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熬过了炎炎夏日,变化了颜色的不只是皮肤上粗糙的黝黑,还有那田野间沉甸甸的金黄,这一年是一个难得的丰收之年,起码对村子里来说,这一年是十余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了。
每家每户储备够一年的口粮后,还能有余粮变卖出去,给小孩子添置一件新衣服,给年迈的母亲弄点骨头熬成汤补一补。
当然这是以往每逢丰收之年各家各户的正常做法,为衣为食为了生活,如今难得的一次大丰收,村长用一颗继往开来的勇气号召大家,集资了一笔钱,托了好几层关系,终于将镇子里的老先生请来村中,开办了一座学堂。
用他的话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当然这其中有多少的辛苦钱收为囊中,恐怕也只有藏在他床下暗格里的土罐子知道了。
经过全村人一个多月的轮流出工,一座草顶式大学堂终于在晚秋时分建成了,附带建成的还有老先生的住所。
这天是学堂的开学典礼,也是迎接老先生的日子,村长特意让村中的阿牛从镇子里买来了两挂红鞭炮,一挂放在村口,迎接老先生,一挂放在学堂门口,用来庆祝开学典礼。
清晨,村中的每家汉子均要赶到村口,而在天微微亮时,村长比往日里早起了一段时间,换上了只有过年才会穿上的棉褂,将两只手叉在后背腰,沿着学堂逛了一圈,还不时地的点点头,嘀咕道:“这下村子里也要出读书人了。”
等到他赶到村口时,大家已经来的差不多了,他也不急不躁,慢悠悠的向人群的前方走去,人群自动的向两旁靠拢,留出中间一人的通道,村长在通道中走得不急不慢,威严十足,仿佛比当初他当上用十斤猪肉换来的村长还要威风。
等了半响,终于从村外老槐树身后传来一阵牛声,村长精神一震,而众人也纷纷伸出了脖子望向老槐树的后面,村长将伸出的脖子缩了缩,对着旁边手里拿着土香的青年汉子,道:“阿牛,等下一定要等老先生下了车走到村口才能放红鞭,要是没等老先生进村,红鞭就放完了,小心我让你家娘子罚你去村口跪搓衣板。”
村长的话一出,众庄稼汉子纷纷大笑,有的还揶揄附和了几句。无非就是:“呦,阿牛婆娘这么听村长的话呀”,“阿牛啊,听说你昨天又跪了你家的搓衣板了”,“阿牛啊,你家搓衣板还够不,要不我家的借你用用”。
被称作阿牛的汉子也不恼,跟着大家一起痴笑着,还顺带用手摸了摸糟乱了头发,却忘记了手上正拿着一个点着的土香,差点将一团糟乱的头发给点着,又是引起大家的一阵哄笑。
村长顾不得跟大家一起取笑憨厚的阿牛,朝着村外小跑了过去。
老槐树后面来了一辆牛车,牛是庄稼地里常见的黄牛,车是平日里用来运送稻草的木板车,黄牛的右边是一个手执竹条的中年汉子,竹条的前端系着一根打着结的布条绳,中年汉子拿着竹条在黄牛上方周期性的挥舞着,每挥舞一次,黄牛都会前进一步,十分协调。
板车上面坐着一名花甲老人,身上穿着洗的发白的青衫长褂,腰间绑着一根同样是青色的布带,一头青灰色的头发,仿佛很久没有洗过似的,一双微微眯着的眼睛,看向模糊的来人,看了许久,等到来人靠近了牛车才终于看清。
老人本是镇子里的一名读书人,读书三十余年才中了个秀才,后来也曾参加过几次乡试,但奈何屡次不中,老人也渐渐明白此生“老爷”无望,为了生计,只好给镇里的大户当私塾先生,但随着年纪的增加,视力和脑力也越发的不行,在被大户人家辞退之后,过了一段时间的苦难生活,被以前大户人家的帮工推荐到这个村子里来当教书先生。
