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陆文昭这话,杨镐头摇得快要断掉。
于少保、谭太保是何人?一个是于谦不必多说,谭太保乃是谭纶,是一位距今不远的人物,杨镐甚至还见过他。此人跟戚继光并称谭、戚,在时人评价中要胜过戚继光。
因为这位并非武夫,人家是实打实进士出身,在台州任职的时候因为倭寇入侵开始练兵打仗,多次作战时身先士卒亲冒失石,据说砍人砍到手上血迹洗不掉的程度。
到了后来,谭纶出任蓟辽总督时期跟戚继光继续合作,构筑东北防线使边地十六年再无入寇之事发生。
于谦、谭纶这两位都是典型的文官带兵打仗建立功勋,突出一个文武双全。核心就在亲历军阵身先士卒之上。陆文昭要杨镐效彷两人,其意不问自明,就是希望杨镐亲自统率大军跟建虏作战。
杨镐经历过后金拷打,这会儿算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更是明白后金早就不是当年吴下阿蒙,真要在前线跟他们打仗,风险极高不说,他杨镐也不是这个料啊。
陆文昭如此要求也是无奈,他跟文搏两人商议了一番,觉得杨镐布置纸面上并无问题。可实际操作起来肯定会出现协调统属不一致的情况,光是骑兵主力的统帅李如桢和步卒这边就不怎么对付,秦良玉、戚金都跟他关系不佳,其余总兵多多少少也有点瞧不上李如桢。
而李如桢在辽阳可不只是他自家人马,辽地骑兵大多跟李家有故旧关系,甚至来援的叶赫部女真都是先拜访了李如桢再来见杨镐,至今也是在李如桢帐下听令。
可见李家当年在辽地名声何等惊人,至今余威尤烈。
因此只有杨镐出面才能压制李如桢,其余总兵面对李如桢还真是不够看。
到时候没有杨镐坐镇,李如桢要是临敌怯战,那步卒真是危险无比。
奈何杨镐也说出自己苦衷,他直言道:“两位如何不知我哪有领兵才能?纸上谈兵还有几分底气,临阵决断那是要误事的呀。再说我一个文官毫无武力,在战场上还得分出人手保护我,一旦建虏以精骑强突我军阵型朝我杀来,我若是慌乱之下逃窜岂不动摇军心?使不得使不得呀。”
这时候一直不说话的文搏站了出来,“杨大人放心,你只消做个泥塑木偶在中军压阵,协调诸位总兵间的号令便成。至于安全我可以保障,到时候我护持在你身侧,若有鞑子不长眼睛,正好当场斩杀以振军威!”
“再说了,此次出征有杨大人压阵想必万无一失,北拒鞑虏勒石记功近在眼前。而亲临前线指挥和坐镇沉阳的意义截然不同,到底是谥文忠还是死文正就看这一哆嗦了。”陆文昭最后补上一句,彻底让杨镐动心了。
当文官的哪有不想留名青史?一听陆文昭这话,杨镐呼吸都急促了几分。仿佛自己就是辽地的架海紫金梁,有他杨大人坐镇,明军击败建虏板上钉钉。
到时候真如他二人所言,此战抵定辽东局势,他上下运作一下赶紧死掉,一个美谥估计跑不掉。至于文忠还是文正,杨大人觉得都行,都行。
一转眼他又赶紧摇头,不能死啊,死了太亏了。直接乞骸骨回家享受晚年得了,教书育人博个美名终老乡梓不也挺好?反正自己年纪大了,有如此功劳退休荣养理所当然,也不必引起圣上忌惮,等自己百年之后等着配享太庙就完事了。
总之杨镐觉得优势很大,不敢说一战覆灭建虏,至少击退建虏收复开原绝对没问题,毕竟后金面对大明官军肯定不想硬拼,至于后金退守开原,那是更不可能。
建虏本意就是劫掠人口财富,守着开原不是画地为牢吗?要说怕明军追击,杨镐觉得建虏要是如此高看他们,这会儿就不会想着打下开原还来铁岭了。
再说安全方面,陆文昭的保证杨镐不太在意,文搏的勇武他可是看在眼里,虽说这位一开始是以参赞军务的身份出现,但是当日千骑卷平岗击退数万建虏围城的英姿历历在目,有这勐将在侧,杨镐胆子一下就上来了。
