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760章 立国1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013-06-17

昌平四年,年初,幽州城开始热闹起来。

赵地各州官员,各地镇军、禁卫军的镇军将军,都齐聚幽州城。

成为赵军藩属的室韦部落、突厥部落都派出使者前至幽州城。被赵军击败的西域诸国国王,也早随赵询一起回到幽州城。

一月八ri,赵询顺应赵地万民呼应,百官谏言,祭告天地,立国,国号赵,自称赵王。赵询没有直接称帝,依旧是赵王。但是,现在的这个赵王并非昔ri大燕分封的王爵,而是诸侯王,一国之君。各地官员,承接新王,藩属使者,也纷纷向大赵表示臣服,献上朝贺礼物。

虽然称帝一步到位,更显不凡,但称帝虽然有称帝的好处,也有不足之处。赵询决定,在未解决南方诸侯之前,还是以王称。虽然没有直接称帝,但一个帝国应有的机构,都一一开始组建。

大赵承燕制,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共有十五级。按照规定,勋官可以与相应品级的公卿大臣处于同等地位。但实际上由于授勋过多,动以万计。因此无职事的勋官实际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仅仅成为一种授予的官员荣誉称号。

大赵国,是以赵王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赵王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cao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赵王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

在赵王之下,暂时有三省、两院、九部,六寺,再加上各司等职官体系组成新王朝统治秩序。其中。其核心是则是大楚国和大燕国的三省六部制度。

自大楚国起始,zhong yang王朝都是三省六部制,且发展的相当完备。其组织较完备,分工较明确,是封建社会发展至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在另一个时代,这些一直沿续到清代,基本上没有改变。

大燕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则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新王朝则以三省六部制为基础,采用类似的设置,并以此做出部分修改没,但是在大体之上,并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变。事实上,这套制度的运作方式,是成熟而有效的,是集中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在这里,和记忆之中的隋唐相似。大楚和大燕基本相同,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都是帝国最有权力的zhong yang机构。而尚书省则管理政务,统辖六部。尚书省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而在其后的大楚形成完备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分工各不相同,分别是,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门下省如果对中书省所草拟的诏敕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凡zhong yang各部、寺、监及地方各部门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认可以后,方送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或草拟批答,门下省如认为批答不妥。也可驳回修改。

大赵沿用前朝旧制,三省依旧是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其中,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令。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令负担。

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郎。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

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尚书郎,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

而在大赵,为了限制尚书令,为了不使文官对军事的胡乱指挥,也为了对军队将领的限制,又设立都察院和枢密院。

其中,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原本,大燕是没有都察院的官署的,但赵询则以明清监察制度更改而来,兵提高地位,与三省并立,查察天下。赵询很清楚,监察机构,对一个王朝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都察院是大赵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在各个州府,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

如果说暗影司和鹰眼司是秘密监察机构,那这都察院,就是明面上的监察机构。一暗一明,遥相呼应。

而枢密院,则是赵询参考记忆之中,宋朝兴起的枢密院而设置。其主要掌管军政,与六部之中的兵部相互牵制。

枢密院,这个时代没有,但是,在记忆之中,起源于中唐,经发展,鼎盛于五代,宋代时虽机构渐趋于完备而庞大。历经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长官称枢密使,主要掌管军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内廷,用宦官为枢密使,执掌机要事务。五代后梁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

在大赵,枢密院主官为枢密使,一人。枢密副使五人,枢密郎中多人。其下属兵籍司、考功司、统计司、参谋司、荣军司等十余个有司衙门。其中多个衙门与兵部相互制约,而枢密院无调兵权和练兵权。但其规划军队驻防,边关防务等军务要事然事关战事,枢密院做统筹决策,兵派出参赞军师。其主要官员,有武将担任。凡入枢密院者,不得续任诸军将领。此外,其有直接向大赵国君奏请军务诸事,尤其在战事,枢密院更是主导战局变化。

尚书省主官分左右尚书令,主管政务,统帅九部。而八部除了原本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之外,还加上了商部、农业水利部和教育部。

六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和内侍司。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麾下监察司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ri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内侍司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女官。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一个起草诏书,一个负责封还诏书。但其中,中书省权利极大。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

因为其职权过于特殊,赵询定下种种限制。中书令一人,中书侍郎五人,且轮流值令。换句话说,中书令是一个不限定职位,五个中书侍郎轮流担任,旬月一轮回。其中,首任中书舍人杨望真。

此外,中书省又置中书舍人八人,是中书省的骨干官员,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丹书册命。因其所掌皆机务要政,故特规定四条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缓。禁违失,禁忘误。他们可以就省内所讨论的军国大政及报上的奏状,发表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并签上自己的名字,经侍郎汇集后。再交付中书令,然后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而轮值的中书令要在起草的诏令之上署名,以作备案。在其下,还有各级官员不等,统筹中书省诸事。

而门下省的侍中,则干的却是得罪人的事情。它有权力将皇帝的旨意,都封还。因此。这个给人难堪,不仅仅是指文武百官,还包括皇帝在内。因为它有权力,将皇帝的旨意退回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皇帝的监督,比皇帝的权力还要大。当然了,也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如此说。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实在不多。最起码,在大楚和大燕两朝之中,做到这点者,甚少,还都是在立国初期。