看着四处模糊的山水风景,老人不免感叹道:“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叹息一声,喊住了前方赶车的中汉子,道:“小黄啊,就到这吧,还得让你大清早送我这个老家伙跑到这里来,真是麻烦你了。”
被称作小黄的中年汉子,微微一笑,露出了一张满是皱纹的黝黑色脸庞,说道:“先生您客气了,您是读书人,为您做点事,都是应该的。”
老人毕竟也真的是一名读书人,自有他的傲气,虽说穷困书生不如狗,但那胸中的三千道德文章也不是这些庄家汉所能理解的,对着中年汉子微微点点头,拿起一团包袱,下了马车。
村长一路小跑到马车处,刚停止脚步,只见老先生已经自己下了马车,赶紧前去搀扶,老人摆摆手,说道:“不用了,老朽还没有老到如此地步,车上有几捆书籍,你让人搬进学堂即可。”
村长望了望远处伸长了脖子的众人,又看了看牛车旁的三人,老先生肯定是不能搬的,那赶车的汉子怕自己也是指挥不动,无奈的将两捆书籍抱在了怀中,小心翼翼的用棉褂兜着,生怕自己的双手弄脏了这圣贤之书。
赶车的老汉在村长的再三挽留下终究还是赶着牛车原路返回,佝偻的老人步路蹒跚的向村口走去,虽说眼前是一片模糊,但还是时不时装模作样的指点一番风景,大有才子指点江山的韵味,奈何心中的万千锦绣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渐渐腐蚀在骨子里了,实在搜刮不出应景的诗篇,看着旁边一脸崇拜中年汉子,无奈故作高深的说了几句高深的话语,无非就是此处地灵人杰,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之类的客道话,但就是这些客道酸文依旧是让中年汉子崇拜的五体投地,恨不得在老人面前摆上三炷香好好拜上一拜。
临近众人等待的村口,看着阿牛还在憨憨的看着,手中的土香也快要烧到香屁股处了,村长双眼不断的对阿牛使眼神,奈何阿牛本就是个痴憨性子,哪里看得懂那眼神的意思,还是旁边的一名汉子拉了一下阿牛的胳膊,说道:“憨牛,你没看到村长的眼睛都快迷成一条缝了吗?还不去将那红鞭点着了。”
阿牛惊叫了一声,用力拍了一下大腿,道:“糟了,差点忘记了。”殊不知在拍腿的同时,却将手中的土香彻底给拍灭了,等到他走到那悬挂在村口一旁竹杆上的红鞭时,正准备将红鞭点着,却发现手里只有一个土香屁股正尴尬的望着自己。
村长实在看不下去,对着老先生道歉了一番,将手中的书籍交给了一名同村人,急忙跑到红鞭处,取出怀里的火折子,这才将红鞭顺利点着。
村长狠狠的瞪了一眼阿牛,转身对老先生道:“先生莫怪,这家伙有些憨实。”
老先生微微一笑,摆手道:“村长客气了,无需这么兴师动众的。”老人嘴上虽说着不需要,可脸上明显很享受这种排场,毕竟好多年没这么被人尊重过了。
村长走到老先生一旁,逐渐放缓自己的脚步,保持与老人的同步,老人身后是紧紧跟着的村长众汉,个个你推我攮,毫无秩序,村长对着后方狠狠的摆了摆手,才稍微压制了些混乱,紧接着缓缓说道:“要的,要的,先生肯来这穷山僻壤之处教学,是本村的荣幸,也是本村顽童的幸运,再大的排场也是不为过的。”
“恩,咦,怎么没看到那些孩子呢?”老人朝四周瞧了瞧,停下脚步,疑惑的问道。
村长在老人身边也停了下来,将众人往后推了推,避免离老人太过于靠近,接着才说道:“村里要上学的娃,我都让他们在学堂里候着呢,就等先生过去。”
老人似乎对村长的安排很是满意,点点头说道:“好,带我去学堂看看吧。”说完继续往前走去。
