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前文说到龙天羽为无法控制登州水营这一关键位置的主管而感到头疼。如果最后刘昆不能够倒台或是调走的话,那么要想获得辽东湾的控制权必然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刘昆知道是因为新的港口而导致他曾经有可能垮台的话,必然更加仇视海贸,到时,就算是港口建成,恐怕也难以招徕什么商家货船,没有安全上的保障谁又会来呢?所以总而言之,刘昆是座迈步过去的大山必然除之。
有些头痛的龙天羽眼下也有些坐蜡,如果事情开始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暗中除掉刘昆就好了,到了现如今却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你要杀刘昆,眼下已经被皇帝同贵妃党知道了自己拥有除去刘昆的动机,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刘昆死了,不管死因如何,自己都脱不了嫌疑干系,如此一来,就算自己做的再是天衣无缝,那么只会在万历帝的心里面落下一层阴影,让帝王觉得自己是一位行事不择手段,喜欢剑走偏锋的人物,如此的话,恐怕万历帝会对自己产生各种想法,那对自己可没有什么好处。
想到这里,龙天羽手下无意识的掐弄着室内的盆景,慨然叹息,以万历帝的政治经验和阅历,他不可能看不到他平调刘昆有可能带来的政治后果,可为什么还这么做?仔细想想,龙天羽的心里下了判断,必然是性格使然。从天性上讲,万历帝就不是一名拥有强势,坚毅性格的帝王,虽然他很想强势,也期望能够手中掌握强大的权利,想要成为能够乾纲独断的帝王,而不是逼不得已,去尊重文官集团所拥有的权利,但没有办法,自小成长的压抑环境使他做事情总是顾虑太多,不能够果敢刚毅。
带着满脑子的思绪,和烦恼,龙天羽去见了远在白云山的张懋修,这也是必然的,在他出京之后,京城并不需要张懋修再多做停留,京城的大部分事情都是阳谋,都是可以摊在阳光下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给李洛去管理,这样不但能够向太后表示自己的诚意,同时又可以用后党强大的势力谋取很多利益;反而是辽东老巢一直没有一位能够主持的大局的人选,虽然母亲留下了完整的制度,但任何制度都是死的,更大程度上执行的还是人,在旅顺口建设在即的时候,老巢的建设和稳定,是关系到昌盛号成败的必然因素,所以让张懋修回去才是正路,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所以龙天羽必然要把张懋修调回辽东去。
就在见张懋修的时候,谈及登州水营的头疼事情,张懋修提出了一个建议,既然帝党不能够有必然的把握去拿下登州水营,按照李如松的思路,联合郑承宪是一件彼此之间合作的试金石,那么为什么不尝试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发挥参与进海贸势力的所有威力,而不是通过依靠某一单一政治势力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呢。刘昆之所以让万历帝头痛,不能直接拿下,并不是因为刘昆本身代表了有什么强大的政治势力,而是恰恰显露出了万历帝所代表的帝党,并没有掌控朝堂的能力,既然如此,从单一政治势力方面无法解决刘昆,那么采用一加一加一的方式,整个海贸之中五大势力,一起发力自然刘昆的问题迎刃而解。而这五大势力,已经基本涵盖了北方势力数种最强的典型代表,后党、帝党、妃党、边军阀门、还有商人,那么如果在这件事情上形成一种合力,未尝不是为今后各方势力的政治同盟的同声同气,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相信这件事情帝党、妃党、边军阀门,还有自己所代表的商人势力都不会反对合作,现在恐怕就是后党这里,太后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这是事情的关键所在。
