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转贴《围棋三字经》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我围棋,古流传。

唐尧制,丹朱善。

记载详,自《左传》。

汉棋手,不平凡。

班固著,《弈旨》篇。

作《新论》,有桓谭。

《围棋赋》,马融编。

《博弈论》,持异见。

两晋间,大发展。

高品出,多明贤。

曰“坐隐”,曰“手谈”

南北朝,品棋三。

宋明帝,置棋县。

迨至唐,有棋官。

棋待诏,职业专。

王积薪,《金谷园》。

六朝来,广流传。

浸日本,渐朝鲜。

隋唐际,交流繁。

有宋代,开新面。

有《棋经》,十三篇。

刘仲甫,《棋诀》传。

李逸民,《忘忧》编。

古文人,多浸渐。

至元明,有《玄玄》。

过百龄,世惊叹。

《四子谱》,为心纂。

清国手,如涌泉。

黄龙士,着先鞭。

徐星友,继前贤。

范西屏,《桃花泉》。

著《指归》,施定庵。

清末季,陈子仙。

周小松,亦称善。

至民国,吴清源。

少年时,头角现。

赴东瀛,苦研钻。

成大器,光灿烂。

解放后,开新面。

棋业昌,比赛繁。

陈祖德,自不凡。

聂卫平,掀波澜。

后起秀,春笋现。

出于兰,胜于兰。

我文化,称斑斓。

靡世界,列国赞。

我围棋,古流传。唐尧制,丹朱善。记载详,自《左传》。围棋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流传开了。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世本》就早有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博物志》也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可见,“尧造围棋”说的渊源是远长的。

但“尧造围棋”只是一种传说,而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则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契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弈棋”就是下围棋,“弈者”就是下棋的人。这段话,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关于围棋的最早的、明确无误的文字记载。

汉棋手,不平凡。班固著,《弈旨》篇。作《新论》,有桓谭。《围棋赋》,马融编。《博弈论》,持异见。

汉棋手,不平凡。围棋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以后,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两汉的围棋爱好者,有汉景蒂的儿子刘去、汉宣帝刘询,以及班固、马融、李尤、黄宪等著名的学者文人。

班固著,《弈旨》篇。班固是《汉书》的作者。他的《弈旨》是系统论述围棋意义和作用的第一篇光辉文献。《弈旨》说:“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阴阳分也。平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成败臧否,为人由已,危之正也。”这是用阴阳、天文、地则、王政等当时理解的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哲理和思想,对围棋作了全面的阐述和充分的肯定。

作《新论》,有桓谭。桓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著《新论》说:“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棋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名,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孤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然不如。”在这里,桓谭不仅把围棋的战略战术和早已有系统理论的兵法归在一起,而且指出了对局时上者、中者、下者在棋理上的高低。

《围棋赋》,马融编。《围棋赋》为东汉经学家马融所著,赋的开头是“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随后总结了“先据四道兮,保角依傍,缘边遮列兮,往往相望”等具体经验。

《博弈论》,持异见。三国时期,下围棋蔚然成风。一些政治家和有名的文人都爱好围棋。如曹操、曹丕、曹植、孙策、陆逊、王粲、孔融等都是有名的棋手。时吴国宫廷盛行围棋,孙权的太子孙和命韦曜撰写了《博弈论》,对围棋持否定的态度。该文从“君子”应当立功显名和下围棋“无益于用”两个方面来展开议论。批评了“废弃事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独”、“今实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的现象。

两晋间,大发展。高品出,多明贤。曰“坐隐”,曰“手谈”。

两晋间,大发展。高品出,多明贤。曰“坐隐”,曰“手谈”。梁朝沈约的《棋品序》中说:“汉魏明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这生动地表述了两晋和南北朝的围棋活动盛况。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开始,太子、亲王、外戚、管理机要的大臣、将军、名士等都喜欢下围棋。东晋时,可以从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世家的围棋故事中看到一个概貌。王谢世家中,史籍上载有王导、王悦、王恬、王廣(王导从孙)、谢安、谢玄、谢弘微(谢安从曾孙)、谢瀹(谢安从玄孙)等爱下棋的纪录。谢安早年和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王导从弟王旷的儿子)相友善,又和称围棋为“手谈”的王坦之、称围棋为“坐隐”的僧人支道林关系密切。“淝水之战”中对弈江山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王谢世家外,喜欢下围棋的名手,不胜枚举。

南北朝,品棋三。宋明帝,置棋县。

南北朝,品棋三。南北朝时期,围棋活动更是盛况空前。南朝“品棋”就有三次。所谓“品棋”,就是评定棋艺,确定棋艺水平的高低。这三次“品棋”(第一次是在齐武帝萧赜时,第二次是在梁武帝天监年间,第三次是在萧衍统治的大同末年),其中讲到“登格”的“格”和“棋品”,都是说的围棋技艺的等级,是效法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分为九品。并对其中的每一品都给了一个专名: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日斗力,八曰若愚,九月守拙。

