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一五八章 登基大典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洪绪皇帝的登基大典,终于到来了。

寅时——凌晨三点一到,相关人员、器物便开始“进场”了。

首先是“法驾卤簿”。

负责这一摊儿的是銮仪卫,这是一年之中,已愈来愈边缘化的銮仪卫最能刷存在感的一天,从上到下,无不精神抖擞,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来办差。

打天安门外、金水桥内开始,便陈设“法驾卤簿”,由南而北,一直排到太和殿丹陛之上、殿檐之下,“盛陈威仪”。

天安门外,设导象。

午门外,设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即天子乘用的五种车子。五辂之南,设宝象;宝象之南,设金鼓铙歌大乐。

所谓“导象”、“宝象”,统称“仪象”——可都是真真正正的大象哦,每一只,均施锦鞯,负宝瓶——铜质、贴金,下承以莲座,木雕贴金,雕花朵、番草之属,华美异常。

太和门外,设玉辇、金辇。

以上只是“前戏”,“戏肉”在太和殿。

太和殿门外露台正中,设九龙曲柄黄伞盖;殿檐下,设拂、炉、盒、壶、盘、瓶、椅、杌之属。

三层汉白玉的丹陛上,是持方天戟、仪刀、弓矢、豹尾枪的亲军、护军,一共十班,彼此将间,达于两阶。

阶下,设静鞭、仗马,列甬道东西。

丹墀之上,设紫赤方盖、红黄龙扇等,东西分列。

说明一下,“丹墀”是“丹陛”的一部分,指的是丹陛上两层台阶之间的平台。

另有各种旗、纛、麾、幡、氅、幢、幡、伞、盖、扇,由丹陛一直排到太和门。

除此之外,太和殿檐下陈中和韶乐,太和门北檐下陈丹陛大乐,南北呼应。

以上是銮仪卫的差使,主办登基大典的礼部,也有自己的准备功夫要做。

天安门城楼上,设“宣诏台”、“金凤台”——做什么用的,容后再表。

午门前,设龙亭、香亭。

太和殿广场的御道两边,安设铜质“品级山”,一尺来高,上以满汉两种文字注明品级,从正一品至从九品,一行十八坐,御道东西各两行,共七十二座,清楚指明参加仪式的官员该于何处就位。

太和殿内,设黄袱表案和笔砚案。

好了,一切就绪。

*

*

天亮了。

这是个极好的天儿,整个北京城沐浴在明澈的朝阳之中,仰望长天,碧空如洗,犹如一块硕大无朋的蓝水晶,令人目眩心怡。

平日,百官进宫,走东华门,今儿个,走午门。

卯正三刻——六点三刻,文武百官在午门前集中。

除了朝服袍褂、翎顶辉煌之外,人人都把自己好好儿捯饬了一番,剃头的剃头,修面的修面,看上去,一个个精神焕发,彼此都觉得,较之“国丧”之时,端的判若两人啊。心中感慨,面上含笑,雍容揖让,相互致意,午门前的广场上,一片春风怡荡。

辰初——七点整,赞礼官一声吆喝,百官噤声,接着,平时关闭的左、右掖门缓缓打开,在礼部司官引导之下,文武大臣自左掖门、宗室王公自右掖门,络绎进入紫禁城。

一进午门,就再也没有人说话了,只听得见纷沓的脚步声和衣物摩擦的窸窣声,以及旗幡迎风招展的猎猎之声。

入宫与贺的都是京官,不过,平日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进入紫禁城的机会,禁闼肃静,九重巍巍,敬慎恐惧的天家威仪,金碧辉煌的殿阁楼台,共同构成无言的压力,有的人走着走着,便觉得背脊有些发凉,脚下有些发软,虽然目迷五色,却不敢东张西望,心里头莫名其妙的怦怦的跳了起来。

过金水桥,自太和门两侧的昭徳门、贞度门入太和殿广场。

一路之上,已觉得威仪隆盛,进了太和殿广场,愈加目眩了:龙旗猎猎,金戈辉煌,紫盖翠华,看之不尽!

于是,一边欢喜赞叹,一边在礼部司官的引导下,照“品级山”标定的位置,各就各位。

正一品至从九品,一共十八级,则御道东西两边,各十八排,每排首立纠仪御史一名,即帮助百官辨定朝位,典礼开始之后,若有失仪者,亦由他们负责弹劾。

伯爵以上,即为超品,朝位在太和殿门外的大露台上,和广场上的百官,彼此隔了一个三层的丹陛。

贝子以上,“与国同戚”,入太和殿行礼。

站好朝位之后,许多人都留意到了,是次大典,有一个明显不同于以往之处:

持方天戟、仪刀、弓矢、豹尾枪的亲军、护军,止于丹陛,再往上,或者说,再往前,也即在太和殿门前露台上植立的,是轩军近卫团的礼兵,他们手持的,是上了雪亮刺刀的洋枪。

百官就位之后,钦天监报时,礼部满、汉正、副六堂官至乾清门,奏请皇帝御殿。

午门钟鼓齐鸣,皇帝升舆,出乾清宫,至保和殿降舆,然后,行至中和殿升座。

这算是一个“过渡”,就是说,先在中和殿歇口气,准备准备。

辰正——八点整,吉时到,礼部堂官再奏,请皇帝即皇帝位,于是,皇帝降座,出中和殿,入太和殿,升金銮宝座。

这个时候,陈于太和殿檐下的中和韶乐奏起来了,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起,玉振金声,好不悦耳!

如果是“国丧”期间举行登基大典,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神马的,就只能“设而不作”,那样一来,仪典就失色许多喽。

嗯,还是“国丧”之后举行登基大典的好!