不过按照张懋修的对太后的了解所进行的分析,这个女人是会同意的。虽然她在帝位之上支持了朱常洛,而不愿意郑贵妃肚子里未出世的孩子成为太子,但这一方面是因为李太后作为一名身份低微的女人,对另外一名同样身份卑微女子的同情,而另一方面就是出于维护朝纲、政局、皇族各方面势力稳定而产生的做法。虽有基于了前两者的原因,促使李太后做出了某种倾向,可从事情的发展来看,她并没有做出最后的选择,而只是流露出了暗示。很明显如果做出正式的选择,她可以在更加公开的场合,做出更加公开的行为,去支持朱常洛的太子之位,而不是如同眼下,在一次家宴里,用某种暗喻的方式,近乎儿戏的去承认朱常洛大统之位的合法身份,这样是非常不严肃的,也是不符合皇族惯例的,那么她在观察什么呢?她自然是在等郑贵妃的孩子出世,她要看看这孩子是男还是女,到底值不值得,又或是能不能够依托继承大明的万里江山,更会因为各方的势力在孩子是男子的情况下会展露出何种的决定,而做出自己最终的判断。在眼下就目前的局势来看,因为龙天羽的出现,导致整个局面变的更加复杂,帝党、妃党、外戚、边阀、还有商人几者之间会因为某一个诱因产生合流的可能性。因此既然海贸是必然的,成为了各方势力合流的诱因,皇帝、妃子、外戚都想海贸,都想从中赚取大量的利益,那么如果她在现在铁了心反对海贸,就必将走向这些人的对立面,进而发生新的政治风潮,这对于太后是不愿意如此选择的。李太后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她自然知道,一味的堵截反对是政治上的下乘手段,而更好的办法应该是能够与敌人,或是曾经的敌人共同携手合作,参与进去正确的引导自己无法控制的事物,让它将对自己利益有所损害的可能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可能,这才是最有利的做法。
而更换刘昆,正好送给了李太后一把掌控全局的锁。如果让她的人掌控登州,不但可以控制海贸的进程,随时能给可能出现的危险带上一把保险锁,而且能够在整个海贸的政治势力整合的过程中担任主导地位,这对于怕海贸将朝中局势带下不可预知的太后来说,是非常有利的选择,因此以太后的政治智慧来说必然支持。至于太后的党羽去了登州水营之后对于海贸会不会有所阻碍,这也同样是必然的,不过,相对刘昆来说,两害取其轻,一定是太后这边是最好的选择,更何况,龙天羽能够提议这件事情,正是恰恰向太后表明了自己并没有私心,也没有参与到皇家权利之争的游戏之中去的意思,而是欢迎太后的随时随地的监察,如此一举数得的行动,完全可以实施。
二人讨论到这里,龙天羽现在反而有些担心郑贵妃这边的想法了,怕她会觉得自己有些朝秦暮楚,看到帝党、妃党无法掌控状况,就依附到后党那边去了。不过随即张懋修就立刻打消了他的愁绪。郑贵妃是聪明人,她比万历帝更加清楚,只要达成了这次政治上面的初始合作的方式探索,对于今后各方势力在海贸中的合作,就有了一条可循的政治合作的道路,如此只有百利而无一害,郑贵妃又怎么可能有其他想法呢?更何况在与李太后透露消息之前,龙天羽自然要去郑府把其中的厉害关系同郑承宪解释清楚,如此误会自然能够消除。
从张懋修处得到了好的计谋之后,龙天羽先是同郑承宪说了自己这个让出主导权,由后党操纵的计策,从郑贵妃处反馈的结果,果然不出张懋修所料,郑贵妃立刻同意了,不但同意了,而且还卯足了劲,使出浑身解数在万历帝哪里得到通过。随后,龙天羽立刻通过潞王联系上了李洛,希望李洛能够说动李太后定罪罢免刘昆的登州水师总兵署都督佥事的职务,而改任后党能够支持的人选。通过潞王朱翊镠告诉李洛,再由李洛把龙天羽的话传给太后,没出半天,太后哪里传出了消息,要龙天羽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朝局大事,不是他一名白丁能够去搬弄的,而且更是斥责了龙天羽不分轻重,不知进退,妄议朝政等一堆话语,弄的来透露消息的潞王脸都煞白了,以为龙天羽要倒霉了,有些惴惴不安,深怕为这件事情让自己脱困的希望变的渺茫,所以他很是埋怨了龙天羽几句。不过龙天羽的心里面却没有丝毫的恐惧,为什么?很简单,太后眼下绝对不会动自己半根毫毛,不是说因为李洛,如果单单是李洛,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来说,利益自然放到亲情面前,李太后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侄女而对龙天羽又什么其他的想法。李太后是基于利益,正如张懋修所分析的,李太后完全看透了里面的玄机,和政治可能性,所以她只是斥责龙天羽,斥责是必须的,这是一种政治需要,而干打雷不下雨的不施加任何惩罚,恰恰表明了太后的态度,自然龙天羽明白其中的奥妙。
果然龙天羽不出所料,在李太后大发雷霆的数日之后,事情很快就有了结果。首先山东巡案御史突然发力,上折子参登州水师总兵署都督佥事刘昆贪账枉法,抢夺民财,私设港口,沟通倭寇四大罪名,内阁接到了奏本之后,完全不敢怠慢,不管是其中谁与刘昆私底下有着勾连,但是面子上却是需要大公无私的一面,更何况奏本之中有一条最关键的,就是沟通倭寇这条罪名,这条罪可不是开玩笑,自从大明朝成祖之后,倭人时有侵犯,目前北南两方被当成最大的敌人,更何况日前在轰动京师的盗卖武器窝案,同长街血拼案里面都有倭人的身影,而擒获了倭人之后,从倭人的供述里面,发现倭人有侵袭朝鲜的意图,朝鲜是什么地方,哪是大明的藩属之国,是真正的小弟,从文化到国王的树立都要得到大明的认可,而且朝鲜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一旦倭人要是侵占了朝鲜,恐怕下一步就是大明王朝自己了。