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四日,周五,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日子,虽然本周有四部电影同时首映,但依旧无法改变秋季档的低迷和冷清,经历了夏天三个月的热闹和火热之后,整个电影市场进入了潜伏期,要等到年末圣诞节来临时才会重新焕发活力。
二十一世纪之前,秋季档一直都被认为是最为鸡肋的档期,甚至于比冬季档和春季档更为无趣。秋季档一般被认为是九月份到十一月结束,一来不如十二月到二月的冬季档有颁奖典礼电影粉墨登场那么热闹,二来又不如为暑期档预热的春季档,秋季档始终让人提不起兴趣来。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001年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才被打破,这部电影选择了十一月第一周万圣节档期上映,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也让人们意识到了十一月包括了万圣节和感恩节,这显然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市场。之后“暮光之城”的逆天票房则让假日季一跃成为下半年的最大票仓。
于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秋季档和冬季档被重新划分,九月和十月成为秋季档,十一月和十二月成为假日季,一月和二月则算是冬季档,从十二月份到二月份是颁奖季。
即使如此,秋季档依旧是鸡肋,被认为是暑期档到假日季的过渡档期。在这个档期,大部分都是小成本制作,可即使是小成本制作也都不愿意选择秋季档:惊悚电影想要契合万圣节、喜剧电影想要踩感恩节、家庭电影想要圣诞节,如此一来,进入秋季档的都是一些制作公司放弃的作品。
投资制作出来的产品不得不推出,可是作品成效差强人意,在竞争激烈的档期很容易就成为炮灰,制作公司即使再失望,也还是想要盈利,但发过来又不愿意花费太多的宣传费用。于是,鸡肋秋季档就成为了垃圾集中营。
而后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颁奖季影响力越来越大,十月份也成为了颁奖季前哨战,而强势崛起的多伦多电影节则在九月份,但即使如此,秋季档依旧是鸡肋。九月份北美电影市场注意力都朝加拿大涌去,而十月上映的颁奖季作品被普遍认为是投石问路的竞争力稍逊一筹的作品。由此可见,秋季档到底有多么冷清了。
1994年的十月份,凛冽的秋风就在空中不断打转,漫天都是红黄相间的枫叶随风飘舞,绿色逐渐褪去,冬季的萧索已经步步紧逼。但就是这样一个被无数人鄙视和遗弃的档期,却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狂热,让整个北美电影市场为之一振。
十月十四日,全美超过十座大城市居然都开启了午夜场放映,而且许多城市都是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强烈要求,临时开放主要放映厅的。
众所周知,午夜场就是冷清的代名词,大部分观众都不愿意凌晨十二点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除了约会的情侣、失眠的焦躁者、无业的流浪汉之外。午夜场基本就是各大院线打折、连轴放映进行促销的时间,往往白天看一场电影的票价,就能够看三到四场午夜场电影。
所以,午夜场的冷清是毋庸置疑的,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粉丝电影诞生之后,午夜场票房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包括“哈利-波特”系列、漫威电影系列在内的电影,都会统计午夜票房的数据。
这一次显然各大院线都没有预料到,除了洛杉矶、纽约、芝加哥、旧金山、西雅图等几座大城市准备了“低俗小说”的午夜场放映之外,其他大部分城市都没有安排午夜场,而是从早场开始排片。
但雨果等一众演员缺席宣传、不举办正式首映式的消息出来之后,却引爆了所有观众的好奇心和粉丝们的热情,要求在十四日午夜场就开始放映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一局面让大部分城市措手不及,只有休斯顿、费城、波士顿等几个城市即时做出了反应,当机立断开辟了“低俗小说”午夜专场,这一举动迅速等到了广大观众的回应。
据不完全统计,一共有十四座城市进行了午夜场放映,由于“低俗小说”片场超过一百五十分钟,所以在早场开市之前,只能播放三轮,但即使如此,还是吸引了十三万观众入场观看电影。如果按照九美元一张电影票来算,这也就意味着“低俗小说”仅仅依靠午夜场就收入了一百一十七万美元的票房,如此数据着实是让所有人都跌破眼镜。
更为可怕的是,午夜场观众观影结束之后,几乎都为“低俗小说”而痴迷、疯狂,虽然参加午夜场放映的观众本身就是狂热爱好者,这使得观众回馈参杂了一定的水分,但是各大电影院门口疯狂的景象还是让所有人都错愕不已。
那种狂热的场景让人们不由自主想起了“生死时速”首映式结束之后的情况,但“生死时速”是首映式,仅仅局限于洛杉矶这座城市,即使声势再浩大,影响范围也有限,而且首映式本来就具有激化观众热情的效果,演员们的出现、剧组的互动、记者的采访等等都是催化剂。
但这一次,“低俗小说”是举行午夜场,而且还是在全美十四座城市举行,结果每一个电影院门口的景象都大同小异,人们不是在模仿着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扭扭舞,就是在热火朝天的讨论着电影剧情,甚至许多人还依依不舍地留在电影院门口,准备进入电影院连轴观看第二次——但可惜却因为买不到电影票只能搁浅。
如此盛况几乎让每一位见多识广的记者们都瞠目结舌。
这不仅仅是一场电影所能够带动的风潮,这更像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力。就好像“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横空出世之后,无数人学习他的舞蹈他的发型;好像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出现之后,引发了学习狂热;好像披头士登陆美国之后,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带动风潮。这是一种文化烙印,让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之疯狂。
“低俗小说”能够带动一股文化浪潮?
