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我的业障我的兵
月末这天,程忠实来到了燕京。
这些天,香江的三联书店和湾岛的新地文学出版社都辗转联系到了他,经过一番沟通,《白鹿原》的出版事宜已经基本确定,两家出版社不日就会派人到内地来和程忠实签订出版合同,程忠实这次将见面地点约定在了燕京。
这次他进京,不仅是因为《白鹿原》和香江、湾岛两地出版社的合同,正好也来沟通沟通《白鹿原》删节后的内容。
《白鹿原》的删节工作被林为民交给了贺启智,他和程忠实年岁相近,拥有几十年的编辑经验,文字功底了得,把这项工作交给他,林为民和程忠实都很放心。
程忠实来了国文社,林为民先将他安排到了楼上招待所,然后先将删节后的书稿交给他。
程忠实细细看了两天时间,找到了林为民办公室,林为民将贺启智叫了过来。
经过一番交流,程忠实基本认可贺启智的删节版本《白鹿原》。
“好。那就先以这一版《白鹿原》排版印刷,等以后有机会再出完整版!”林为民拍板道。
程忠实点了点头,脸色有点失落。
林为民见他怏怏不乐,对他说道:“对了,还有个好消息告诉你。”
“什么好消息?”
林为民笑着说道:“社里决定更新一下出版合同,将你的出版合同改成版税分成,分成比例是10%。”
程忠实听到这个消息瞠目结舌,“还改?”
林为民朝他眨眨眼,“这回就算是补偿你的。”
程忠实望着林为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内心满是感动。
签完合同,程忠实简单算了一下,《白鹿原》今年出版半年多时间已经卖出了超过七十万册,按照他现在的版税分成,他至少能分得近10万人民币。
当然了,卖出去的肯定不能算了。
但热卖的图书向来是长尾销售,照现在的趋势,《白鹿原》至少在未来三年内每年销售个三五十万册根本不成问题,以最少的三十万册来算,他每年也能分得4万2千块。
这可是每年4万2千块啊!
程忠实又想到了他和香江、湾岛两地出版社沟通的结果,有林为民的提前沟通,两地出版社同样给出了他10%的版税分成。
香江三联书店计划首印三万册,湾岛新地文学出版社则计划首印五万册,以两地的图书售价,程忠实光是这一次首印就将收获26万人民币。
想想即将到手的几十万巨款,饶是程忠实已到知天命之年,依旧有些激动。
周兆云是国文社主管发行的副社长,听说程忠实今天在前楼签出版合同,立刻跑了过来。
“哎呀,忠实同志你来的正好,新华书店那边正打算邀请你办个签名售书的活动。”
周兆云的热情洋溢让程忠实有些不适应,听到他说的“签名售书”活动,更是一头懵,他写了一辈子小说,还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
林为民拍着他的肩膀,调侃道:“老程,看来你真是火了!”
程忠实苦笑,读者这么欢迎,为什么还要禁呢?
又过了两天,林为民上午闲来无事,陪着程忠实来到了王府井书店,新华书店安排的读者签名售书活动就在这里举办。
上午王府井书店刚开门,闻讯赶来的读者们就已经在门口排出了长长的队伍。随着时间的流逝,队伍的长度还有增长的趋势。
程忠实忙得头的没有功夫抬,林为民和王府井书店的张经理站在角落里,他看着门口那长长的队伍,不禁想起了十年前排队买书的情景,感叹道:“以前那时候可是排队买书啊,现在可看不到了。”
张经理笑道:“也不是完全看不到。您看,程老师来了,这队伍不就排起来了吗?还有您的作品上市发售的时候,队伍排的比这还长呢!”
张经理这话不完全是恭维,林为民的小说受欢迎程度要远在程忠实之上,每逢发售,燕京各大书店门口早早的就会排起长龙。
在王府井书店看了一个多小时的热闹,林为民回到了国文社。
回来了之后,他一头钻进了程早春的办公室。
“我觉得没必要。”
“我觉得有必要。”
“你是社长,我是社长?”
“是不是你让我当这个总编辑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懂不懂?你就是这么支持我工作的?”