所以看到一方主管被御史参与倭寇勾连,这让内阁大臣们都非常吃惊,却又不得不重视,毕竟山东、辽东的海防都与登州水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么一个关键位置上要是卖国通敌,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于是,申时行等一干阁老们可不敢怠慢,带着折子进宫直面皇上,商议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万历帝当下很快就有了明确的答复,不管事情真假,鉴于事态严重,先要让东厂的人立刻下去,控制刘昆,令其停职待勘,另一方面把刘昆在京的家属全部同样监控起来,避免逃走,也就是大明特色的双规,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交代问题,不过大明朝可没有什么人权法,一人犯罪全家牵连,你双规了,你们家人也要双规。
至于事情的真相如何,刘昆有罪还是没有罪,由朝廷派出专职的特使前去勘察待定。内阁阁老们这时候还没有回过味来,因为毕竟刘昆的位置确实是危险,如果敌人从海上直接登陆山东,哪将会威胁京师,那时候恐怕整个大明都会震动,因此无论自己有什么理由都必须同意这个意见,这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也就是光明正大之下的阳谋,没有人能说出什么。自然这里面能够做手脚的是去勘察刘昆的人选,在大明朝法制极度不健全的年代,一个人,尤其是一位官员有罪还是没有罪,哪还不是由着人说么,领导说他有罪他自然就有了罪,不但有还是罪大恶极,而且全家该死,反之领导说他没罪,他就是有罪哪也自然是轻罪,甚至只是错误,不是罪行,可以戴罪立功,保外就医嘛。所以阁老中的有心人自然清楚刘昆对于南方势力的意义,再加上平日里没有少拿刘昆的孝敬,自然就有了保刘昆的打算,想要让自己人去争当刘昆调查工作组的头头。于是阁老们们同意了皇帝的意见,要派工作组下去审查刘昆,接着万历皇帝又提出要求现场办公,对于突发事情,特情特处,阁老们又同意了这个说法,当着皇帝陛下的面票拟出旨意由秉笔太监盖上皇帝大印,很快阁老们就后悔了自己这个决定,恍然大悟起来。就在他们准备讨论由谁去领导组建调查组的时候,突然接到皇帝陛下的通知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强、刑部侍郎周凯旋已经同东厂侍卫一道,在秘密前往登州的路途之上了。这个消息让一众阁老们都有些膛目结舌,不知所措,很明显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有目的的政治事件,它表面上是针对刘昆,可实际上恐怕就是朝着内阁来的。
前面曾经说过自张居正领导内阁以来,内阁的权柄达到了鼎盛时期,皇帝陛下不通过他们去调派官员出京公干,这是对于内阁大臣们赤裸裸的不信任,和在某种意义上的否定。这件事情可不是小事,弄不好是要倒阁的,大家伙儿的政治生命就有可能因为这件事情而完蛋。可就算阁老们知道了后果的严重性,因为消息来的太突然,让一众阁老们没有丝毫的心里准备,大家只能面面相觑,沉默来抗议皇帝的举动。更何况从派到登州调查刘昆的工作组领导组成情况来看,这件事情的内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王强是太后的亲近人选,周凯旋则是郑贵妃的党羽,这两位选择在一起,让事情更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到底是什么样机遇和诱因,让原本矛盾重重的后党同妃党合流去做一件事情呢?而这两人的出现,刘昆是必然倒霉无疑,不过现在内阁大臣们关心的并不是什么刘昆之流的安危,而是从万历帝这方面看,帝党明显也同意了这样一种举措,这就更让内阁大臣们猜不透里面的文章了。
不过阁老们能在宦海沉浮多年,自然都是精滑得出了油的人物。既然自己目前看不透里面的缘由,那么自然不急着看透,沉默就是了。沉默的意义代表什么?代表反抗,代表不同意,包括申时行在内,对于万历帝的做法是万分不同意的,人就是这样,你要拿走我已经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任何人都会产生不满情绪,尤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然内阁现在面临的高压危机是让人无法承受的,上面有帝党、妃党、后党的压力,下面有文官集团利益的冲击,怎么办?自请退出内阁?在坐的阁老们没有一个人甘心情愿如此做,这代表自己的政治生命的断裂,尤其是在这个时期,自己要是走了,恐怕只能在江湖忧国事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