^^^^^^^^^^^^^
其实历史上,德国在1910年前一直有机会组成大陆同盟,只不过因为不愿意对法国舍弃任何利益,而走上了对英国让步的老路。
 dian.com>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