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一百四十四章 始革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王猛其实不喜桓温这般作态,心中冷笑不止。

在帮助桓温取得长安城之后,王猛曾亲眼见他数度在未央宫中流连不舍,哪能不明白这位晋国太尉的心意?

这个时候,当他仔细再看桓温的身影,便始终觉得和这个人难以亲近起来,不禁暗自后悔兵败那日没能狠下一条心来一了百了。

王猛不是舍不得这条命,他可惜的是自己胸中那份未曾来得及实现的韬略与抱负。

不过自从见到刘霄第一面起,王猛回想起听到过的有关此人林林总总的传言,不禁对他这个人大起好奇之心,甚至,升腾起或有或无的一希望。

与桓温冠冕堂皇的话相比,此刻的王猛其实更想听听刘霄究竟有什么打算,于是在方才桓温的一番话过后违心迎合了几句,接着看向刘霄不再言语,静静期待他的下文。

刘霄无从知道王猛在想什么,理了理头绪,开口先的是迁都的事情。

北伐之前,谁也不曾预料数战皆胜,如今竟然完完整整收复关中,这样一来,长安和洛阳便不再为孤城一座,背依荆、梁二州引为腹地,西据天水、安定两郡以防凉国。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洛阳和河东郡一带与燕国紧邻,纵深太浅。

出于国都安危考虑,刘霄建言舍洛阳而择长安,作为晋国最终的迁都之地。

再,长安城的名头也吉利,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大汉雄风兴旺于此,汉家族群的魂魄也在此地凝成。

桓温听得意兴盎然,对刘霄的建言没有半反对的意思,由着他信马由缰的叙。

王猛听罢疑窦在心,忍不住打断刘霄相问:“不知谢将军是否想过,如果纯粹出于安危考虑,长安较之建康,并不见得有多大优势,为何要多此一举?”。

“王公问得好!”,刘霄笑道,“所谓天子守国门,难不成我大晋世世代代要在江左偏安下去?须知先帝陵寝尚在中原!再,西凉北代东燕,有桓公等贤臣在朝,一如今日之秦国,迟早为大晋的囊中之物!”。

“谢将军好气魄!”,王猛赞道,随后幽幽看向桓温道,“不知此举到底是桓公的雄心,还是你龙骧将军的本意?”。

“只要大晋治下臣民,谁没有这一心愿?落叶须归根!桓公与我情同此心,难道不是么?”,刘霄完,带笑看向桓温。

桓温抚须头道:“该当如此,世人皆知我桓温生平最大的夙愿,便是有朝一日能够克复大晋旧土”。

“看来晋国,终会因你二人得以成事”,王猛一笑道。

他的话得有言不由衷,顺便那笑也没有几分真实。进一步,他根本就不信会在有生之年看到桓温和刘霄两人描述的那一幕。

一时得胜,可谓运气,匡复旧土,谈何容易?需凭国力话,需要民心所向,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刘霄对王猛的称赞谦逊了几句,上位端坐的桓温没顾上这些礼数,定下决心道:“世侄得不错,那就长安吧,回头老夫就上疏奏请朝廷”。

“桓公且慢,龙骧将军似乎并未把话完吧?”,王猛有所期待道。

“不错,方才只议了定都这一件事情,而且还未议完”,刘霄接口道。

桓温有些不解,好生打量刘霄一眼,少顷后才问:“你,老夫听着”。

“分利!”,刘霄端正神色道,借以表示他不是在笑。

仅从字面上看,分利二字很难看,也很难听。而且没由来的提起这个,不仅桓温,连王猛也不明就里,相问于刘霄肯定是免不了的。

刘霄也知道他们听不明白,早就准备好了一套词,分外浅白的解释过去,就一句话,给各色人等一些好处,让各方都能得以妥协,不至让迁都长安的打算胎死腹中。

而刘霄给出的分利之法,便是更化改制,而更化改制的第一步,便是革新官制。

换了这样的法,桓温和王猛都听得明白。

官位,意味着权势,意味着利益。革新官制,自然要把当前大晋的朝局变它一变,各色人等重新分化组合,这不就是分利么?

