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辈子一样,报名太晚的学生就算是插班生,只是这班里插班生太多了些。
对于只准备容纳百八十个学生的学校来这已经不算了,虽然在杨彦昌看来这很有传统风格的二层楼房还是有些寒酸。
二十几个娃娃规规矩矩的跟在刘翰清的背后,前边斑白的辫子左右晃着,后边一溜鬼瞧着那节奏行进间还颇为整齐,容闳在一旁看着不觉有些好笑。
大教室就在一楼,一个斯斯文文的男人站在门口候着,杨彦昌看着清楚男人背后的房子里几个半大子畏畏缩缩的把头伸到窗口观望着,一看见刘翰清临近了,“嗖”的一下就都不见踪影。
“大人好。”那教习弯弯腰。
“嗯,这次学生们总算都来齐了。”刘翰清有些感慨的挥挥手,示意一旁的长随把学生们带进教室里,却一把拉住就要跟进去的容闳,低声着什么。
杨彦昌和一众伙伴进了教室,见着里边已经有五六个孩子了,端端正正的趴在桌子上看书,直到进屋的人越来越多,嘈杂的声音大起来,才装模作样的抬起头做个惊奇的表情,赶忙站起身来做欢迎状。
“哎,刚才我是看错了了吧,窗口是不是没人?”
“扑哧。”
“禁声,大人就在外边。”
旁边几个孩子嘀咕的声音钻进耳朵,“呵”杨彦昌低声笑笑。
教室颇大,前后各有两张大大的四方桌子,前边的桌子上放着把戒尺,一本不厚的书,桌子旁边一个木制架子上放着块黑板不过上边没有什么字迹,后边墙壁上贴着孔子的画像,画像下的桌子上一个牌位,杨彦昌不用看就知道上边写着“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两张桌子中间排了二三十张配了长凳的桌子,黑sè木质。“单人单桌,很宽敞,不用划条19世纪的三八线了。”心里开个玩笑。
跟进来的官员让大家自己找好位子,先站在座位边上不要入座,最后的大佬们还在门口着话呢。
二十多个孩子早在船上就熟悉了,谁更喜欢和谁一起玩自然就坐在了一起,杨彦昌左边詹天佑,右边潘铭钟,前边坐个谭耀勋,身后再坐着容尚谦,来惭愧,十来天他也就跟这几个人关系最好,而这四个人里香山人就有俩。
然而最让他感到惊奇的是梁敦彦竟然坐在谭耀勋旁边,就在他左前方,杨彦昌望过去的时候,梁敦彦也正看着他这边,“哼”了一声就把头扭到一边去了。
“傲娇。”两个字出现在脑海里,打个寒噤,杨彦昌慌忙转过头去。
“咳,咳。”看的出来,从古至今所有讲话开始前的试音阶段都是这样的,杨彦昌看着前边站着的容闳脑中忽然冒出个奇怪的念头,不过他也好奇老刘在外边都给了些什么,怎么他们的眼眶都有些cháo红?
教室里慢慢安静下来。
“诸位学子,本官希望你们都珍惜眼前的机会,须清楚幼童留美肄业实乃皇上,太后之恩典,曾、李、丁三位大人之心血,开数千年未有之先河,当今国事维艰,诸生切不可妄自菲薄,徒耗光yīn。”容闳静等半晌,直到孩子们都有些心悸了才忽然开口。
“各位应都识得本官,同治十年初至今,一年有余,诸生入学都经由本官过目,而肄业局有今rì之局面实乃曾大人,李大人在朝中一力cāo持,刘大人在沪全心维护才有所得。适才刘大人告知本官,月前曾大人已殁于江宁,本官希望诸生能够牢记今rì之幸运,用心向学,兴我大清以慰曾大人在天之灵。”
容闳到最后已然红了眼睛,话不成语,匆匆就下台了,虽然刘翰清仅仅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虽然这些孩子或许什么也不懂,但他始终认为必须让这些孩子也知道他们来之不易的机会是如何得来的,必须让他们知道那个帮助了他们的老人已经去世了。
书舍里一片哀凉,前边站着的几个官吏虽不知已经第几次获知这份消息了,表现依然悲痛十分,而台下,站着三十个娃娃,其中有几个或许也被这气氛给带动了,落下泪来。
杨彦昌不知道身边的同学们都有几个知道那位曾大人到底是谁,悄悄地,他喃喃道“曾剃头,我还准备你能来这肄业局看看,好跟你算算你那本家书的账呢!当年老爹可是逼我看了好多遍,你怎么这就走了?”当年他老爹在督促儿子看书的时候也曾把曾国藩的一些事迹讲了,当年还有抵触情绪的老杨也没想过认真了解这人,直到现在还曾一度期待着出洋前能见见老曾。
1872年3月12rì,被后世一代伟人称作“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天下震动。
课堂成了追悼会,已经难以继续,而申时(15到17)也过了一半,校长带着委员连着几个教习一商量就算放学了,顺便让这些刚到的幼童们熟悉熟悉环境。
之前五个子一下课就跑得没影儿了,剩下一群孩子跟着个杂役就熟悉了未来要呆段时间的“家”。
一楼是教室,图书馆,餐厅和厨房,图书馆里从经史子集到外国文学应有尽有,看上去颇具规模,而餐厅跟后世的没什么区别,几张大桌子好多凳,厨房没带人参观,杨彦昌瞅着厨房门口吐着舌头的一条瘦狗,有些担心自己的伙食问题。
二楼是肄业局的办公室,接待室和学生宿舍。直接去宿舍,“我擦,我以为以前住的八人间宿舍已经需要怀念了,没想到回到大清我竟然能住上十人间的超大号宿舍!”
看着眼前特大号房间里左右两边各放的床,数一数整整十张,在这竟显得不怎么拥挤,杨彦昌心里默默为未来那些住上下铺的苦孩子默哀三秒钟。
所有的行李已经搬进了宿舍,杂役们分不清都是谁的箱子,只好整整齐齐的摆在床尾,等着学生们自己收拾。
两间大宿舍,二十几个孩子就动起手来,找心仪的床铺,拉新交的朋友,互相帮助拾掇行李,都弄完的时候又有人来通知要吃晚饭了,问问时间已经晚上六了。
晚餐并没有杨彦昌想象的那样不堪,不得不清朝的学生待遇还是很不错的,米饭,肉类还有蔬菜都不少。
饭后,温水净面洗手,“谁老祖宗们不注重卫生的?这可讲究到一定程度了。”杨彦昌深深相信这样的礼节一定会让那些吃过饭只用餐巾抹抹嘴的家伙们无地自容。
再跟着那几个早到的同学们回到教室,那里已经上了油灯,不久,一个教习施施然迈着饭后满足的步伐走进教室,“原来被无数中学生们痛骂过的晚自习制度从这时就开始了啊!”杨彦昌苦大仇深地抱起书本,学着大伙一起摇头晃脑起来。三言最后还得跪求了,若是入眼的话诸兄别忘了给鼓励,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