更有甚者,因为他们封斥所有官员的奏请,再加上对皇帝诏令的封还,不少侍中都被人诬陷,而又遭遇皇帝的不满,惨遭横祸……毕竟,没有哪一个皇帝喜欢有人拒绝自己,对自己下达的圣旨加以封还。

所以,门下侍中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而一般的官员,也不愿意出任这个得罪人的位置。门下侍中两人,又有起居郎两人,掌录天子法度。天子御正殿,则起居郎居喜,舍人居右。若天子有诏命,起居郎俯鞋以听,退而书之,每季终了时交给史官,以备记录。

此外,门下省还没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典仪十人,从九品下。掌赞唱及殿中版位之次序。城门郎4人,从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开关之节。符宝郎从,从六品上,掌天子八宝及国家之符节,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座,天子行幸,则奉宝随从。凡命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颗赏,节以颌杀。

在这其中,中书省与门下省还各有补阙拾遗,它们均分左、右置,“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左右补阙,从七品上,左右拾遗。从八品上,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则上封,大则廷诤。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弊无不言。此国朝置拾遗之本意也。谏官有直接向皇帝提意见的机会,所以。官品虽低,也颇为时人所重。从理论上说,谏官的本职,就是建言讽谏。即使言辞激烈,也无可责难。

故而,赵询在大赵律法中有言,门下侍中和左右补阙、拾遗以及都察院的都察御史都不因言而获罪。赵询不指望门下侍中能封还皇帝诏令,也不指望自己的后代能允许有人拒绝执行自己的诏令。但起码不能因为这些职位危险的缘故,将敢于谏言之人,都因此而获罪,致使小人当道。

其实,对于赵询而言,能因为给事中能够封还皇帝的旨意,对皇帝的权力进一步约束。对于赵询来说,这或许不算是什么好事。在朝中,还有人能够给自己添麻烦,甚至是将自己的旨意原封不动的退回来。但是对帝国来说,却是好事。故而,首任左右侍中只有一人当任,左侍中苏允。此也是苏允自己向赵询建议的,其其他的能力或许不强,但直言进谏,他还是可以的。再加上其女儿为赵王侧妃,自然不会因此获罪。

尚书省,正二品。从中书门下发出的诏令制敕,均经由尚书省转发到zhong yang各部门及地方各州县,或者根据诏令制敕的jing神制成政令,下达到有关部门。诸州计奏达京师,以事大小多少为之节。凡符、移、关、胺(按:皆公文名)必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决者,皆上尚书省。这说明尚书省的权位相当重要。

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从这句话就足以说明尚书省在中枢行政机构中的重要地位了,也就是说在三省中,尚书省才是行政的实际总汇。尚书省,就相当于后世的国务院,可见其之重要。故而,赵询设立左右尚书令,分割其权。此外,为了防止尚书令乱权,九部尚书皆有直接上书皇帝的权利。

此外,左右尚书郎、左右承,皆有决策权,与左右尚书令一起,是处理九部事物的执政官,首任左右尚书令为裴毅、吕子良。

枢密院,因其规划军队驻防,边关防务等军务要事,相当于国/防/部,虽不能直接调动军队,但其也与兵部一起,掌管诸军事务。与吏部一起,掌管武将升迁,军队征募,驻防等国防要务,其职权也相当重要。首任枢密院枢密使为司徒亮,杨望清、刘文契、张元静、李怀远、曹斌等人为枢密副使。

尚书都省所属的九部,负责处理全**政、财文、兵刑、钱谷、教育、商业等一应行政事务。

其中吏部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下统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赵律规定,凡三品以上者则只能由皇帝(赵王)亲自选授,五品以上者由尚书令提名呈报皇帝御批,吏部听制援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根据其身材、资历、有能、功劳、德行、言辞、书判诸方面的优劣予以记录、请示,并报请门下省审复后授职。

四司官员分掌如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专掌选补流外官。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判南曹,均为尚书、侍郎之副。司封郎中,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司勋郎中,掌官吏勋级;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若官员死亡后,史官要为其立传,太常要议隘,若要铭于碑者,则会同百官议其宜记述的事迹上报,然后考功郎中通报其家属。

在六部里面,吏部排在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掌管官员的升迁。掌握了这全部门,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许多jian臣,都是以兼任或者掌控此官而兴风作浪。

在大赵,凡武将升迁,则有枢密院和吏部共同考核,核实功绩,且如武备学院学习之后,方可升迁。

户部,掌天下财政、民政,包括婚姻、钱谷、贡赋等。所属有户部、度支、金部、部四司。其中户部郎中、员外郎,掌户赋役、贡献、镯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度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两京市、宫市等交易之事。并供给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仓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

故而,因为他的权力,一般都在三省六部制之中,占据第二位。原本,户部还掌控天下土地和水陆道涂之利,但赵询将准备将其单独分离出去,另立一司为土地水利部。户部掌控太多,赵询不担心其出问题,反而担心其jing力有限,故而将其分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五胡之血时代我只有两千五百岁奸夫是皇帝信息全知者玄尘道途绝对一番你老婆掉了反叛的大魔王终末忍界盖世双谐
相邻小说
逆战苍穹悟空传无恶不作穿越时空的旅者火影之漩涡流云冷面魔神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穿越火线之抗日武装吸烟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