林为民站在程早春的办公桌前,据理力争。
程早春头疼的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你的心情和想法我都理解,但事情要稳扎稳打的一步步来。”
林为民正在跟程早春探讨的是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编辑部绩效审核制度不算是新鲜事,南方的很多出版社已经走在了前面,但国文社却迟迟没有开始制度改革。
作为出版社社长,程早春的经营意识并不强。
观念还有些计划经济下的老派思维,他很重视图书文化积累的意义,讲求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和艺术质量,而不太重视出书赚钱这回事,他对于出版管理的商业化,始终是有所顾忌的。
“怎么才算是稳扎稳打?不搞绩效考核,像现在这样随性的管理方式就是稳扎稳打?”
说到公事时,林为民的表情严肃,不苟言笑,“我知道你怕匆忙改革荒腔走板,出了问题不好收拾。可你有没有考虑过编辑们创造了效益,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们的想法?现在作家们都开始拿版税了,我们如果还是这样墨守陈规,他们能不议论纷纷吗?能没有意见吗?”
说到最后,林为民又补了一句,“你忘了小郭的事了?年轻人们为什么要走?”
林为民的这句话可谓诛心之言,结结实实的扎在了程早春的心上。
郭旭刚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走,除了外面给的钱多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国文社看不到出头之日。
说起国文社,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皇家出版社”,国内文学领域的圣殿,人才济济,名编如云。
可恰恰就是这个名编如云,让国文社的年轻人们看不到希望。
这些年轻人本身能进入国文社工作,条件自然是不差的,在这里锻炼了几年,又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前辈指导,早就可以独当一面。
但因为身前有着那么多的老前辈挡着,很多人只能窝在编辑室里当一个小小的编辑。
如林为民、李新这样而立之年便升任社里中高层领导的人,屈指可数。
别的不说,光是职称这件事,就足以让很多年轻人等到绝望。
这群人进了国文社一两年就可以评助理编辑,四年之后评编辑,就已经必须在社里的同龄人当中厮杀一番。
等到了评副编审阶段,更是要面对社里众多早已成名成家的前辈们,难度堪称地狱级别。
当代文学第一编辑室的主任高贤骏,工作能力出众,今年跟李新一样,也是不到四十,都升到主任了,可职称却始终卡在编辑这一级上。
这当然不是他专业能力不行,或者业绩不够出色,而实在是前面符合要求排着队的前辈太多,他就是想争也没有这个机会。
高贤骏的经历就是国文社年轻一代们的真实写照,他们不像林为民有着巨额的稿费做支撑,能够云澹风轻的面对评级、福利这种事。
眼下,程早春让林为民上任总编辑职位,他能想到的第一个主意就是制定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
在社里,年轻编辑干的活并不比老编辑少,但在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称评定上却不能与工作量和工作能力匹配,长此以往下去,国文社怎么能留得住人?留下来的,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人才?
林为民直愣愣的盯着程早春,丝毫没有妥协的迹象。
程早春与他针锋相对的对视了半天,林为民讲的这些道理他当然都明白,可他还是固执己见,对林为民说道:“社里的情况复杂,你不了解。”
林为民一听这话,回呛道:“你了解,你了解有用吗?非得等到非改不可的地步才改?那还叫改革吗?那叫革命!”
他说完这话还嫌不解气,“要是这样,那我这个总编辑干着也没意思,不干了!”
程早春恼怒道:“你少在这里威胁我!”
“这不叫威胁,这叫表态!反正我话撂这,让我当这个总编辑,那编辑部绩效考核势在必行。”
程早春看着又耍起混的林为民,有些气闷的站起身,在窗边和办公桌之前来回踱步。
过了一会儿,他转头说道:“绩效考核这种事商业风气太浓,冒然搞这种改革,对于社内的风气是个冲击。你这个总编辑刚上任,一上来就搞这种事,一旦搞的不好,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干了!”
林为民盯着程早春,心中在思量他是真心维护自己,还是借着这话打消自己的想法。
“你那是什么眼神?”程早春一瞧林为民的眼神就知道他心里的鬼把戏,愠恼问道。
“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既然你让我干这个总编辑,我就不能庸庸碌碌。现在外界的环境这么严峻,我们不能再这么温吞下去,应该拿出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决心。”
林为民说完这些话,眼神坚定的看着程早春。
程早春看了他半天,最后无可奈何的说道:“罢了!你翅膀硬了,要当总编辑了,我管不了你了!”
林为民一见程早春口风放软,立马换了个表情,嬉皮笑脸道:“瞧您说的,我到什么时候都是您手下的兵啊!”
程早春冷哼一声,“我的兵?我的业障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