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即不是什么苏粉,也不是什么德粉,更是不是什么美分。他只是以一个正常有理智军人的公平眼光,从军事角度以公平的眼光分析和判断,各参战国的真正军事素质和战斗力的。
尽管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对日本人无比的痛恨。面对着日军的各种恶行,恨不得一下子就将日军彻底驱逐出中国去。但作为一名军人,杨震依旧实事求的认为日军的步兵战术,虽说有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但绝对是整个二战所有参战国最好的步兵战术,也最符合日本自身实际情况的战术。其武器装备,也相当的符合自身的战术要求。
同样,杨震始终认为英国人的陆军实连三流都达不到。整个英国在二战之中,所谓的陆军名将,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尤其是是那位蒙哥马利,杨震很是看不起。他认为这位英军二战名帅,根本就算不上名将。
与其说是依靠着战略战术打败对手,还不如说倚仗着绝对的海空优势,使用充足的补给击败对手的。这位老兄在登陆西欧之后的表现,其实连勉强合格都算不上。杨震一直认为英国陆军全部将领,也就那位亚历山大还勉强算是合格。
但其海空军的表现,绝对是一流。尤其是空军的表现,除了在战争开始阶段在战术和装备运用上比较保守之外,整个战争之中的表现几乎是无可挑剔。如果说战术水平只能说不错的话,那么战略空军的水平就是超一流的。
其整体实力,绝对是不容小视。对于英国人你可以轻视在某些方面的短视,可以看不起他们的陆军。但是英国人的海空军,你绝对不能轻视和看不起。谁要是小视英国的海空军,那么在战场上吃亏的只能是你。
借鉴先进经验,对于杨震来说并不是一件嘴上的空谈。采众家之所长,弥补自己的弱点,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素的战略、战术,这才是杨震所希望的。既不能不顾自己的现实,生搬硬套。但是也不能闭门造车,自己搞自己的。
而杨震更加清楚的是,没有远程越洋飞行的经验,以及先进的导航设备和人才,对日战略轰炸,就只能是一个梦想。现在英国人主动提出来这个建议,在杨震看来实在是机会难得。所以对于英国人的这个建议,杨震想都没有想的便同意了。
这是好事,为什么不同意?这正瞌睡呢,有人给送枕头来,那不正是好?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是错过了可就要耽误事情的。抗联可没有美国人那么大的本钱,拿着飞机硬去堆出来战略、战术。
在接到英国人的提议之后,心急的杨震可没有管英国人这个建议能不能真的实施。马上给航空兵下命令,让他们立即挑选六十名分队长以上或是两年以上军龄的老飞行员,三百名新飞行员,三百名文化水平至少在国高毕业的干部,外加一千五百人的空勤人员组成培训队,先进修英语。
同时要求军区政治部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给航空兵调集一批专业的英语翻译。当高禹民询问数量的时候,杨震只说了一句有多少要多少。并要求航空兵司令部和政治部,要抽调出最好的作训参谋,尽快的让这些翻译熟悉作战飞机的那些部件和战术。
翻译的工作,杨震一直都极其重视。要知道如果翻译不熟悉,很有可能翻译出来的意思跑题千里。设备上的差别倒是好纠正,只要能翻译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但是战术和技术上如果翻译不到位,那就很容易耽误大事的。
这些翻译的一个口误,到了战场上是要用鲜血和生命来弥补的的。所以杨震要求航空兵的政治部,对这些挑选的翻译,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并尽快的熟悉航空兵装备和战术,以及相对应设备。
结果他的这个命令,差点没有将军区政治部和航空兵给折腾一个人仰马翻。三百名新飞行员,航空兵方面倒是拿的出来。按照杨震的命令,航空兵现在培训的飞行员就在一千五百名。年底完成飞行训练的就有七百人。三百名飞行员,倒是不困难。
六十名老飞行员,而且全部至少是两年军龄或是分队长以上的干部,咬咬牙倒也拿的出来。但是这三百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却是让航空兵很头疼。部队起点低,整体的文化水平低,这三百名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实在是有些费劲。
作为整个抗联最优先照顾部队的航空兵,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倒是不少,三百名也不是完全拿不出来。但这些干部,现在都是地勤上的主力。如果一下子抽调走过多,是要影响航空兵战备的。可一号的命令,谁又不敢抽条的去执行。
对于抗联所有的高级干部来说,如果说因为政委为人宽厚,他的命令如果耍点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讨价还价。三号的命令,也不是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话。那么一号的命令,可是谁也不敢在执行上打折扣。
