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俊正准备回去的时候,听说他的好友,原来的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被朱温灭族。吓得不敢回去,怕也和好友一样被灭族。
为什么王重师会被朱温灭族呢?这个王重师镇守长安数年,向朱温进贡的不积极,王重师部下有一个叫刘捍的,想取代王重师的位置,想取代主重师的位置,向朱温进逸,说王重师暗地里勾结歧王,朱温就杀了王重师,让刘捍接任,刘知俊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正在这个时候,接到在京师的弟弟刘知浣密信说。
“千万不要回去,回去就是必死无疑。还请哥哥多多考虑啊!”
刘知俊一看到这里直接回信道:“不再回去,还请弟弟尽量照顾好母亲他们…”自己叛变了都不回去,朱温肯定会动手灭族。但是内心还是抱有一丝幻想。
但是他的弟弟刘知浣也是后梁大将。他就想了一个暗渡陈仓的计划,有一天:“他向朱温请命,说愿意自己亲自迎兄长还朝,”
朱温那时不知是假就答应了他。
刘知浣就迅速带领着子侄,准备到了刘知俊的大营,刘知俊知道此事以后就占据了同州。
然后刘知俊心想这个刘捍不是个好人啊!居然把自己的好朋友给弄死了,我也要让他死!后来就琢磨着怎么除掉刘捍。
刘知俊有一计了;首先暗地里贿赂长安的守将,让他搞住刘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够有诱惑力的。随即送到凤翔今天的陕西宝鸡,交给歧王李茂贞,自己亲自率兵占据撞关。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水到渠成一般。
后来朱温知道刘知俊叛变了。
朱温就派人质问说:“刘知俊,我待你不薄,为什么要反?”
刘知俊回答,“臣非背德,但畏死耳!”
这句话非常实在,也很耐人寻味。王重师没有反心,就因为被人诬陷就遭灭族,这是活生生的前车之鉴。刘知俊可不想憋屈死了,他还想像赵云赵子龙一般,七进七出长坂坡。
随即朱温听到这话,就明白了;可是你叛变了,我不能就这样置之不理吧?我朱温可是皇帝啊!你这样搞我我肯定搞你啊!
朱温知道刘知俊不好对付,又一次不得不御驾亲征,从洛阳出发,经陕州到达蒲州前线,亲自指挥平叛。
朱温派马步军都指挥使刘鄩打先锋。
刘鄩率军到达潼关以东后,,在路上俘获了刘知俊埋伏在路边的侦察兵蔺如海等三十人。刘鄩没有杀死他们,而是释放了他们,并给他们做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们说不要跟从刘知俊造反,造反是没有前途等等,而应该戴罪立功。这三十个侦察兵见被捕后还能保住脑袋,感激涕零,答应帮助刘鄩闯关。刘鄩让蔺如海他们带路,让后梁兵跟他们混在一起来到潼关下。
把守潼关的将士不知道他们已经被俘投降朱温,见是自己人,直接开关把他们放进关去。刘鄩率领的大部队趁着关门打开的机会,径直往前冲,叛军措手不及,关闭关门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刘鄩轻易地夺取了潼关。刘鄩的军队在夺关的过程中,至少少损失了上百条性命。
俗话说的好:“仁将是不会吃亏的。”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夺下潼关后,刘鄩就得到一条好消息,刘知俊的弟弟、右保胜军指挥使刘知浣刚从潼关经过,前行不远。
原来刘知浣从洛阳逃往潼关,一路上担惊受怕,又不敢正大光明地赶路,在途中迷了路,耽误了几天时间,只比刘鄩的大军稍微早一点点到达潼关下。守关的将士刚把他们放进关去,刘鄩率领的大军就到了,然后刘知浣就跑走了…
刘鄩得到消息后,马上派遣右龙虎军将领张温率领二十二人去追赶刘知浣,梁军追了不久,就追上了刘知浣,把他活捉,然后送到朱温所在的行营。
朱温见到刘知浣说道:“你们兄弟二人就如此不信任我吗?视我如仇人?”
刘知浣说道:“臣只是想保全自身,不想**人所害!”
朱温没有讲话,随即让人拉了下去。
“去把刘知俊的侄子刘嗣业给我带上来!”
朱温见到刘嗣业笑着说道:“你把这份诏书带给你叔叔,让他归降于我。我保你们全家平安。”
随即刘嗣业带着诏书来到同州告诉刘知俊说道:“叔叔这是朱温给你的诏书,他说如果你投降的话就不会杀我们。”
刘知俊没有搭理他,随即心中思索:“同、华二州已经无险可守,失败是迟早的事情,不如我一人去到朱温大营中投降吧!”
他弟弟刘知偃看出了刘知俊有退意,于是赶忙说道:“大哥,你有没有想过就算你投降了,朱温怎么会不杀你呢?而且虽说同,华二州已经没法再守卫了。我们可以去投靠李茂贞,毕竟大哥您曾经放了李茂贞一命。”
刘知俊思考了一会,满脸喜色说道:“对啊!三弟,还好有你提醒我,不然…唉…”
随即刘知俊等人马投靠李茂贞…”
李存勖自嘲道:“我还是太小看我自己了,现在就算朱温加刘守光我也有信心打赢,更何况一个李茂贞了。”
此时天下局势是三足鼎立,分别为李存勖,李茂贞,朱温。
李存勖抛开了这些念头,感觉心中些许烦闷!是不是太久没看见美女了?心里不高兴了?
随即起步到曹母宫中;
李存勖走到曹母面前请安,说道:“母亲,近日可好啊!”
曹母澹澹的说道:“有点好,也有点不好。”
李存勖心中尴尬,但是好歹也是撒谎脸不红,心不跳最佳演员,对付这种事岂不是手到擒来?
问道:“不知母亲这好在那里?不好又在那里呢?”
曹母澹澹说道:“好在我有干女儿和可妙陪着我;不好在自己的儿子已经忘了自己啊…”说完叹了一口气。
说完李存勖面色一正说道:“母亲您想多了,不是儿子忘了娘。实在是国事难平啊!对母亲如此,亚子也心中有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