这几乎是一部电影所能够达到的巅峰位置了,比如说当年的“教父”,其影响力对于整个美国社会是方方面面的,甚至让不少人对黑。手。党产生了向往;比如说“发条橙”,其影响力渗透到了音乐、着装、俗语、电影等各个方面,即使在四十年后,依旧可以随处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细枝末节。
这种文化影响力让电影脱离了娱乐的范畴,成为一门艺术!
现在,“低俗小说”才刚刚上映,仅仅是一个午夜场,讨论这些东西自然是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午夜场播放之后引起的剧烈波长已经让各大媒体惊愕不已了。“低俗小说”在秋风瑟瑟的十月,悍然掀起了一股狂潮,让人恍然之间误以为夏天才刚刚到来。
由于许多院线的反应都慢了一拍,根本没有及时安排午夜场,以至于他们只能眼睁睁看到竞争对手午夜场的火爆景象。午夜十二点,在电影院门口排起长龙,成百上千的观众迫不及待地想要抢购一张门票,如此场景绝对堪称是一大奇迹。
那些错过午夜场的院线都纷纷捶胸顿足,商场如战场,错失一个机会往往就是损失惨重。
秋季档,午夜场,仅仅一千四百间院线,“低俗小说”在一系列不利情况之下,在美国举行全面公映不到六个小时之内,就掀起了第一波热浪,引发了观众们的强烈回响。
当影评人们醒悟过来时,已经错失了第一时间,这着实让他们措手不及。一般来说,影评人们的评论总是会率先登场,观众们阅读过影评之后,对电影有一个粗略估计,然后再决定是否进入院线观看,所以首映式的口碑至关重要。
但这一定律在“低俗小说”身上却不适用。
一方面是戛纳电影节的好口碑已经漂洋过海,在美国本土逐渐发酵;另一方面则是如日中天的雨果,号召力无人能出其右。在这样的情况下,午夜场抢先登陆,以至于让观众们领先影评人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我爱这部作品!”
这也是北美电影市场难得一见的景象。
处于落后位置的影评人们自然不会让观众们独美,他们也都纷纷走进电影院,想要第一时间观看电影,然后做出评论。但没有了首映式,影评人缺少了一个轻松的平台之后,“低俗小说”的超高人气让他们觉得有些掣肘:因为购买电影票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必须和那些狂热的观众“抢票”——这对于影评人们来说着实是罕见的情况。
著名影评人阿蒙德-坎比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此热闹的观影热潮,自从‘外星人E。T’之后已经多年没有感受到了,这让我们的期待高高提起,最好这部电影不要让我们失望,否则结果会很可怕。”
阿蒙德任职于“纽约时报”,去年雨果接拍“低俗小说”时他就是反对派的旗帜人物,但是一年过去,物是人非,阿蒙德似乎已经成为了雨果的支持者,那么他对于“低俗小说”又会有什么看法呢?
如今将人们的好奇心和期待感推向最高点的“低俗小说”,到底是成就期待还是大失所望?刁钻刻薄的影评人们即将出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