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生最怕有人揭露他剥削虐待铸造局工人的丑事,所以方中哲一说要提高工人的待遇,他马上就跳出来倒打一耙,说方中哲暗中鼓动工人罢工挑事,意图要挟朝廷。
朱允炆自然知道自己这个小舅子是什么货色,之所以用他,是看中了他听话这一点,所以用来当看门的恶狗,只要不添麻烦就行了,朱允炆也不会指望这个小舅子能给自己增光,更加不会只听相他的一派胡言。
即便是知道马德生的为人,朱允炆还是声色俱厉地将方中哲训斥了一顿,说朝廷对铸造局工人已经仁至义尽,如果谁再敢闹事,就严惩不怠,俨然已经把方中哲看成是鼓动工人罢工的幕后黑手了。
朱允炆这样做,无非是想借机敲打方中哲,让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别仗着自己是工程师,去过中原喝过墨水就自以为是,不然有他好看。
方中哲无端被训斥,马德生更是得意地扫了他一眼,好像在说:小子跟我斗?不自量力。面对马德生无言的挑衅,方中哲非但没有生气,脸上反倒是又出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朝廷用雷霆手段,很快就把罢工事件平息了下来,铸造局的工人们摄于朝廷的威势,不敢窝工,更不敢罢工,每天都老老实实地炼铁。而马德生更是得意,变本加厉地盘剥工人,工人原本每天十升麦的饷酬,被他私吞了六升,只有四升发到工人手上。而大部分工人拖家带口,四升麦根本就不够吃。
饭都吃不饱,还要上工干重活,炼铁工人们苦不堪言,时有工人猝死在岗位上,最严重的一次,有一个负责加料的工人一个失神摔进炼铁炉里,死无全尸,怎一个惨字了得。
对此,马德生非但不加以抚恤,不但克扣朝廷发下的抚恤金,还向这些受害者家庭索取所谓的误工赔偿,这真是要把人往死里逼,铸造局上下给马德生起了个外号——马阎王。
每每遇到工人待遇不公的情况,方中哲都会站出来为工人说话,甚至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私下补发给工人,这引起了马德生强烈不满,不过也为他获取了足够的人脉,铸造局的工人没有一个不对他感恩戴德的。
五月初,出于怨恨,马德生借朝廷新设洗矿设备之机,将方中哲调出炼铁厂,派任到金矿区去负责工程设计。而这个金矿区位于南京以北的群山中,封闭落后,马德生此举是想把方中哲冷藏。不过方中哲非但没有沮丧,反而十分欣喜地上路了。
其实,南明人口并不多,原来只有移民一万多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才增加到七万人。从事农业手工业的只有两万人左右,大部分人不是当兵就是从事矿业,就拿铸造局来说,虽然炼铁厂只有几百工人,不过加上挖煤洗矿运输炼焦等配套行业,最起码有工人一万人。
这一万人从事都危险也最繁重的劳动,所得的报酬却是最微薄的。特别是从事金矿开采的那一批工人,只能呆在矿区内不可外出,跟囚犯无异。而他们开采出来的金子,几乎全部被皇帝拿走,他们只能得到一些勉强够糊口的口粮。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工矿业的从业者受压迫最重,怨念最深,之所以没有起来反抗,一是摄于朝廷的威权,二是没有一个有足够号召力的领导和哥命理念。而方中哲已经看清了这一点,他正在想办法凝聚人心,以图起事。
这不,方中哲来到金矿区,每天都外出打猎,猎获的猎物都分给终日劳动不可外出的掏金工们,如此一来,他不但锻炼了体魄,还很快就与金矿工人们打成了一片,几乎每一个矿工都喜欢这位有学识又没有架子的方先生。
金矿是南明朝廷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所以有数百锦衣卫坐镇监督,方中哲所行之事自然逃不过锦衣卫的监察,很快就有一封秘报发到了皇宫中,直言方中哲暗中收揽人心,意图谋反。
朱允炆收到这一份秘报,马上就发布手诏,着令锦衣卫马上将方中哲捉捕回京审问。面对来势汹汹的锦衣卫,方中哲却是不慌不乱,没等锦衣卫动手,他就自己把自己绑起来了。
方中哲被下狱,这可急坏了方家上下,本来赋闲在家的方孝孺急冲冲地来到宫城外请求见皇帝,却被挡在了宫城外。他不甘心,到锦衣卫使司去询问,却也被挡在外面,甚至还不让他进诏狱去见侄子。
自己曾效忠的朝廷对自己如此冷血无情,方孝孺心中百般不是滋味。正所谓哀莫过于心死,他回到家就病倒在床,头上原本只是灰白的头发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全白,方家上下更是一片哀愁。
方中哲在诏狱中倒也十分平静,每天读书写作,虽然时不时要被拉出去审问,不过面对威逼利诱,他却一个字也不说。而朱允炆也看在方家于国有功的份上,并没有让锦衣卫用大刑,毕竟他只想揽权,并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僵。
方中哲不开口,这个案子也就审不下去,很快就不了了之,而朱允炆也不是真想杀人,而是想立威,所以直接下令将方中哲解职打发到荒凉野蛮的中部沙漠去,那里也有一些金矿,一些流放者在沙海中淘金,淘够了才能赎归。
方中哲被流放,却还是一脸平静,仿佛万事都不介于怀一般。不过心中却是暗喜,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做这么多,除了想收拢人心之外,还想让方家与皇帝决裂,他可不想以后起事的时候,与死忠于皇帝的家人骨肉相残。
出了南京城,方中哲有一种解脱的感觉,那荒凉野蛮的中部沙漠,将是他大展拳脚之地,而且他自信,南明朝廷很快就会因为他而震颤。
因为他的所学与所用,都是源自另一个人,那个人能将大一统的明朝推翻,用他的经验来推翻小小的南明朝,自然不在话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