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教书先生看着也就四五十多岁的样子,看着也是和蔼可亲,非常慈爱的一个人。
给双方做了引荐,杨彤彤听到了这位先生姓周,具体叫什么名字也没说,老太太也没问。
周先生听他们说是来上学堂的事儿,就让几个孩子进了房间里面,开始考问。
门没关,他们站在外面能看清里面,杨彤彤竖着耳朵听了一下,周先生是一个一个挨着问的,问的问题都非常简单。
“这个先生能行吗?”杨柔柔听了半天有些担忧。
听声音,这位先生脾气似乎挺好的?
他们家的几个哥哥,别的不说,性子都挺皮的!
要是先生性格太好,能管住孩子吗?
“放心,我觉得没问题!”杨彤彤非常相信这位先生。
路上他们也听村长说了一下,这位先生好几年前就在这儿教书的,后来有事又离开了一段时间,最近才回来的。
如果这位先生教得不好,村长我不傻,怎么可能再让他回来?
杨柔柔没说话了,两个姐妹继续竖着耳朵听了起来。
考问持续了半个时辰,杨彤彤也算是听出来了。
最聪明的还是顾朗,这几个孩子里面,只有顾朗被表扬了。
其次就是三叔家的两个儿子,再其次就是大伯家的老二,至于大伯家的老大和她们家的两个哥哥,都……比较笨,问的十个问题,就答出了两个!
杨彤彤无语望苍天,真的成了笨哥哥了!
不过往好了想,傻人有傻福!
周先生这会儿也出来了,看到老太太一时间犹豫,不知道怎么开口。
“先生,我们就是普通人家,也不知指望孩子以后成龙成凤,能读点书明理,以后认得字,不走歪路就行了!”老太太害怕他不收几个孩子,赶紧表了态。
“对对对,我们就是普通人家,不指望那么多的!”
“以后能知道点儿道理就行了。”
“先生,你收下他们,以后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是谢谢您的!”
听到他们的话,本来还犹豫的周先生也露出了笑容。
“没想到你们如此看得开。”周先生心里感慨不已。
他也教了不少的学生,可是能像这俩人想的这么开的委实不多。
大多数人家都是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以后有出息,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庸。
“那先生,他们……”老太太迟疑的看着他。
周小声沉吟了一下,轻声道:“几个孩子都是不错的,那我就收下了,明天就拜师,和其他的孩子一起。”
听了这话,老太太赶紧带着家人道谢。
“真的收下了!全都收下了!”杨彤彤有些激动。
本来还担心这位先生不愿意收太笨的学生呢,现在看来还是想多了。
杨柔柔也高兴:“真的,以后都可以去读书了!不说科举中榜,以后做个账房也是可以的嘛。”
总比种地强啊,种地是看老天爷吃饭的。
老天爷好说话,他们的庄稼就好,遇上天灾那是哭都没地儿哭。
两姐妹很是高兴,回去后,一家人又高兴了一下,搞得他们晚上都没睡好,第二天一想到还要拜师,直接天没亮就爬起来准备了。
等算着时间差不多了就背着老太太和三个妯娌缝制的书袋去学堂了。
全家出动,孩子们拜师,他们当然也要去看看。
村里人也跟着去看了,其他也有几家的孩子上学,但看到老太太家里的孩子都来上学还是惊了一下。
等拜师礼完了,这事儿也传遍了全村。
“他们家的几个孩子真是命好啊,要是生在别家啊,这么多孩子怎么能个个都上学?”
“可不是,他们家那个顾朗还是捡来的吧?捡来的孩子都让上学,要说他们家也是没有厚此薄彼,对孩子挺好了。”
“这么几个孩子都上学堂,咱们村里,以后说不定得出好几个读书人呢,读了书以后能做账房,跟咱们可就不一样喽!”
几个妇人嘀嘀咕咕,杨舅母母子本来只是路过,没想到就听到了这话。
“你说他们家几个孩子都读书去了?”杨舅母忍着怒火问道。
“是啊。”其中一个瘦小的妇人回答,“你还不知道吗?之前不说还是亲戚吗?杨尽忠家的孩子都去上学堂去了!”
杨舅母一听差点儿没晕倒,村里的族学她是知道的。
一个孩子一年的束脩就是二两银子,更别提杂七杂八的其他费用了,算下来得多少银子啊。
他们家那么多孩子居然都去了!
杨舅母气得想发火,可对上那几个妇人幸灾乐祸的目光,只能忍着这口气,到了家里才骂了起来。
二蛋也听说了这事儿,心里顿时不高兴了起来。
他小时候也想读书的,可没有钱,到现在只能给人家干干苦力。
没想到那家人过得这么滋润!
“我们家这么惨,粮食都不够填饱肚子的,他们居然还有那么多钱供孩子读书?还有个捡来的孩子也当成了宝,还是亲戚呢,怎么不想着接济一下我们呢!”杨舅母骂得不解气,还在继续骂,“狗屁亲戚,遇上他们也是倒霉了……”
石头也生气,阴沉着一张脸:“对,我们家的粮食就是因为他们才烂在地里的,帮村里人收粮食,偏偏撇开了我们,真是好亲戚!”
二蛋却没说话,但心里也有了主意。
这口气他是不可能咽下的,想踩到他们头上,不可能!
第二天一早,二蛋就去了码头,找了半天才找到正在抗大包的二牛。
二牛上次没有直接去找王翠芳,知道他去了肯定会被那没良心的表姐送去衙门,所以最后在二蛋的建议下,来了码头搬搬扛扛找点儿活干。
他害怕被官府抓回去,所以平日里都把自己的脸弄得脏脏的,尽量不让别人认出来。
二蛋特地给他买了个肉包子,这才开口:“你知道你那个表姐他们一家子现在怎么样了吗?”
二牛吃得狼吞虎咽:“怎么样了?”
“他们家几个孩子全都送去上学堂了!一年一个人二两银子呢,加上笔墨纸砚,一个孩子一年最少得五两银子的花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