“好!那老夫也聊发少年狂,便是亲自督军又有何妨?来人,为我着甲,即刻启程赶赴营中,誓师出征!”杨镐表演欲上来,迫不及待的还要弄个仪式,彰显自己儒将风度。
文搏差点儿没上去一巴掌把他打下来,这时候了还弄些虚的?随手从杨镐亲信手里夺过一套棉甲,当头套在杨镐身上也不管他穿戴是否整齐,腰带在杨镐身子中间随手一勒,然后抓住杨镐后领就把他甩在马上带往军营去了。
等到大军开拔离开沉阳时,文搏带着家丁最先出城。于是众位总兵惊诧的看到杨大人穿着一身华丽棉甲端坐于辽东大马之上,手抚三缕长须澹定从容,真是一派名将之资。
杨镐这会其实很是不满文搏如此粗暴的对待他,但是到了营中发现家丁们个个威武雄壮,一下子又安心许多,决定不再追究文搏如何对待他,而是赶紧整理行头做出姿态迎接大军。
不得不说杨镐能混到如今兵部尚书的位置,就靠着这一手演技,可谓是绝佳的政客。
总兵们见状,还以为杨大人前来送行,正要上前感谢却得知一个令他们有些意外的消息。
杨大人担忧局面,竟是亲自压阵出征,誓要北击建虏收复开原。
顿时旁边军民欢呼声一片。
实话实说,杨镐这段时间在辽东还是有几分名气的。萨尔浒之战危如累卵是杨大人奇谋妙计两破赫图哈拉,沉阳防守先杀偷袭的黄台吉,又斩阿巴泰,坚守数月稳若金汤,仿佛是当世名将啊!
甚至说得夸张点,大明文臣领兵,功绩煊赫胜过于杨大人者寥寥,有这位亲率大军,建虏岂不是谈笑间灰飞烟灭?
诸位总兵颇有些无奈,觉得杨镐临时改变主意有些儿戏,行军打仗最怕朝令夕改,怎么杨大人都没开拔呢就先来一次?
但是杨镐也跟他们暗中透了底,这是怕军中令出多门没个压阵的不放心。还让总兵们不要担心他胡乱指挥,大体方略在将军府中议定,临机决断交由诸位,他绝不胡乱发号施令。
众人这才暂且放下担忧,怕的就是文官外行指导内行,现在杨大人都表明态度不会插手指挥,里头意思也说得明白,知道几家兵马之间不是那么融洽,有他看顾众人都得收敛几分。
再说了,他们身份也管不了杨大人这位顶头上司要做什么,只要他别拖后腿,想压阵或是混军功都随意吧。
于是就此出兵,沉阳到铁岭近两百里路,按照计划本应该五日左右到达。但是辽地不缺马匹,哪怕是步卒都能有代步的坐骑,驮马骡子等牲口更是充裕。此行只是去大明疆域里支援铁岭,粮草都没带多少,要不是辎重、民夫尚在,速度还能更快。
因此第四天的时候明军大队就已经到达铁岭附近二十里,对于向来容易延期的明军而言这是一个出人意表的速度。
杨镐也如他所言,在军中不插手各家指挥,只是往来巡视鼓舞士气,甚至多次和士卒同甘共苦在营中吃饭,一时间人人称颂,颇有几分名将姿态。
杨镐自己其实苦不堪言,要不是击退建虏建功立业的萝卜在前头吊着,他早就想回沉阳享福。路上行军别看只花了四天,每天吃的都是粗粝粮食喝的清汤寡水,更无醇酒美人在侧,对于他这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文官来说十分折磨。
好在已经抵达铁岭附近,派出去的游骑并没发现建虏,当地游击将军也未传来敌情,杨镐总算是松了口气,
在营中甚至跟文搏等亲卫大言惭惭说过,“如今局势已然明了,我军从容依托铁岭城布防,建虏不来便罢,否则定教他有来无回!”
杨镐已经想好,到时候稍稍粉饰一番就是一场击退后金大军、守住铁岭、收复开原的大功。甚至已经草拟了几分奏折,就看具体情况如何再稍加润色就可上报请功了。
想到这里杨镐疲倦顿消,只等着进入铁岭好好休息一番,就可以收获巨大荣誉安稳退休了。
可惜这会儿文搏和陆文昭都不在,否则杨大人定要揽境自照,问问他杨大人和当年王文成公孰胜了——杨镐这会儿看不上于谦、谭纶,已经把自己比作王守仁一般的文能立言武能立功的双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