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老汉见礼,苏文庆和苏文华都是点头回礼。
苏雪烟也点头,然后问道:“此前这庄子不属于我,我也不知道你们此前的契约。严老汉你不妨和我细说一二。”
这时候的佃户,都是以收成的比例来缴租的。但此地不只有水田,还有八亩桑林,所以不能完全靠比例来交租。
严老汉点点头,知道这是新主要重新确定佃田的规则了。当即也不撒谎,撒谎也没有用。他说道:“此前这庄子两亩水田,每年要上交七成收成,因为田产是孟家的,所以不需要交租。”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点了,很多有功名的人,都可以免租。所以,富户越富,一旦灾荒到来,富户家里有着余钱,农户家中无有余粮。就不得不卖出自己的田产,以度过灾荒。但从此,也就没有了田产,只能佃租富户家里的田产来。一般都是七三,富户交租。当然也有比较苛刻的,八二分的也有。稍微善心一些的,也是六四分。五五分都是很少的。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现实。
而农户却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税收来源,每年的税收都是很沉重。基本上,交完租子,再缴税后,就几无余粮了。这也是为何农户基本没有抗压能力的原因。
严老汉又道:“那八亩桑林,因为不需要太过照看,每日给老汉两文钱,用以浇水除草等活计。我家的婆娘给东家养蚕,从三月开始,每日里给三文钱,一直到九月。”
这是因为桑树并不是常绿的树种,每年到了十月开始,就会开始掉叶子。要到来年的三月,才基本长出新叶。所以,三月开始,到九月结束,也是合理的。
也就是说,严老汉族水田,每年可以得三成的粮食,一亩水田,如果照料的好,一年大概能得四石的粮食。结合下来,一年能得2.4石左右,也就是两百四十斤左右的粮食。这个时候,还没有占城稻,所以一年也就一季稻子成熟。两百四十斤的粮食,除掉谷壳,也就能得大概一半的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的米。
这么点米,别说四口之家了,就算是一个人,都不够吃。
所以,严家的口粮,主要还是来自于八亩桑林中。
严老汉一天有两文钱,一年也就是大概七百文,也就是七钱银子,还不到一两!严家的一年有七个月可以得工钱,每天三文钱,那就是六百多文,和严老汉差不多的收入。
但两人加起来,也不到二两银子。却要养活一家四口,两个孩子,加两个大人,这怎么可能够?
九河县的粮价,在夏秋粮食丰收的时候,是三文钱一斤。此时冬日,粮食缺少的时候,还有春夏交接,青黄不接的时候,都要涨到四文钱一斤。也就是说,全部在夏秋时节购买,严老汉一家也就能买到五百斤的粮食。加上田产的一百多斤,也就是大概五百五十到六百斤的样子。
分摊下来,一个人大概一年能吃一百五十斤粮食。一天大概能吃到半斤的粮食!但这怎么可能够?这个时候的大人,一天都要吃掉一到两斤的粮食,因为干活量太大了。
也就是这庄子没有那么多田产,严老汉才稍微轻松一点。其他人家,一家要佃租五十亩以上的数量,才能保证家里的口粮!
严老汉平时除了做自家的活计,还要娶前面的村子里,给别人做活计,打零工赚钱。这严家的,除了照顾桑林,采摘桑叶,饲养蚕虫之外,还要刺绣,浆洗衣物,才能养活一家老小。就这,那招娣怕是也要加入到刺绣的活计里。看那双小手,还有着冻疮,就可见,在冬日里,也是要跟着严家的一起浆洗衣物的。
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户的生活,苏雪烟一直都知道,可却只是在今天,才有一个直观的体会。以前都只是从书上,从网络上,才知道这些消息,今天是她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所以心里也是有些感慨,有些同情。
那招娣的身上,几乎没几两肉,就知道吃的不好,也常吃不饱。那元宝身上,倒是有些肉,可见这男孩在家里也是受宠,不过年岁也小,吃不饱,也不好长身体。
对于人家里怎么处理,苏雪烟也不管,也管不了。
她思考一下,然后说道:“我这里有两个选择,你可以考虑好了,再行选择。”
严老汉点头问道:“是哪两个?”
东家端着佃户,佃户自然也可以选择东家。如果谈不拢,或者太苛刻了,严老汉一家也只能选择离开。只是这年头,哪里的佃户都不好过。
苏文庆也是一愣,还有两个选择?他也不多话,这是苏雪烟的事情,他只是来坐镇的,却不能喧宾夺主。
苏文华却是眼睛一亮,他很想知道,苏雪烟会给出怎样的两个选择。
苏雪烟点头说道:“第一个,你们还做我家的佃户。不过我可以宽容一二,那两亩水田,可以减租到六成,税收也归我交。但你需得用心替我耕种!”
不是不可以给更多,但苏雪烟没有再减租了。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她还是知道的。尽管她有钱,也足够可以养活农户。但这没有必要,别人的生活,不可能靠她的施舍来过活。每个人,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自强不息,这才是真道理。
“那八亩桑林,我也按照原本的规则,不过每日给你涨一文钱的工钱。只是你需得尽心照看。如果因为你们的疏忽,导致了桑林和蚕虫的损失,是需要扣除工钱的。”
这一点,严老汉也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说,以前也是这样的条款。只是这七姑娘的心肠好一些,给的工钱多一些。这样一来,每年能从田产里多四十斤粮食,换了粗粮,还能得更多。
工钱也多了不少,他一年下来,应该是多了三百文,自家的婆娘也能多两百文。这就不是一个小数目,等于他们家的收入,一年差不多多了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