村长在前方带路,趁着空挡时间,对着一旁长得尖嘴猴腮的男子轻声说道:“猴子,你跑的块,先去学堂瞧瞧,若是那群兔崽子在胡闹,就让他们安分些,可千万别在先生面前出了丑。”
被称作猴子的男子嗯了一声,便从旁边的小径离去。
村长见猴子离开,心中才稍微安定了下来,这次能请这名老先生过去,是他花了大价钱,卖了一个人情才将人请来的,若是那些小家伙调皮捣蛋弄出了变故将人气走,那他可不仅丢了面子还丢了里子了。
晨色清冷,带着一丝秋天的寂寥,隐然暗示秋风将尽。为数十几余人的队伍在晨光中向村中走去,老人和村长置身其首,村长满心兴奋。
这么多年,村子里就未曾有过读书人,一直以来就被附近的村子瞧不起,连自己的娃出去都矮了别人一头,让他心中十分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成为他的一块心病,如今适逢丰收之年,又建了学堂,请了先生,可谓是除去了他的这块心病。
村长带领老人走在村中的大道之上,沿途两侧是忙活着家务的妇女,村长热情的向老人介绍着,每过一户,必定会停留一刻,详细的介绍着家庭情况。
村长想起了当年他成功当上村长时的情景,那是也没有这么风光过,心中不禁得意起来,腰杆子挺得比以往更加的笔直。
的确,在这个世代务农的小山村,一个读书人对他们来说就比金子还珍贵,金子也许对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来说也许作用还不大,可一个读书人可是能够读懂公文,写上一封书信,计算斤两的存在,比金子的用处大了去了。
眼前这个老人削瘦枯槁,比村长高不了多少,在村长的热情介绍下,老人也无奈的面露微笑与众人打招呼,有时候在一户人家门前站了久了,不得不抖抖双脚才能勉强支撑起这么长时间的站立,甚至有时还会咳嗽一声,提醒沉溺在自我意淫之中的村长。
一群人的气息在清晨的冷空气里交织成蒸腾的雪白雾网,村长和老人依旧走在前方,不紧不慢,众汉子跟在后头,哈欠连天,唯独阿牛一人侧走在人群侧面,憨笑不止,也不知他在笑些什么。
微风吹过栅门,众人来到一处野草遍地的院子前,院子是十分普通的篱笆围起来的,院子的另一边是茅草为顶的土房子,房顶飘扬着几缕青烟,从院子里传来一阵浓厚的药味,只见一名幼童蹲在墙角处,手中拿着一把蒲扇,盯着前方的用泥土砌起来的小火灶,灶上摆放一个陶瓷瓦罐,底下木材正激烈的燃烧着,瓦罐顶上着冒着浓浓的蒸汽,而那浓烈的药味就是从这蒸汽中传出来。
幼童双手拿着破旧的蒲扇在小火灶前扇着,小脑袋却望向了院子外,稍显枯瘦的脸庞上有一双清澈的双眼,眼神深处有一丝丝异样的申请,也许是见到有人走近,脸庞一红,迅速的转过头去,在火光的照耀下,红色之中带着几分火辣。
老人听下脚步,看向院子,似乎很是满意院子中那名幼童的表现,道:“恩,小小年纪,就能耐得住性子去做熬夜这种枯燥活,很是不错,这孩子也要去学堂吗?让他跟我们一起吧。”
正值晚秋十分,清晨的冷意里,村长本想直接跳过此处,不做停留,不是此处人家是凶狠之人,也不是此处人家是难招惹之人,相反此处的主人很是和善,也很是热心,奈何家里太穷,哪怕遇到这丰收之年,也仅仅只能填报肚子,因此这家的孩子也就成了村中唯一一名不去学堂上学的孩童。
听到老人问了些问题,村长无奈道:“这孩子不去学堂上学,先生我们还是继续赶路吧。”
老人凑过来,惊异了一声,深深吸了一口气,闻着空气中的中草药味,继续朝着村长指引的方向走去,临走之时低声叹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