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人混在村人中间,跟着其他难民一起抱团冲出去,谁也不敢稍迟一步。
璜帮小喽啰看那么多人都跑了,还想再追,被其他人扯了一把,才不甘心的放弃。
他们都是拿钱办事,动手的时候帮主就说过,可以烧杀抢掠但不能赶尽杀绝。
小喽啰看见难民身上的包裹,眼睛有点发热,“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只能捡到些残羹剩饭,不如悄悄追过去,所有收获都是自己的!”
“人渣!”瑞安把他打晕了扔在一边,忽然一声尖叫在左手边不远处传来,他立刻赶过去救下被抓的妇女。
足足过了一个多时辰,秦大柱才和向瑞村汇合,身上带了些铁锈味。
见到里正还好好的,秦大柱高兴的一直笑。
再看一圈,基本上都是熟悉的面孔。
“好,好!我这一路上就担心你们。”虽然村里有像汪家那样无理取闹的,但也有许多像刘家那样热心肠的。
他从小就在村子里长大,基本上没他不认识的人,这一走,心里怎能没有几分惆怅?
刘正平也很高兴。
但想了半天,最后也只说出来一句,没事就好。
秦老爷子跟刘家二老爷聊上了。
“你们几时来的?昨日傍晚还没有见到,难道是半夜?”
刘家二老爷惆怅的叹了口气,“这些日子一直连续赶路,夜里也几乎不歇,本以为能在镇子旁边留上几日暂做歇息,没想到一来就出了这样的事。”
刘家二老爷是个读书人,虽然自己只是个童生,但秦承志这个秀才却受他启蒙,这也是他老人家一辈子的骄傲。
秦承志把自己的馒头送出去一个。
虽然凉了,但相比干粮却软和细腻,慢慢含着就化了,很适合上了年纪牙齿松动的老人。
“这个好!这是细粮吧?这么大一个真舍得。”刘二老爷只咬了一口就收到了怀里。
但发白的细面馒头还是让不少人看见了,汪家老太太毫不客气的伸手,“给我一个!”
秦承志根本不搭理她,反倒是秦老爷子劝了两句。
“承志拿自己的口粮孝敬师长天经地义,给你算什么呀?你是师傅还是长辈?平白就给你一个细面蒸饼?”
虽然宝珠说了是馒头,但还是会被人叫做蒸饼。
蒸出来的面饼子可不就叫蒸饼吗!叫馒头,奇奇怪怪的。
“你们秦家这是干什么?凭什么他刘家的人就有!我年纪这么大还不能让他叫声长辈?!”
汪老太听到秦老爷子的话更嚣张了,她可是连秦承志的光屁股蛋儿都看过,自然是长辈!
在这边坐着的都是老人,听了这话,若有所思。
若按照汪老太这样的说法,他们所有人都应该拿个蒸饼。
那可是细白面蒸饼啊,看着将近有两个拳头大,看着都馋人。
刘二老爷叹了口气,赶在别的人也起贪心之前,拿了半斤麦子,“虽然我教过你读书,但那都是好多年之前的事儿了,我这个当长辈的,总不能占你便宜。”
“我估摸这个蒸饼大约一两半,拿半斤麦跟你换应是足够了。”
“若有其他人也想跟你换蒸饼,至少也不能低过我这个半师。”
他老人家教村里孩子读书几乎不收费,等到他年纪大了,放眼望去,村里没有哪家不承他的情。
这会儿他都发话了,就剩汪老太还是不太甘心,其余的都歇了那点儿占便宜的心。
半斤麦子不多,但愿意拿来换馒头的却没有。
因为一个馒头只能吃一顿,半斤麦子却能吃三顿,没人会比这些老人更会精打细算。
张氏看到汪老太眼里的怨,心里一紧。
本来就跟汪家关系不好,这回又让汪老太想起来之前的仇恨了,估计都算到一块去了。
“人多,谅她也不敢乱来!”张氏在心里记下来这件事。
但到底还是心里有个疙瘩,让宝珠离汪家远点,免得汪家欺她年幼动起手来。
“娘你放心,我有数的!”
宝珠没有乱走动,反而蹲在妇孺队伍里听着一群大小媳妇抱怨老天爷不长眼,抱怨路上劳累,休息时都用拳头锤腿,以缓解令人发疯的酸痛感。
秦大柱跟刘正平介绍了夏侯彦,说是张氏那边的远亲,又介绍了明心他们的身世。
反正张氏爹娘早死,大伯一家从没看过她,村里也不知道她有多少亲戚。
刘正平严肃的端着脸,“就是有一件事,必须要提前说好。”
“全村走在一起互相虽有照应但也难免有摩擦,所以为了方便各家一致决定粮食物资统一存放,集中点火煮饭。”
“上交粮食啊,行!”秦大柱答应的痛快。
这样做吃亏最大的是刘氏宗族,秦家当然没什么不愿意的。
但上交的只限粗粮,细粮都默认捏在自己手里,谁也不会交出去。
秦大柱交了抢救回来的几十斤麦,跟秦承志秦宏伟一起去青壮那边,领了充当武器的农具在周边巡逻。
未满十六的小孩(宏禄宏业宏康),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宏福)和伤患(夏侯彦)不用巡逻。
但夏侯彦即便抹黑了脸,尽量打扮的乡土,俊秀的外表也引得不少人问张氏他有没有定亲。
张氏哪里知道,只得呵呵笑了两声含糊过去,但这显然挡不住村民的八卦之心。
“宝珠你知道小夏跟谁定亲了不知道?”张壮媳妇眼里是熊熊的八卦之火,“要是没有定亲,我想给他介绍一个!”
“他定亲了,这两年就要完婚!”宝珠随口打发了她,跟张氏说了一声就去外围溜圈。
趁着没人,挖了大堆的土又用空间土填上,顺便把空间种着的姜也搬出来了。
挪了大概有一百多棵,估摸着差不多够了就停了手,打发明心去那边挖姜。
宝珠观察过了,村里都有酸痛乏力的症状,而老年人更伴随着风湿骨痛等。
拿一批姜对她来说只是动动手的事,村民身体变好利益更大。
“湿气太重,药包不方便拿出来,能驱寒祛湿又是本地就有的竟然就数姜最方便。”
此时还有一波人在讨论湿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