最后无奈之下的航空兵,只能向军区代政委、野战军政治委员的李延平求援。好在身为政委的李延平,对部队的现状是了如指掌。考虑如果真的一下子抽调走三百名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对航空兵战备的影响,李延平还是做了一定的调整。
当然对于杨震的这个要求,他还是支持的。三百名国高文化程度的干部他知道,对于杨震的目标已经是最低的数量了。为了这件事情,李延平专门去找了总指挥。从今年根据地内国高毕业生之中,额外调拨给了航空兵三百名。
考虑到专业和基础的问题,李延平明确的命令航空兵,这批新兵绝对不允许全部调拨到英国学习。选拔的人之中,至少要有一百名的老兵。而且所有挑选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甄别。这三百人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给他们培训出来做替补的。
在李延平再三提出,选拔出来的人不仅要技术合格,政治更要过硬。宁愿数量不足再想办法,也绝对不允许一丝不稳定的因素出现。在李延平看来,去身为帝国主义的英国那里学习,必须要政治上绝对坚定的人才可以。
否则一旦有人被帝国主义的花花世界勾引,忘记了自己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共产党员的身份,那么乐子就大了。要是有人被帝国主义分子勾引做出叛逃,成了叛徒的事情来,那就对抗联来说更是丢大人了。
对于眼下的李延平来说,在经过这么多的事情之后,虽然对苏联的好感已经急剧下降,不在像以前那样当做老大哥。但毕竟之前,还受过多年的马列主义教育。德意日是即是帝国主义国家,也是法西斯国家。但是美英两国,还是实实在在的资本主义国家。
虽说不能说像以前那样忘我之心不死,但是也必须要做好防范,防止出现任何的意外。现在只是因为利益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盟友,可这必要的防范还是要做的。相对于只在肚子里面闷声发大财外加排斥和防备的杨震,李延平这个政委可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的。
他再三强调挑选去学习的干部,政治思想必须要过硬。用他的话来说,要又红又专。既要保证将技术学到手,也不能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也学过来。噢,又红又专的那句话还是杨震说的。这个底线,是李延平再三要求的。
而其实在眼下各个工厂已经陆续上马,各个专科学校已经陆续开始招生的这个节骨眼上,调拨给航空兵这三百名国高毕业的新兵其实也不容易。是总指挥费了好大的心思,才从计划之中额外调配给航空兵的。
为了给航空兵增加这三百名文化程度较高的新兵,总指挥没有假手他人,亲自在今年高中毕业生数量上,计算了整整一夜。总指挥算计的很详细,就连新区的伪满国高毕业生和师道学校的毕业生,都计算在内了。
尤其还是在现在这种是特批的情况之下,从那里给航空兵调拨这三百名高中毕业生,着实让他相当的头疼。他倒是不介意违背规定给航空兵开这个后门,可现在自己门口处天天堵着一帮伸手要人的家伙。
这个节骨眼上违背规定,一下子调拨出去三百人,还只能是男学生,的确是让他很头疼。没错,现在调拨给航空兵这三百高中毕业生,的确是违反了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对招收高中毕业生入伍的严格规定。
现在整个东北局和军区,对国高学生入伍,有着用几位常委的话来说极其苛刻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对学生的挑剔,而是对招收学生入伍数量的规定严格。不是多招,而是尽可能的少招。
这是杨震在军区常委会上和其他的常委吵了整整一天,又在东北局常委会上吵了小半夜,拍桌子才定下来的。其实作为军区司令员来说,他比任何人都渴望尽可能的多招知识分子入伍,将部队打造成一支头脑型的军队。
随着新的军事技术不断出现,新的战术和战法的不断涌现,部队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强烈。而杨震这个全军的一号军事首长,更是一直认为一支拥有知识的军队,才是一支真正现代化的军队。一支头脑型军队的战斗力,要远远的高于文盲型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杨震知道现在这个想法,却是最多只能想想。在根据地内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人口之中文盲还占据绝大部分的情况之下。如果想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只能尽可能的保留这些高中生,让他们继续升学为即将已经开始的工业建设,以及未来的工业发展做好准备。
如果现在大批招收那些本来应该去升学的学生入伍,短时间之内的确可以提高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但是在杨震看来那是极端的短视,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没有大批的知识分子只能是空想,那才未来中国真正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