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不知道赵顼的野心,王韶可是知道的,当年王韶去京城的时候赵顼还只是颖王。王韶暂住颖王府将他和王旁的想法整理成平戎策,由颖王献给了宋英宗,这才有了英宗对王韶的提拔录用。
先拿河湟后取西夏,这是平戎策中最主要的思想。刚刚听说王旁和阿里骨结义,王韶心中有几分惊讶,这才来到王旁的大帐向王旁询问。
王旁笑着说道:“子纯说的事我早就想过了,你想想看,取河湟未必要亲自去占领,若是吐蕃愿意与大宋一心,那拿下西夏是早晚的事。更何况,本来这次我们就可以拿下西夏,难道真的是怕和辽国反目,或者一念之仁才放弃的吗?”
王韶撇着嘴,摇了摇头:“那王爷你说说为什么?”
“吐蕃的实力你知道,如果我们直接取西夏等于跟大辽反目的同时,和吐蕃也成了劲敌。更何况,眼下我们的国力,根本没能力打持久战。这才是我收兵的原因啊!”
王韶听罢点点头:“王爷,您可是运筹帷幄,我觉得这次回朝,圣上不封您为相那可是太屈才了。”
王旁此时微醉,大笑道:“做宰相有什么好?尤其是做宋朝的宰相,就更没实权了!别说是我做,就是家父来做,恐怕都是阻力重重。”
王韶见王旁有些醉意,心想这大军之中人多而杂,王旁可别说什么过激的话,他忙告辞说道:“即是如此,王爷早点歇息,明日一早好启程赶路。”说罢转身出了大帐,身后隐约听王旁说道:“阻力重重又算什么,老子有的是办法。休息,休息!”
这两句话听的王韶有些心惊,这王旁不会回到朝中就要排斥异己不成,仔细想想自己应该是和王旁一条战线的,这才放心的回营帐去休息。
大军又走了十多日,沿途所经州城府县,百姓听说大军打了胜仗,都跑到驿道的两旁去看大军的队伍。大伙都眺着脚,在队伍中寻找传说中的满载着西夏大笔金银的马车。终于,王旁等人回到京城,走时寒风凛冽,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春回大地。大军在城外待命,岳立王旁在禁军以及京城官员的迎接下,被簇拥的进了京城。
街道两边,占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眼巴巴的看着从城门方向进来的队伍,先是开路的禁军士兵,接着是枢密院的官员,然后是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王旁,岳立。人群中议论纷纷“镇南王太勇猛了,你们听说了吗,他一个人闯进敌军大账。不光杀了西夏皇上,还逼得西夏的皇后亲自认尸呢?”
“厉害啊,这不算什么,听说了没?几十年咱们大宋给西夏的岁币,王爷都讨回来了。还让西夏赔偿了咱们好多金银呢。”
“这下朝廷发财了啊!”
“咱们也发财了啊!咱那宋债可没白买啊!”
“王爷来了……快看,王爷真年轻,真勇猛,真……”
“还得说苏子瞻啊,嫁妹嫁得好!咱们没这样的妹妹啊,要不也给王爷送去!”人群中有人说道。众人一阵哄笑:“人家苏子瞻是进士,你是什么?先考了进士做了官,或者有机会能巴结一下王爷呢!”
王旁岳立的身后,是侍卫队以及军中副将,还有几名小将各个精神抖擞,尤其是童贯,被众人瞩目的感觉太好了,他太羡慕那些能够在御街上夸街的人。如今能跟着王旁,打了这么大胜仗,他都忘了自己差点闯了大祸。
童贯等人身后是那几十辆装着箱子的马车,一行人在夹道欢呼声,以及宣德门城楼上的鼓乐声之中,穿过宣德门来到皇城之中。
王旁被迎接进城过很多次,但这次在他的印象中可是少有的隆重。执宰下马处王旁众人下马,迎接王旁的杨士瀚请王旁等人进入皇宫大殿。大庆殿两旁,侍卫列里,大庆殿的高高的台基之上,赵顼正率文武百官列队迎接。
这仪式不但隆重,而起是对王旁来说绝无仅有的,宋太祖开国以来,重文轻武之风导致每次有战争,即使是获胜了,也没这么隆重的迎接仪式。更何况,这几十年除了狄青之外,能够大获全胜的战役对宋朝来说实在太少了。
王旁和岳立急忙上前行礼,赵顼面带喜色,王旁注意到,即使如此欢乐的气氛下,还是有一些人看上去不是这么高兴。比如生挤出笑脸的韩琦,比如笑都不笑的富弼,再比如一如既往没太多表情的司马光。
不过王旁发现,父亲王安石站在韩琦旁边,看来自己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王安石没被提拔。大殿之上没法多聊,王旁朝王安石挤了一下眼睛,王安石正欣慰的捋着胡须朝他笑着。
赵顼端坐大庆殿,满心欢喜的看着王旁,要不是繁复的仪式,他真恨不得马上拉着王旁,好好问一问这次出兵的情况。听到岳立报上奏折,带回的金银数,赵顼更是大喜,尽管这些事早就有快报发到京城,但那也不如在大殿之上,看着文武百官惊讶的目瞪口呆的神情,更让赵顼觉得痛快。