宋明帝,置棋县。《南史?王谌传》言:“(宋)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都大中正。”南北朝的地方行政单位为州、郡、县三级,邑是自然村落。所谓“围棋州邑”,不应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而是围棋的专业机构,其任务是执掌会期者的选举、推荐,棋谱的收集、整理,这大概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围棋机构了。

迨至唐,有棋官。棋待诏,职业专。王积薪,《金谷园》。六朝来,广流传。浸日本,渐朝鲜。隋唐际,交流繁。

迨至唐,有棋官。棋待诏,职业专。隋唐时,围棋在宫廷和士大夫中间继续流行。《新唐书?百官制》说,唐宫廷的“万林内教坊”设有博士十八人,其中有一名棋博士。《旧唐书?职官制》说,“中书省”下的“翰林院”设有待诏,备皇帝召用,其中就有棋待诏。“棋博士”和“棋待诏”都是专业棋手。这是中国围棋史上由官方设立专业棋手的最早纪录。

王积薪,《金谷园》。王积薪是唐玄宗时最有名的棋待诏。著有《棋诀》一卷,《金谷园九局图》一卷,《凤池图》一卷,可惜这些都失传了。王积薪外,活跃在中晚唐的王叔文(顺宗时)、顾师言(宣宗时)、滑能(僖宗时)等人,都是唐代知名的棋待诏。

六朝来,广流传。浸日本,渐朝鲜。隋唐际,交流繁。中国发明的围棋在近邻朝鲜和日本得到广泛流传。中日、中朝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北史》记载,在南北朝时围棋就传到了日本、朝鲜。隋唐时期,在围棋方面的交流就更加广泛、频繁了。

有宋代,开新面。有《棋经》,十三篇。刘仲甫,《棋诀》传。李逸民,《忘忧》编。古文人,多浸渐。

有宋代,开新面。有《棋经》,十三篇。宋代,围棋的著作和棋手的水平都别开生面。围棋光辉的文献《棋经十三篇》为北宋张拟所撰,全书按棋局、得算、权舆、合战、虚实、自知、审局、斜正、洞微、名数、品格、杂说排列,次第井然,全面系统。其主旨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推本棋局和棋子的形制,给以理论上的解释;二、论述弈者应具备的棋艺修养和棋德;三、论述对弈中的战略战术和基本要领;四、明确围棋的规则。作者以很高的棋艺素养和渊博的知识达到了那个历史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

刘仲甫,《棋诀》传。李逸民,《忘忧》编。北宋和南宋,继续实行了唐朝建立起来的棋待诏制度。棋待诏中最著名是刘仲甫和李逸民。刘仲甫,江南人,宋哲宗时国手。所著《棋诀》一篇,分为布置、侵凌、用战、取舍四大段。一些论述有独到之处。李逸民是南宋初的棋待诏,重编了有古代和当时棋谱的《忘忧清乐集》,保存了大量的北宋以前和北宋时期的棋谱、棋势,是古代棋手的心血结晶,也是研究古代棋艺的宝贵资料。

古文人,多浸渐。围棋发展到唐、五代、宋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围棋在文人学者中广为流传。著名的文人中,杜甫、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司空图、李煜、欧阳修、王禹冉、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等不仅会下围棋,而且多是高手,且多有关于围棋的文学作品。

至元明,有《玄玄》。过百龄,世惊叹。《四子谱》,为心纂。

至元明,有《玄玄》。元代只存活了九十年,在围棋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是《玄玄棋经》的出现。《玄玄棋经》分礼、乐、射、御、书、数六卷。主要内容有:一、收录了张拟的《棋经十三篇》、班固的《弃旨》、刘仲甫的《棋诀》等理论著作;二、有棋盘路图、起手图、起手法、以及直三、曲四、花聚五、神芝六、金圭七等死活的基本图形;三、有卷帘式、莲花角、倒垂莲等边角定式;四、全书的后三卷,有各种死活棋势三百七十八型,极有价值。

过百龄,世惊叹。《四子谱》,为心纂。到了明代,围棋活动开展的更为广泛,除皇帝、宰辅以外,官吏、文士以及社会各阶层喜爱围棋的人大为增加。著名文人唐伯虎、吴承恩、汤显祖、凌蒙初等都是围棋爱好者。围棋国手过百龄技压群芳,“棋品第一,名噪京师”。所著有《官子谱》、《三子谱》、《四子谱》。《四子谱》为其代表作,谱中按起手法分类,计分镇神头六十一变,倚盖一百七十八变,大压梁一百一大变,六四起手三十变,七三起手五十七变。其中的解说,或概括论述,或说明某势宜于让子或对子,提示明确。后人对此书评价:“此谱最精紧,初学习之,可无迂缓之病。”

