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为了守护谁书友的打赏)
李原循循善诱,在眼界和学识方面,他就如一个兄长一般,将人生沉浮的经验教导给李政。
以李家目前的权势,李政是否为相国,其实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只要李原是秦国的武王,那么李家的荣耀就不会没落。反之,若有一天李原倒下了,即便李政当上了秦国的国相,那也是空中楼阁,禁不起一丁点的风浪。
这些一荣即荣、一损即损的道理,李政并不是不明白,他只是一时被相国那个位置也迷昏了头,真的细究起来,他与陈平难道就真的水火不容,非要拼一个你死我活,也并非如此。凭心而论,陈平处置事情的许多能力,他李政并不具备。
一念及此,李政不由得痛心疾首。
一度被美sè和权势迷惘的他,一边诉说着,一边悔恨交加。从这一点上来看,李政不仅仅模样、学识和李斯一般无二、在xing情上也和李斯有相似之处。
“国之重臣,不在于形,而在乎心。即以国之利益为根本,以本心做人做事,这一点,二哥千万要记下了。若不然,相国之位则永久与汝无缘了。”李原淡淡道。
抛开个人节cāo,李政在做事方面的能力,已经历练得足以胜任秦国御史丞、大郡郡守、大夫等这些重要官职了,现在,他需要的是沉积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李政的坦白,让李原迅速的掌握了陈棣等人的图谋细节,而每一个参与这一事件的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渐渐的明晰起来。
汲黯,这个贪墨弹劾的发起人,实际上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小角sè,汲黯本人xing情刚直,容不得眼里有半点沙子,与陈元关系又是极差,他的这一秉xing落在有心人的眼里,就成为了攻击陈平的急先锋。
关跃,都农监的负责人。
他也是李原在荥阳时的老熟人,但这一次,他扮演的角sè却并不光彩,因为他的身份已经不只是辅助李政那么简单,在一系列的宗族势力策划背后,关跃渐渐的成为了宗族势力的新的智囊。
关跃的家族。
本是关中的一个小家族,并无多少的根基,按理说,他与宗族并无交集,但事情往往就是这么让人不可思议,在关跃追随着李原渐渐升迁的同时,其家族的野心也开始显露了出来,由小到大,由浅薄到深厚,那些久远影响的宗族,在初始之时也是这样一步步积累起来的,而关氏家族与没落的陈氏家族达成了某种默契,双方决定在多个方面相互的支持,以缩短彼此崛起的时间。
这种相互利用的联盟,是关中各股势力相互之间吞并与消融的永恒主题,从上古先秦到唐宋,久远不息,最终形成了唐代七姓关中大族、宋代钟姓、杨姓经略西北的格局,而现在,关跃如此冒险作为,就是要为家族的壮大而出力。
同时,关跃心态的变化,还由于另外一个缘故,那便是赵贲的死去。
荥阳城中,赵贲、关跃还有陈棣,曾经发生过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当时,李原还不过是大梁突围而出的一个小军侯,而关跃已是三川郡重镇荥阳的功曹,赵贲更是贵为郡守,至于陈棣则是朝廷派来视察的大员。
关跃很幸运,他似乎选择的方向一直不错。
李原初起,他动摇过,但随后在赢玉漱、公孙莺等人的劝说下,又选择了继续跟随在李原部下。
在进入关中之后,关跃在雍歧的治政方面,特别是在郑国国渠的农事方面,表现出了他jing明能干的一面,但这种平淡的ri子,特别是秦国强大起来以后对官员能力的严苛要求让关跃感到了不适应。
人是会变的。
人也是善变的动物。
关跃以他的圆滑和灵活的处置方式,立身于这个时代,而在秦国步入正轨,希望有更多的年轻锐意进取的新鲜血液加入,希望在职的官员能够继续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时,关跃的思想跟不上了。
他既不想放弃现有的权势,又不想努力的跟上快节奏的步伐,要是在陈平和李政两个人中间选择一个为丞相的话,那自然是李政更好糊弄一些。
——。
新年伊始。
表面平静、暗中急流奔涌的秦国朝政在倏然间变化反复,先是丞相陈平自陈受贿贪墨,请求自罚俸禄三年,同时,将家中财帛中的一部分抵给国库,用作赔偿。陈系的一些直接有贪墨受贿行为的郡守、中下级官员如陈元等人,则纷纷被罢去官职,遣回故里,其中有涉及触犯刑律的,则交由廷尉府处置。
然后,御史丞李政在朝会上,对前不久汲黯直陈之事进行了专门的陈述,并就官员议事评估的一些法令进行了研讨,重点对涉及到污蔑、恶意攻击等方面的言论规定范围,禁止言官以直谏为名行恶告之事。
两件事过后,秦国朝政为之一振,而接下来,如都农监关跃等一批绩效考核中落后的官员被罢免了相应的职务,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年轻有作为的官员,关跃对此开始还很有想法,但在找了武王李原一次后,即彻底的没有声息。
除了这些变化外,某一ri的夜晚,一队禁军进入李政的御史府,抓捕陈棣等宗族残余的行动开始,对于这些死而不僵多次试图颠覆现有体制的人员,李原毫不客气的下令,直接处决了事。
陈棣的尸体,被抛入郦山深处的荒山之中,等待他的,是山林中野兽的啃食。而陈氏家族的其他人等,则分别被流放到边地一带,他们自己种下的苦果,如今只能由自己来承担,而在宗族势力没有生存土壤的边郡,他们的子孙只能用双手来养活自己,或许若干代之后,他们就会融入到边地的百姓中,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一份子。
在这些朝廷变故的处置中,李原自始至终没有正式的出面,他只是在暗中关注着大方向的变化,关注哪些是对秦国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当公元前199年的chun天到来时,李原赫然发现,自己已经跨过了三十岁的而立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