尤其是当岳立启奏,带回黄金白银金银珠宝价值上亿的时候,朝廷之上一阵骚动。赵顼和王旁相视一笑,王旁就知道,赵顼故意要在朝廷上炫耀一番。
大殿之上的官员交头接耳,有赞叹之声,期间还夹杂着一个略带怀疑的声音说道:“西夏那样的小国,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金银?不会是打的我朝的欠条吧。”
王旁寻声望去,正是翰林学士吕公著。在他身旁的御史中丞吕诲,哧哧的笑了笑说道:“打欠条那可是白纸一张,不过要是把西夏欠条当做宋债还了,咱们就带着买宋债的百姓找西夏讨这三角债去。”
别看这两个人都姓吕,平时关系也非常好,但这两人可不是一家子。吕公著是知名相国吕夷简的儿子,而吕诲则是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时期明相宰相吕端的孙子。按说这两位都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后,名门望族,可这两人的气度还真是不如他们的祖上。
这两人冷嘲热讽也不是没来由,吕公著是司马光的死党,而且在京城任职多年,当年欧阳修推举官员的时候,是同时推举的王安石和吕公著。但王安石又是辞官,又是拒官,反而现在成了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而吕公著自己仍是翰林学士。论家庭背景,论工作经验,吕公著怎么也想不通,都是一样的翰林学士,王安石比他强在哪?
所以当看到王旁凯旋而归,宋神宗都亲自接风,吕公著更是更是羡慕嫉妒恨。这才不咸不淡的说了那么一句,而吕诲更是画蛇添足的凑热闹。他到不是因为王安石被破格,吕诲从濮议风波的时候就是和司马光一派。如今他知道富弼等人有一个耆英会,据说是‘置酒赋诗相乐’。又知道这耆英会是以富弼,文彦博等几朝老臣为首,想想自己也是官宦之后,和王安石道不同,不如明确了自己立场,干脆想办法也入到那个耆英会中算了。所以,平时有事没事的,他就会针对王安石说几句,以引起富弼等人的注意。
今天他的话算是达到效果了,本来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场面,被两个人虽然声音不大,但是极为清晰的对话打断。朝廷上众人的目光都投降了吕公著和吕诲,但多数人看着赵顼沉下来的脸色,都不敢偷笑或是去接两个人的话。
宋朝的朝堂上文人各说各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平时只要没有大的争议,朝堂上的气氛还是很宽松的。岳立停下口中奏念的奏折,看了一眼王旁。心想,这话可有点触了镇南王的眉头了,但看王旁好像没听到一样,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念下去。
赵顼听完岳立的奏折,逐一进行封赏,该升职的升职,比如岳立就升任枢密使。该破格录用的也破格录用,比如王旁推举的折克隽张平,折克隽已经赴任镇戎知军,又提升张平为环州知军。同时军中大小副将均有封赏,并发放赏金到军中各部。这些封赏已毕传旨,各路军归各自地方待命。
所有人都有封赏,不管是官职还是金银赏赐,唯独没有王旁的。王安石心中疑惑,朝王旁望去,王旁笑着冲王安石挤下眼睛。王安石无奈摇摇头,这小子不知道又搞什么鬼,想必不在朝廷上封赏也是王旁的主意,不过再想也的确难办,王旁现在已经是镇南王了,再赏个官职名对他来说意义根本不大。
知子莫如父,王安石了解王旁,其他人未必了解。吕公著和吕诲相识一笑,暗自得意,看来他们的推断没错,不如皇上怎么不赏赐王旁呢?
众人带着疑惑听完赵顼的封赏,赵顼笑着问王旁到:“镇南王此次出兵抵御西夏,立了大功。官家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如何封赏,不如镇南王你自己说吧?!”
此言一出,大殿之上一片哗然,还没听说哪朝皇上问大臣想要什么封赏的呢?
王旁哈哈大笑:“承蒙皇上圣恩,这样吧,西夏所供金银珠宝都在大殿之外,请皇上下令抬上大殿,我自己来选,您看如何?”
“王旁这是要疯啊,自己挑封赏,那还不是他想要多少要多少?皇上能答应吗?”吕诲小声闻着吕公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