桓温眼中见到了利,沉默已久的王猛要比桓温想的更为深远一些。

大晋的弊端不只一处,首当其冲的便是大族盘踞朝堂,寒门不得为用,出仕的本钱完全在于家世出生,阶层固化。长此以往,朝廷和百姓离心离德,又岂能长治久安,国祚永续?

王猛看到了这些,他不知道刘霄是否和他一样看得明白。

不过此子提议革新官职,难道当真只为了分利?只为了把不同的人调换一个不同的官位,从而达到某种利益的平衡?

“但愿不只如此!”,王猛一厢情愿想道。他很希望刘霄继续往下,又担心最终得到的是失望。

不管愿不愿意,在桓温的催促下,刘霄依旧不紧不慢地继续往下细言。

“革新官职,首要在于更改取仕的法子,中正选官,不改不行,非改不可!”,刘霄道。

王猛听得精神一振,仿佛一局豪赌押对了筹码,连忙问道:“为何不行?如何改之?”。

刘霄知道此言一出,必然勾起王猛的兴致。史载秦有王猛,晋有谢安,应该不是浪打的虚名。

此人寒门出身,心怀兼济天下的志向,势必对中正选官的办法深恶痛绝。

革新需要同行者,而王猛为名士,亦为桓温所青睐,拉他下水那是题中应有之意,多一个帮手,便会少一个敌人。

“为何要改,王公心知肚明,想必桓公也了然于胸,大晋的朝廷太沉闷,急需引入涓涓清流!”,刘霄痛惜道,顿了顿,接着又,“至于怎么改,在下以为应广兴学宫,对前朝大汉孝武皇帝当年求贤时候的当殿策论之法稍作改良,以试取官,谓之科举”。

“好想法!”,王猛不加掩饰赞道。这一回,他的称赞完全出自真心。

就凭刘霄刚才几句话,王猛认定他此生将不再孤独。

一个年轻人,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世家公子,居然有打破以门第取仕的心胸和勇气,他该有着怎样的眼界和志向?

王猛正在兴高采烈,不料太尉桓温随后泼了一瓢冰冷的凉水过来,只听他冷冷道:“世侄的想法虽好,可不知朝中能有几人赞同?”。

“有桓谢两家头即可,旁人我视之如无物,得更为直白些,全在桓公与我二人”,刘霄坦然迎着桓温的目光,毫无畏惧道。

“照你的法子,倘若当真科举取仕,世族必定群起而唾骂之,你又所图为何?”,桓温逼问道。

“我为桓公取才,为我汉家社稷拔良擢贤,愚者骂我何惧?只要天下百姓谢我!”,刘霄答的一也不含糊。

“为老夫取才,你非大晋之臣耶?”,桓温再问,不过语气已经缓和许多。

“我为汉家之臣”,刘霄答非所问。

“好个汉家之臣!”,王猛颇为感怀,插话进来道,“如此来,我不如谢将军多矣!让人好不惭愧!”。

王猛的言下之意,的是他这些年择氐人苻坚辅之,儒家典籍有华夷大防一,王猛不会不知道,因而听了刘霄有感,内心生出愧意来。

日影横斜,署衙中几人各怀迥异心思,不知不觉叙了将近两个时辰。

桓温最终首肯了刘霄科举选官的法子,随后又细细询问起刘霄对现有的官职究竟如何革新。

刘霄便顺势描述起一套似是而非的三省六部制,对大晋现存的官制基本上来了个全盘否定。

他的想法很大胆,不过,他并不太担心桓温会否定这一主张,因为这一套做法和桓温的根本利益并行不悖。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奸夫是皇帝玄尘道途五胡之血时代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盖世双谐你老婆掉了信息全知者终末忍界反叛的大魔王绝对一番
相邻小说
仙山见鬼实录我和我身边人窃隋恶秦金战驭夫计长媳孟五娘反叛颂歌山村奇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