乐止,阶下三鸣鞭,清脆的鞭声,越过整个太和殿广场,传出太和门外,人在午门,都听得清清楚楚。

鸣赞官高喊:“排班——”

意思是:大伙儿各就各位,准备磕头。

太和门北檐下,丹陛大乐奏,王公百官由“立位”转“拜位”。

鸣赞官喊:“跪——”

呼啦啦一大片,整个场子都跪了下去。

然后,鸣赞官唱礼,群臣三跪九叩。

唯一的例外在太和殿内。

贝子以上亲贵,分左右排班,左以恭亲王为首,右以一身军礼服的皇夫轩亲王为首,所有亲贵,皆行三跪九叩大礼,惟轩亲王一人,行军礼——单膝下跪,举手平胸。别人叩首之时,轩亲王以右拳轻击左胸,一叩首一击胸,“九叩”,则“九击”。

三跪九叩之后,群臣起立,由“拜位”转“立位”。

至此,在形式上,帝国的臣民正式承认和接受了洪绪皇帝至尊无上的统治地位。

不过,大典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就是在京的三位殿阁大学士的活儿了。

礼部满尚书请玉玺,安放于笔砚案上;礼部汉尚书进即位诏书,文渊阁大学士瑞常接过,在表案上平平展开,武英殿大学士朱凤标随即在诏书上用印,待“皇帝之宝”的印痕干爽之后,将诏书重新卷起,文华殿大学士、“宣诏官”曾国藩接诏。

然后,三位殿阁大学士退出太和殿,曾国藩打头,双手捧诏,朱凤标、瑞常在后,三人走御道下丹陛。

早有礼部司官捧云盘——装饰有云纹的托盘——在阶下等候,曾国藩将诏书放在云盘之上,此时,丹陛大乐复奏,宣诏官一行人走御道,往太和门方向迤逦而去,銮仪卫擎九龙曲柄黄伞盖随后——这代表“如朕亲临”。

宣诏官出太和门,乐止,静鞭再次响起,这表示皇帝即将还宫,鸣赞官高喊:“排位——”

百官由“立位”转“跪位”。

鸣赞官高喊:“跪——”

百官下跪,不过,不必叩首——这只是“跪送”。

于是,皇帝降座、升舆、还乾清宫。

皇帝出太和殿后,文鸣赞官喊“起——”百官起身。

然后,大伙儿怎么进的紫禁城,就怎么出紫禁城——出昭德门、贞度门,再由左掖门、右掖门出午门,不过,既不是回衙门,更不是回家,他们得出天安门,在外金水桥南“跪聆”宣诏官宣读今上的即位诏书。

再说宣诏官一行出午门后,便将诏书恭置于龙亭之内,由銮仪卫抬着,出端门,至天安门,一路抬上了天安门城楼。

前文提到的“宣诏台”,设在城楼东第一间;“金凤台”,设在城楼垛口正中,台上摆着“金凤朵云”——漆成金黄色的木雕凤凰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

待文武百官按官阶高低在外金水桥南面北跪好之后,宣诏官曾国藩对着龙亭行一跪三叩礼,然后取出诏书,登上宣诏台,面西而立,开始宣读“纶音”。

没念几句,下边儿“跪聆”的人们就开始皱眉头了。

既听不大清,也……听不大懂啊?

曾大学士不仅中气不足,还一口湖南湘乡土腔,诏书骈四俪六,不是读饱了书的,本就难以听懂,不是每一个京官都是举人、进士出身,这下子……

许多人由头至尾,就大致听明白了一句——“正月初一,改元洪绪”,以及最后的“钦此——”

后来,大伙儿都说,今上的登基大典,什么都好,就是不该叫曾涤生来做这个“宣诏官”——不但声音不成,模样儿也不成啊!

三角眼、吊梢眉,身材瘦小,远远的看上去,实在没有什么威仪呀。

这也罢了,关键是,曾涤生的相貌,相法上,称作“刑杀之相”,登基大典这样的大喜事儿,派他做宣诏官,呃,合适吗?

当然,腹诽归腹诽,“钦此”之后,在鸣赞官的指挥下,文武百官再次一丝不苟的行三跪九叩礼。

礼毕,宣诏官将诏书卷起,下宣诏台,登上城楼垛口正中的“金凤台”,将诏书放在那个“朵云”——即雕成云朵状的木盘内,再置于木雕的“金凤”嘴里,两个銮仪卫,用黄绒绳悬吊“金凤”,从垛口正中徐徐降下,以示天子之命由金凤乘云朵自天而降人间也。

这时,早有礼部司官托着云盘——不是“金凤”嘴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而是前头提到的漆了云纹的托盘——在下头跪接。

“金凤”嘴里的诏书,正正好落在“云盘”里,此谓之“云盘接诏”。

接诏后,诏书仍要放回龙亭之内,然后由黄盖、仪仗、鼓乐前导,浩浩荡荡的抬出大清门,送往礼部衙门。

诏书到达礼部的时候,礼部堂官早已取道长安左门,回到衙署,率众司官在大门前跪迎,并将诏书安放在大堂内,恭列香案,行三跪九叩礼。随后,用黄纸誊写若干份,分送各地,颁告天下。

这一整套仪式,曰“金凤颁诏”。

至此,整个登基大典,才算正式结束。

虽然有人对曾涤生这个“宣诏官”不甚以为然,但纵观整个登基大典,还是非常圆满的。

“同治”的年号,还要持续十几天,但是,洪绪皇帝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反叛的大魔王盖世双谐五胡之血时代奸夫是皇帝绝对一番信息全知者你老婆掉了终末忍界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玄尘道途
相邻小说
女配仙铃农门悍妻男配的小填房三界血歌黑道邪途我的女友是丧尸随身仙府随身玉佩雷神重生最强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