清国手,如涌泉。黄龙士,着先鞭。徐星友,继前贤。范西屏,《桃花泉》。著《指归》,施定庵。清末季,陈子仙。周小松,亦称善。

清国手,如涌泉。黄龙士,着先鞭。徐星友,继前贤。围棋至清代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李耀东的《中国围棋史》说到清初之围棋:“棋坛名手先后继出,称霸争雄,此期之弈史,无异于吾国政治史上之有周末战国时代也。迄黄龙士异军突起,局面翻新,始征服群雄而成帝业。”

黄龙士是清初独步一时的高手。《弈评》说他“黄龙士如天仙化人,绝无尘想”,“如淮阴用兵,战无不胜”。徐星发是黄龙士的学生,是黄逝世后三、四十年间的国手。所著《兼山堂弃谱》精选了明末清初国手的代表作六十二局,每局都有评注。不仅详细评论了若干着的得失,还指出了当时某些看法的源流,最后还作了局终总结。是明代弃谱数量增多以来的一部佳作。

范西屏,《桃花泉》。著《指归》,施定庵。清初继黄龙士、徐星友后,著名国手有梁魏今和程兰如。可是,范西屏、施定庵登上棋坛后,梁、程的地位立即被取代。范、施都是浙江海宁人,两位同乡称雄棋坛四十多年。二人的棋艺达到了过去从来有过的水平,而二人又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成为座子棋时代的两位最高峰。范西屏编著了《桃花泉棋谱》,全书以边角定式及其变化为主,分为九五镇、三六侵分、大飞进角等二十类,计八百多个变化,每个变化都有详细明确的解说。施定庵编著有《弃理指归》、《弃理指归续编》。前者分起手辩证、布局、小侵、大侵、镇边等十六类,全是文字口诀,无图,后钱长泽为其绘制棋图,以图作注,变成《弃理指归图》。《弃理指归续编》为围棋入门口诀。

清末季,陈子仙,周小松,亦称善。清末的众多棋手陈子仙、周小松为佼佼者。陈子仙,浙江海宁人,少年时即是知名国手,年未五十而逝。周小松为清末“第一流之弈家”。辑有《餐菊斋棋评》,收集棋谱二十七局,皆为当时的对局,每局都有详细评述。

清末季,陈子仙。周小松,亦称善。

至民国,吴清源。少年时,头角现。赴东瀛,苦研钻。成大器,光灿烂。

至民国,吴清源。少年时,头角现。赴东瀛,苦研钻。成大器,光灿烂。

解放后,开新面。棋业昌,比赛繁。陈祖德,自不凡。聂卫平,掀波澜。后起秀,春笋现。出于兰,胜于兰。我文化,称斑斓。靡世界,列国赞。

解放后,开新面。棋业昌,比赛繁。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围棋事业,围棋爱好者越来越多,比赛频繁,棋艺水平大增。围棋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陈祖德,自不凡。聂卫平,掀波澜。1964年,20岁的上海青年陈祖德获得全国冠军,1965年在中日围棋比赛中,又战胜日本九段棋手。1966、1974都获全国冠军。青年棋手聂卫平于1975年技压群雄,登上第三届全运会围棋冠军的宝座,于1975、1977、1978、1979、1982、1983连获全国冠军,1979至1983连续五届获得“新体育杯”冠军。在1976年的访日比赛中,取胜六胜一负的优异成绩,日本报刊赞他为“聂旋风”。在1985年第一届“NEG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连克日本超一流棋手,为我国夺得了第一届擂台赛的胜利。此后又为第二、第三届擂台赛的胜利立下功勋。

后起秀,春笋现。出于兰,胜于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三十年内,从“南刘(棣怀)北过(惕生)”到陈祖德、吴淞笙,再到聂卫平、孔祥明,棋艺水平两次大幅度提高。进入八十年代后,刘小光、马晓春、杨晖、丰云获得全国冠军,邵震中、曹大元、马晓春获得第三、四、五届世界业余锦标赛冠军,他们已经不止一次战胜过陈祖德、聂卫平、孔祥明等“老”一代的高手。接着又出现了将超过他们的新手。

我文化,称斑斓。靡世界,列国赞。围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已打破肤色、人种、语言、风俗习惯的障碍,风靡亚、欧、美,在全世界飞速普及。(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终末忍界五胡之血时代反叛的大魔王我只有两千五百岁绝对一番你老婆掉了玄尘道途信息全知者盖世双谐奸夫是皇帝
相邻小说
不灭圣皇小子,我喜欢你重机枪神雕之六绝宗师重生躲美傲世枭雄网游之两界逍遥天之旅当家商妃寂灭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