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此文的讨论只基于书中的世界,请勿联想。很多内容是上个月写的,当时没有发出来是希望能让大家自己慢慢地从书里看出来。不过我是新人,可能没有这样的特权,笔力上也有所不足,所以还是发出来算是给各位心存疑问的朋友一个解释。有不同意见尽管拍砖。
==============================================================
这个问题要从头说起。我开始写大纲的时候第一个考虑的问题就是打算把故事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呢?书里的主要的没有填的坑其实只有陈宁一个,所以更俗也说过那个结尾不算烂尾。但是我要承认我写书的原动力有很大一部分是想写锦湖的发展,因此我思考的就是张恪的性格能支撑锦湖发展到什么程度。
与林泉不同,张恪应该说是个完人主角,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的结合。他的理想包括爱自己,爱美女,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人,让自己的家乡更美好,让国家更富强等等,他现实的一面是不会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不会为了大众牺牲自己。因此我的判断是张恪会努力的发展锦湖,利用自己的势力来影响自己身边的人,也包括政策。就像他推动徐学平治理水利,保护水土,挽救香雪海一样,随着锦湖的壮大,他也会推动更高级的官员来推行自己的理念。所以我最后设定的结尾是锦湖的发展是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直到toobigtofail的地步。
选择在这个时机介入其实是不成熟的,但是原因就是我在书里说的:一是人,只有赵济东有这个魄力去做这个事,二是势,随着利益集团的产生,改革的阻力会越来越大。但是这个风险是不是值得呢?这一要看这种改革的意义,二要看可能带来的反弹。
张恪提出的主要建议是分税制改革。书中这个时代已经进行了一轮分税制改革,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按税种分成了中央税(关税,消费税等),地方税(营业税,契约税,个人收入所得税等)和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收入所得税,资源税)。中央税收上来之后,按着一定的基数和增长比例返还给地方,剩下的一部分支持中央政府支出,一部分分配给不发达地区的省份。
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但只是一个半截的改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收税是政府的权利,对应的就是政府的义务。分税制改革之后与之前比中央钱多了,地方钱少了,与之对应的义务却几乎没有变。地方负责的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一下子就出了问题。此外这次改革只厘清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没有厘清省内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所以越到基层钱越少。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就开始想法设法的捞钱,GDP崇拜,出售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教育医疗市场化,上市圈钱,乱收费,土地财政等等一系列问题就都出来了,而且越到基层捞的越凶狠,因为好捞的都被捞完了嘛。所以那个时代农民是最苦的,而企业和有钱人政治资源多被搜刮的就少,最后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此外还有一些在制度设计上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中央的再分配大部分是通过各部委对口的拨款或是各个项目来完成的,这造成了跑部钱进的现象,穷的地方,政治资源不丰富的地方就被拉在了后面,地方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再比如预算制度的不完善,土地出让所得是非预算收入,那大家还不可劲的搞,搞回来随便花嘛。
所以回头看时会发现很多社会的问题是由于这项不彻底的改革引发的。而另一项不那么明显的恶果是在地方政府的种种开源节流的手段中对法律的践踏和对中央政府一些政策的违抗。实事求是的说在开始他们确实有困难,这些政策缺乏可执行性,而执行这些政策就要破坏另外一些政策甚至是法律,后果则是造成了制度权威性的丧失和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说一套做一套谁还会相信你?此外一个雷是抗,两个雷也是抗,这个头一开,官员们就可以豁出去了,各项土规定都出来了,而且到了最后大家就会发现装到政府兜里还不如装到自己兜里,最多多给政府或是上级一些就是了。
所以我觉得有机会张恪会愿意去推动这样的改革,当然推动这样的改革对锦湖和张恪是有风险的。首先是政治风险。张恪提出的是一项几乎事不关己的改革,对于这样的人可能有三种看法,一是这是个理想主义知识分子,俗称圣人,二是这个家伙有政治野心,至少是希望在体制内获得更高的位置,三是这是一个被背后的政治集团推出的试探者。其次是经济风险,改革中的失意者会对锦湖进行报复。
对于经济风险,改革讨好的会是地方政府,在没有大笔的土地收入之前(2003年之前),他们是不会觉得自己利益受损的,真正受损的是中央的部分肥缺部委比如电力,建设等,在这些方面锦湖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海外,所以经济上的风险不大。在政治方面,书里我安排张恪通过徐学平这个赵济东派系中人来传递消息,并且拒绝了赵济东的招揽,而在动作之前也通知叶家做好站队和撇清的准备,这些都是尽量减少政治风险的方法。锦湖本身干净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毕竟没有大的危机,政府也不会冒破坏自己形象的危险的,对于最高领导人来说就算是几百亿也不是什么大钱与破坏市场环境引起的反弹相比不值一题。此外锦湖在国内最大的资产是品牌和技术,有着ESS和锦湖商事,这些都是很容易转移的,即使有问题也不是致命的,损失一部分实体投资,加上几个人仕途受阻而已。
另外多说两句张恪和叶家的关系。只要政府还可以影响经济,权力寻租就一直会存在下去,但是张恪并不算其中的一员。得益于先知,张恪对叶家在政策上的要求比较少,更多的只是一种保护,但回报多,回报途径合法,因此风险很小,此外还能提供政治上的助力,加上张恪的其他政治资源(徐学平,江静涵),两边基本上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当一个值得长期合作的盟友做出危险举动时,怎样选择要看风险和收益。只要赵济东不把改革变成政治-斗争,叶家这一派系的选择并不难。我也不是只是因为无聊让张恪对江静涵吐露心声,江家是可以排到前三的政治家族,张恪与江家的关系才是这本书官的一面的主线。和江敏之的斗法因为某人回国,担心有些敏感,我砍去了大段情节,时间也往前推了几个月,和赵济东的接触也少了一些铺垫,可能造成了一些误会,请大家原谅。
PS:最近一直很纠结签约的问题,写这本书并没有谋利的意思,也没那个脸借着更俗来挣钱;不过纵横提供这个平台,我也希望能有所回报,所以最后还是签了分成。大家也不用捧场啥的,觉得不错就给更俗捧场吧,回来告诉我一声我就心领了。入V也不知道要多久,好在总有盗版可看,只是有评论还是请发到这边,我好学习。在这本书上我若是有收入都会用来给更俗捧场和捐给慈善机构(不包括红十字和希望工程),算是求个心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