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高铁的建设刚刚起步,我们的勘察必须要和设计紧密结合,钻孔的间距和钻孔的深度都要结合设计的基础类型。而修建高铁,设计也是在探索中。大家必须是一个团队,紧密配合,就这样,我和设计专业的人都熟络起来。
我们白天出去调查,山区的硬质岩对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唯一有难点的是黄土区的沉降问题。要知道高铁的技术标准要求,轨面的沉降不超过15毫米。隧道的基底都是硬质岩,桥梁可以通过调整桩基础参数控制沉降,而路基的填方,沉降根本无法控制。
有人建议一路桥梁过去,可是这对于投资和高程控制都极为不利,将大大增加建设成本。
大家的压力很大,各种设计都在不断的优化,反复论证,而路基填方的沉降控制依然是个难题。
勘测的生活紧张而又艰苦,我给自己买了一对护膝,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戴上,这样就会觉得暖和很多,第二天出去调查的时候,也不至于腿疼。艰苦对于勇敢者,永远不是绊脚石,只是生活的一味佐料。
杨明已经去了工地,开始了配合施工,他时常炫耀的对我说,见到了桩基础的施工,见到了隧道开挖后的深部岩芯,学到了不少知识。他的梦想似乎在一步步实现。
"沉降的事情,你再别操心了,设计人员已经有了初步的方案,往黄土下做小的桩基,在桩基上再做底板,这样就形成了桩板结构,将会解决路基填方的沉降问题,我对此还是有信心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做看勘探和试验工作,给设计提供所需的可靠参数。"这天,王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在我一头雾水的时候,王工他们已经有了这么好的设计方案,每个成功的背后,看似简单,实际却凝聚了他们的汗水。每个晚上,总体带着各设计专业,研究选线和方案,经常到深夜,第二天还得各专业协同出去调查,而这样的日子一干就是三个月。
三个多月的勘察很快过去,这次的任务完成的很好,总体组系统地吸收了国外技术的长处,在路基桩板结构设置方面进行了创新,采取每隔一段就断开,增加柔性接缝的设计,便于应力控制。这一创造性的设计,极大的震惊了国外专家,没想到我们国家的工程建设水平已经这么先进,而最让他们震惊的是我们对于工作的执着和拼搏精神。他们无法理解,我们这么长时间的离开家,每天高强度的调查,晚上连续加班,到底是一种什么信念支撑着我们。在国外,他们每干几天,就会飞回去和家人团聚,而且不会这样的拼命加班。
"我们国家的建设处在发展的关键期,老百姓对于铁路的运力和提速有着极大的期盼,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求建设的速度刻不容缓,你可能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拼命,那是因为我们等不起,你们的经济已经腾飞,而我们仍然落后。目前世界经济环境较好,我们必须抓住发展的机会,打下基础建设的坚实基础,为经济腾飞和生活条件的提升提供保障。我们有一天会超越你们。"王工对着国外专家深情地说道,这在我看来就是一次演讲,是的,我们为了什么,也许只是执行命令,可我们却承载了发展的重担,如同各行各业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