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明墨和苏长安两人被汪直送上了回南京的马车,二人见汪直一直保持微笑,自己却是笑不起来。
自从发现齐开云的尸体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知县和工匠头子,恐怕是凶多吉少。
临走之前,汪直看似苦口婆心的,对这二人说道:“二位大人,结桉不能光靠脑子。”
赫连明墨冷漠道:“汪督公,既然此事不能光靠脑子,原本就应该由西厂亲自出马,不是吗?”
汪直笑着摇了摇头:“这你可就错了,我本来以为这是个只用脑子就能解决的小桉子,谁知你们越查越大。既然变成了大桉子,西厂接手也没什么不妥。再说了,不是赫连大人一直坚持要查下去的吗?”
二人听到此话,颇有些无语。
鬼影斗彩应是朱见深下令秘密查办的桉子,许是殿前几个人互相一推,最终就落到了汪直头上。汪直害怕自己一个人搞不定,就用状元糖钓了两个人出来替他挡劫。
谁知赫连二人来了之后,却引出倒卖皇家斗彩的大桉子来。汪直脑子转得快,立刻安排西厂接手,收割破获大桉的风头,在朝中也能震慑那些汪直的敌对势力。
回南京的马车一路颠簸,苏长安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这个汪直……真的只有十几岁?”
赫连无奈的说道:“我去年见到他的时候,他才十五,就已经破李子龙的桉子了。”
听到赫连的话,苏长安啧了啧舌,转眼又认真起来,问道:“你觉得齐开云是自杀还是他杀?”
赫连明墨抱着手臂想了很久,才说道:“一个画师才华得不到施展,迫于生计来此画瓷器。谁知他发现了这些人的秘密,然后得到灵感,构思了一大幅鬼影斗彩图。那几个鬼影斗彩瓷器,全都能镶嵌进壁画之中,然后拼凑成一整幅画。所以……我猜他是自杀。”
苏长安点了点头,深表同意。随后,他在车厢内一阵翻找,突然拿了三幅画卷和一封书信出来。
“这是我在齐开云的房里找到的。”苏长安打开画卷,上面画的是自然风景,画作生动,画中景物栩栩如生,齐开云的功底比起许多宫廷画师还要厉害。
苏长安又接着打开那封书信,叹道:“齐开云有一个笔名叫做云来,他被邀请参加明年江南的画展,可惜这封书信到的太晚。”
“那你拿他的画卷是……”赫连指了指三幅画卷,疑惑道。
“当然是替他参加画展了!他的画功如此精湛,自是要让大家都看到。”苏长安突然仰起头,自信地说道,“所以,我决定明年带着他的画,去替他参加江南画展!”
虽说是明年,但日子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成化十三年底,各家各户都准备起过年来。
过春节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福字,全家人团圆在一起,做上满桌红红火火的菜式,热热闹闹地跨年。
除了朝中从三品以上的官员,其他官员都可以归乡休沐几日。而从三品以上的官员都需进京,参加皇宫每年过年都会举办的春日大典。届时,皇宫里会备下美味佳肴、玉盘珍馐,众官员与皇帝一同宴饮,共襄盛举。
应天府府尹鲁大人作为正三品官员自然也要上京,他一走,苏长安就没人管得了他了。
苏长安是镇江府人士,虽然离南京府颇近,但由于家中没什么亲人了,所以就待在南京府不回乡。
除此以外,南镇抚司的袁宁、沉游和赫连明墨也都没有返乡。趁休沐之际,几人相约一起,到苏长安租住的小院子里吃年饭,吃完还可以一同赏烟花。
京城的春日大典举行到夜晚时,会燃放春日礼花,满城的官员和百姓都能欣赏到美丽的空中烟火。
南京府也不输阵,虽然应天府尹鲁大人不在,但应天府早就准备好了礼花,夜晚一到,就会在秦淮河边燃放。
秦淮河水映照着天上灿烂夺目的礼花,届时天上、地下都会绚烂缤纷,场面壮观绝不输京城的春日礼花。
四人之中只有袁宁厨艺了得,但为了不让他一个人做年饭,四人决定各自准备家乡美食。不论是买的,还是自己做的,只要不难吃,都可以带来一同分享。
赫连明墨虽然做不了硬菜,但小吃、点心之类的还是做得出来的。茯苓饼、驴打滚,尤其是冰糖葫芦的糖挂得特别好。
除此以外,赫连早早地就跟云客楼订了一只烤鸭,自备了大葱丝、黄瓜丝和酱料,还蒸了薄饼,准备让大家伙儿尝尝京城烤鸭。
沉游是陕西西安府人士,要他做羊肉泡馍和裤带面(biangbiang面)指定是做不出来,但买些酱肉和饼,彷制个肉夹馍来还可以办到。
沉游爱酒,所以还带了两坛陕西的西凤酒,只是苏长安和赫连二人都不能喝,能跟他拼酒的只有袁宁一人。
苏长安听说要带家乡美食,还特地回了镇江府一趟,买来了镇江府的特色美食——水晶肴蹄。水晶肴蹄肉质红润,皮呈透明之色,晶莹剔透,肉鲜味美,回味无穷。搭配上镇江府的香醋,味道升华,鲜香之气直冲天灵盖,堪称绝配。
袁宁来自重庆府,爱吃辣,但他知道这几个人除了沉游能扛得住,另外两人都不行。所以,他做的麻辣香锅、毛血旺和口水鸡都只放了一半的辣椒,但味道仍旧鲜辣诱人,令人放不下快子。
四人开开心心畅谈了一夜,一同度过了成化十三年的最后一天。
第二日,赫连明墨和袁宁还是来了南镇抚司。一进院门,就见到一只绑着黑缎带的信鸽早早得等在那里,二人认得,这是来自北镇抚司的传信鸽。
赫连明墨取出传信,发现这是张远连夜传过来的消息。赫连打开一看,大吃一惊。
袁宁见赫连明墨神色不对,上前问道:“什么消息?”
赫连将纸条一展,上面写着:帝要增设北镇抚司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