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扣粮饷的各级官员被处理了。至于拖欠粮饷这件事就有些复杂了。
经过调查,大同府所需粮饷,除部分由本地屯田获取后,其余部分由其他省份采用“坐派”的方式提供。遇到自然灾害,粮食减产等情况,自然会产生拖欠粮饷的问题。
客观上来说,这与腐败关系不大,更多的是这个制度存在问题。
为此,高翔一方面在大同府推行种植土豆,另一方面通过煤炭向京城的销售,所得银两作为大同府的粮饷。
双管齐下的结果,就是通过本地来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朝廷再用“坐派”方式提供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减轻了其他省份的负担。
高翔亲身在塞外走访了几个堡,对于他们的真实生活条件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客观地说,这些将官不仅生活环境十分恶劣,而且面对北方的蒙古各部,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
高翔根据煤矿日益增长的产量,对其每年的收入进行了估算。最后根据估算结果,高翔决定为大同府的将士们提高粮饷。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报告给张维贤时,张维贤十分赞赏,认为这可以提高将士们的士气,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心为国效力。
但是,他也有些担忧,问道:“祥云伯。提高粮饷确实是一件好事。可是,能够保障按时发放吗?可不能再出现拖欠粮饷的事情发生了。否则,你我可都是历史的罪人呀。”
高翔正色道:“国公爷请放心。这些我都是经过仔细测算的。仅凭咱们大同府自己就能解决,无需朝廷支付。为了以防万一,可以向皇上请示,如果遇到无法支付的情况,可由户部直接拨款。”
张维贤继续问道:“我知道,你说的是大同发现的这个煤矿,以及种植的土豆,这是提高将士粮饷的主要来源。这是大同府境内将士之幸呀。这个办法能全国推广吗?其他地区怎么办?可不是每个地区都有煤炭呀?”
高翔听了,解释道:“眼下,我们可以在九边提高将士们的粮饷。毕竟这些地区肩负着抵御蒙古入侵的艰巨任务。其他地区还需时日。如江南地区,卫所糜烂,空编多,战斗力低下。如此状态如何提高粮饷呀。就是眼下的大同府军队,也许进行强化训练,提高战力,起码要对得起这份粮饷吧。”
张维贤沉吟道:“不错。提高粮饷,就意味着责任更加重大,对大家的要求更加严格。光增加粮饷,却不提高自己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
两个人达成了默契。接下来,在提高粮饷的同时,加大了对大同府境内各卫所的军事训练。
祥云卫分成若干小组奔赴各处卫所。不仅对各卫所进行军事训练,而且彻查了兵员数量。
对于缺少的兵员,不仅对上官进行了严惩,还在当地进行了招募,及时补充了兵员。
经过这种强有力的整顿,大同府各卫所的战斗力都有了显著提高。由于增加了粮饷,将士们的斗志更加高了,日常训练更加刻苦,报国之心更加强烈。
张维贤和高翔在大同府这段时间,不仅平叛了大同兵变,而且解决了克扣粮饷及拖欠粮饷问题。更重要的是,高翔还通过种植土豆,开采煤炭,提高将士俸禄。为下一步在九边推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张维贤和高翔率领着部队凯旋归来。将士们论功行赏自不在话下。
高翔常年在外奔波,很少在府内居住。待得时间最长的一次,还是被皇上责罚闭门思过半年。
武将就是这样。当有外敌入侵,内部叛乱、兵变等情况时,才有征战沙场的机会。日常就是训练、值守。
回到祥云伯府,高翔决定这段时间好好休息。在家静心研究研究下一步的打算。毕竟大明朝需要改变的,还有很多,需要做的,就更多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高翔的想法很好,可是现实往往是打脸的。
高翔出塞擒获的三千余蒙古俘虏属于蒙古“满官嗔”。
该部落首领巴鲁闻讯后,十分震怒。要知道,自土木堡之变以来,明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再未进行过出塞远征蒙古的军事行动。采取依托长城,被动防御的策略。
明军竟然派出四百余人出塞,将自己部落八千余人几乎全部消灭或俘虏,只有极少数逃回部落。
巴鲁震惊归震惊,但是他不傻。因为他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与大明朝抗衡的。彻辰汗就是个典型的失败例子。
为此,他派出使者走访了蒙郭勒津、兀良哈、鞑靼土默特等部落,将大明朝主动出兵,袭击自己的情况转告了各部落首领,并且将明军的意图进行了夸大宣传,目的就是要消灭塞外的各部落。因此,希望各部首领能够到自己这里研究一下对策。
对此,这些部落首领都深信不疑。因为,前期察哈尔部大举进犯明朝领地,高翔将其击败后,不仅在其领地筑城,而且消灭了科尔沁等部落。
此次,又主动出击,攻击蒙古“满官嗔”。意图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各部落首领得到巴鲁使者传达的信息后,纷纷率人前来该部。
经过大家几日的研究,最后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大举进攻大明朝,或有一线生机。
一时间,鞑靼、瓦剌等蒙古各派各部落精诚团结,挑选本部落的精锐大军,在满官嗔集结。推举巴鲁为总指挥。
蒙古联军足有十八万之多。兵分三路,越过外长城,直奔京师而来。
朝廷得到边防急报后,非常震惊。文官集团将矛头直指高翔,他们认为,如果不是高翔率人出塞招惹蒙古巴鲁部落,就不会有此次蒙古联军进攻大明这件事情发生。
弹劾高翔的奏疏铺天盖地地上报内阁和皇上。在他们看来,可以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既能找到替罪羊,又能将高翔这个眼中钉拔掉。
万历皇帝在这个时候也有些犹豫不决,虽然高翔塞外俘获蒙古兵三千余人,引发蒙古各部联合攻打大明,但是毕竟高翔这些年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大事。
但是,现在朝廷内外,群情激昂,严惩高翔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这个情况下,一个事件的发生,成为了压倒高翔的最后一根稻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