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华和安知雪慌忙放开彼此,整理好凌乱的衣衫。
“进来!”沐华皱眉道。
来人是二弟子陈若雷,包子脸上挂着受气小媳妇儿的表情,就像被人揍了一顿来告状似的。
“怎么又是他?”沐华心里不悦。
“怎么了?”他问。
“师尊,您什么时候去训练场呢?大家不好好训练,都在聊天玩闹......”
“你是干什么吃的?”沐华冷冷道,“不是让你看着点吗?”
陈若雷委屈地挠着后脑勺,“我说他们了,他们都不听我的话......”
沐华神色愠怒,甩了下袖子,“要你何用?”
陈若雷惶恐地低下了头。
沐华瞪着他,心生不满。
他一直觉得陈若雷是个不成器的家伙。论修为,论悟性,都和大弟子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还很没眼力见儿,总是挑不合适的时机闯进来,故意坏他好事。
“得想个办法,把他支远点......”沐华眯眼心想。
“若雷啊,给你安排个差事。”片刻后,他开口道。
“师尊,请您吩咐。”陈若雷毕恭毕敬道。
“弃徒云潇在人间招摇撞骗,你大师兄前去捉拿,谁料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个担子如今就落在你肩头了。
“我命你即刻下山,设法除掉那个弃徒。要做的干净利落,不能让人怀疑到我千灵宗的头上。”
陈若雷连忙躬身:“徒儿遵命。”
*
最近,云潇的铲事儿铺子生意愈发火热。
她的名声传遍整个青峦镇,乃至周边的好几个镇子。
如今,方圆百里之内,几乎每家每户都光顾过她的生意,
在她的努力营业之下,青峦镇变得和谐、美丽、文明、雅致。
四害全都灭绝了,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每个人都找到了喜欢工作;大龄单身男女都拥有了心仪的对象;讨债的都追回了钱,躲债的也成功摆脱了债主(虽然没人能解释背后的原因)。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店铺生意都欣欣向荣,邻里之间都和平友爱。
放在古代,这简直就是天下大同的盛景;放在现代,也足以申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随着“事儿”都被摆平,“铲事儿”也变得没什么必要了。
事儿姐的摊子前,生意渐渐冷清起来。
有时,一坐一上午,都没有一个顾客前来登记。
坐在草席上,抬头望天,她百无聊赖地叹了口气。
“是时候离开这儿了。”她心想。
应该到更大的城市、更遥远的地方去发展。还有海量的客源等着她发掘呢。
第二天一早,云潇在摊子后面的墙上贴了一封“辞别书”。
上面写着:
“亲爱的父老兄弟们、兄弟姐妹们:
“这段时间跟大家的相处很开心。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生意的支持!
“看到咱们青峦镇如今发展得这么好,我由衷地为大家感到高兴、自豪!
“这里已经不需要我啦。我决定去新的地方谋求发展。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落款是“爱你们的事儿姐”。
还没等她把纸粘牢,一堆人已经围了过来,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
“啊,什么,事儿姐要走啦?”
“事儿姐,别走啊,我们都很舍不得你!”
“呜呜呜不要啊!!”
......
有的妇女在用手帕擦泪,有的孩子已经放声大哭起来。
大家都极力挽留云潇,团团将她围抱起来。周围弥漫着伤感的离别氛围。
云潇劝慰了好久,才把大家的情绪安抚下来。她告诉镇民们,今天再陪伴大家最后一天,明天一早就启程。
当天晚上,大家自发在镇里最大的酒楼摆了最高规格的丰盛宴席,为云潇践行。
人们派出几位心灵手巧的绣娘,连夜为云潇绣出一面锦旗。
锦旗上绣着一副对子:
上联是:斗盗贼,降疯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勇也勇也;
下联是:送欢乐,解心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善哉善哉。
还有个横批:事儿姐一生平安。
据说,这是村里德高望重的教书先生构思了一夜想出来的,代表了全镇人民的心声。
清晨,孩子们将这面锦旗献给了云潇,还为她送了几捧花束。
人们给她送了一匹马、一些干粮,还有各种有纪念意义的小礼物。
此情此景,难免让人潸然泪下。云潇鼻头一酸,眼眶顿时湿了。
她翻身上马,提着缰绳,向大家挥手道别。
她咧开嘴,露出一个灿烂而含泪的微笑。
前方的大道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
“驾!”云潇挥舞马鞭,马儿四蹄翻飞地疾驰着。
“系统系统,现在收益有多少了?”
[叮!]
[宿主,当前累计收益值:127.25分。]
她铲事儿收取的费用其实很低,后期混熟后还经常给大家打折。
但由于销量高得惊人,短短一个月以来,已经赚了大约六百两银子。
“很好。”她微笑。
她的目的地,是八百里之外的长安城。
长安是京都繁华之地,名流荟萃,商贾云集,是无数少年人逐梦和圆梦的地方。
云潇相信,在那里,她将大有可为。
*
长安,比云潇想象中还要繁华。
这座都城古老而庞大,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此汇聚,一派热闹气象。
像在青峦镇时一样,她摆出一张草席、一面小桌,张贴出一张写着“铲事儿铺子”的大纸,立刻吸引了成百个路人在此驻足。
与之前不同的是,她如今的行当还多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讴歌她事迹的对子,还有“事儿姐一生平安”这个醒目的横批。
兴趣盎然的顾客们纷纷议论:
“哇,好新奇的店铺哦!”
“事儿姐,哈哈哈,很有意思耶~”
刚开业没几个时辰,“事儿姐”的名号就传开了。
生意简直好得惊人,客流量比在青峦镇时还翻了好几番。
长安的物价远比青峦镇贵,因此,云潇便入乡随俗,把每项服务的价格都适当地调高了一些。
营业第一天,她便喜提了50两银子的收入。
到收摊的时候,她美滋滋地数着钱,掐指计算了一番: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能完成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