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
朱棣直接拦住他:“您这是去哪?”
“老四啊,我去李善长家找李洪,怎么了?”
“你去找他?”
朱棣笑了笑:“是不是父皇也着急了?”
“你小子!”
“看来这一次父皇也是保不住他了吧?”
朱棣冷笑。
“你为什么这么说?”
“这不是明摆着,户部那边官员出事,那都是牵连巨大,可李洪呢,只有一个人而已!”
朱棣言外之意,也是朱元章眼下最最为难的地方。
“老四,你怎么不替父皇想想,只是为了自己的喜好?”
朱标脸色沉下来。
“大哥!”
朱棣这也不叫他太子,躬身道:“我刚刚失言了,不过,这个李洪我真的觉得,要给他一点点的颜色,要不然他都不知道,这大明朝不是没他不行。”
“哦,我怎么不觉得,他是一个狂妄之人呢?老四,你是不是太不容他了啊!?”
朱标的话也是很明显,你朱棣身为亲王,和一个四品的武官这么过不去,到底是谁狂妄啊。
“哈哈……大哥你真的是,帮着他来说我,你是不知道这个李洪,在军营里那是多么的狂,我在他面前只能给他做个马夫!”
朱棣想到这件事,都气不打一处来:“这就是奇耻大辱,我这辈子都不会忘!”
“原来你是因为这个,要说你啊,真的是有时候太小气,将来,你一定会在这件事上,干出一些冲动的事情不可……去,回去给我抄写礼记十遍!”
朱标身为太子,又是他的大哥,他自然有教诲的责任。
“大哥!”
朱棣一听,撅着嘴道:“你怎么这么偏向啊!”
“这不是偏向,你看看你,为了出气竟然不顾大局,你还是朱家的子弟吗?你还配说是父皇的儿子?”
朱标很是严厉,让朱棣也有些不好意思,他低着头:“大哥教导的是。”
“好了!”
朱标还是沉着脸:“回去吧,抄书后拿来我看,要是你讲不出一个道理,那么,这书你还要给我抄下去!”
“是!”
吃了瘪的朱棣只能转身朝自己府走去。
看着他的背影,朱标也有些可怜他:“小小年纪,就担负了这么多,也难为他!”
“太子,这四皇子也是小孩子不是,您啊,是不是今天责罚的重了?”身旁的太监轻声说道。
“你不懂,他是孩子不假,可刚刚他说的,也确实有些小气狠毒,李洪是这军营主将,安排他什么都是应该,可他却不服,只怕我要是不惩罚他,他日后还不知道做出什么叛逆的事情。”
朱标也许自己也想不到,这个四弟,他会成为反叛朱元章和他儿子朱允炆,制造了靖难之役惨桉的那个永乐大帝。
这都是后话,朱标直接来到李善长的府上,得知太子前来,李善长亲自来迎,二人寒暄了几句。
李善长得知是见李洪,他心中多少有些生气,可朱标是太子,他不好说什么,只能让人把李洪叫来。
“李相,我和李洪有几句话,想要单独说。”
李善长还是第一次被人要求,和他儿子说话,让他回避的,没办法,面前的是太子他只能笑着离开。
只是临走对李洪不忘道:“不得无礼,知道吗?”
李洪连连点头,心里好笑,这个亲爹是真的害怕自己乱说。
“坐!”
朱标见李善长离开,他指了指身旁的椅子。
“太子,你今日前来是?”
李洪坐下后问道。
“我来是想问你,这粮饷桉进展如何?”
“还好!”
李洪其实已经有了眉目,只要那些曾去过杨宪府上的,和诏狱的人有关,那就可以证实,杨宪和此时有关。
而这也是大明开国的第一大桉了。
二品大员主谋,户部可能上下不知道多少的人要掉脑袋,可李洪还是留了个心眼,毕竟,这件事在历史上没有发生。
此事要是真的发生,自己岂不是就改变了历史,那不知道后面的事情做和发展。
他还不能全盘说出来,不是朱标不可信,而是他也拿不准要不要这么处理。
“看来你有了对策是吗?”
朱标是聪明人,这还好说明了什么,他是顿时明白。
“太子高明,我确实有了一些眉目。”
“哈哈哈……不愧是李洪,刚刚陛下还说,你是我们大明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标顿了下:“可惜啊,你这个人才太招人妒忌,甚至你这次,想来也是因为太过出头导致的,所以,你想没想过,这件事可以有另一个处理的方法。”
“嗯?”
李洪看向朱标,这个太子爷是真的深藏不露,而且是看着不显山不露水,但绝对的有实力。
要知道这后来的锦衣卫,也是朱标亲自帮着朱元章设计和组建,所以,这个人的手上,可是掌握着一些别人没有的力量。
“太子何意?”
“这件事若是你真的查出来,只怕会带来很大的震动,而我大明刚刚建立,还不适合有太大的动作,而且马上北伐,需要准备的事情还有很多,你觉得这个时候,要是真的户部出了事,那这北伐是不是要受到影响呢?”
“太子,你要我不查下去,可……十日之约,就算是我不查,那杨大人呢?他会不会接受呢?”
李洪没想到,今日朱标竟然是来做和事老,他要将此事轻轻的放下。
这就是政治。
利益和关系面前,真相根本不重要。
“这个你放心,我可以去调停此事,杨宪那里不会有问题,陛下那里我也能跟他说明,只要你放弃!”
李洪眉头微微一皱,脸色凝重地道:“太子,若是我不想呢?”
“嗯?”
朱标听了也是脸色一沉,这是不给他面子,他身为太子,如此跟李洪一个四品的武将说,就是在求他了。
可李洪倒好,竟然不给面子。
“李洪,你这是何意啊?”
“我是觉得,此事非同小可,若是助长气焰的话,只怕我大明将没有清廉官员了啊!”
李洪所说不假,这大明朝反贪之力度,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所未见,但仍是未能将这贪字给彻底的灭除。
其实原因很多,但,上位者的态度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朱标这样的权宜之策,往往就给了那些后来的贪官一个名正言顺的空间。
大明朝的历史就像是一个帝王和权臣的交易使。
你帮我干活。
那好我就给你希望得到的一切利益。
反正是交换,大家没有什么规则,总之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
虽然看起来很无语的话。
但这就是那些贪官的写照,明朝的巨贪很多,所以才会有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出现,这就是为什么,鱼和熊掌其实,也是可以兼得的原因。
有时候事情总是具有他的两面性。
你觉得变好的时候,其实,他可能也在向坏演变。
这也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