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217章 大发横财?呵,呵呵···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送走舞阳侯樊市人之后,窦彭祖、刘彭祖、刘胜叔侄三人,也并没能闲下太久。

有樊市人打了样,做了‘出头鸟’,那些本就有意买粮,却还抱有些顾虑的公侯勋贵们,也都彻底打消了顾虑。

和樊市人简单打听过门道之后,剩下的公侯勋贵,也都次序登上了太子宫的大门。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刘胜也还是那句话:

——只要付得起钱,太仓的二千万石粮食,你买多少,我就卖你多少!

——铜钱百钱一石、黄金一金百石,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来之前,本就找樊市人打听过门道,来之后,又被刘胜再三提醒、强调,公侯们也大都没太磨叽。

试探性的讲了讲价,确定价格没得商量,便也都痛痛快快掏了钱。

可钱是掏了,买回来的粮食,公侯们却都没能拿到手。

有的人想拿到手,却被刘胜以应付樊市人时的借口——明年开春,一次性交付所有公侯的粮食为由,坚定的拒绝。

也有的人,本就苦于粮食买回来之后,没有地方存放;

被刘胜这么‘善意’的一提醒,便也大都眉开眼笑的表示:公子做生意,实在是太良心辣!

公侯们有如此反应,也并没有出乎刘胜的预料。

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时代,储存粮食,尤其还是以‘万石’为单位的粮食,所需要的粮仓、人手以及储存成本,都是一笔庞大到令人咂舌的开支。

仓库自不用说,首先要够大,大到足够放得下这么多粮食;

其次,还要满足通风、干燥,远离水源、交通便利等种种条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过去千百年来,农户才宁愿在秋收之后,将自己的粮食低价卖给商贾,第二年又高价买回家食用,也不攒点钱,自己造个储存粮食的小粮仓。

——除了掌握庞大资金,有能力承担这庞大储存成本的商人,而且是豪商巨贾之外,普天之下,有能力储存这么多粮食的,便只剩下官府了。

官府的粮仓,肯定不会帮百姓存粮食,只会存发放俸禄的禄米、供给军队的军粮,以及府、库的存粮。

至于商人,花费如此庞大的资金、成本储存粮食,自然就会赚取‘亿点点’差价。

而在过去,聚居于长安的功侯勋贵们,几乎从不曾和粮食打过交道;

即便是封国收上来的租税(粮食),也基本都是直接原地卖掉,换成钱、金存在封地,或运到长安开销。

冷不丁冒出这么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功侯们自也顾不上,也不愿意建仓库或是找仓库。

——反正刘胜愿意帮大家存着,那就存着呗!

至于刘胜‘侵吞这部分粮食’的可能性,也并没有让任何一位公侯勋贵感到担心。

因为这个时代,是以德立身的时代。

只要刘胜做了这样的事,那别说是做储君太子了,从今往后,天底下绝不会再有一个人,愿意把刘胜当‘人’。

从买粮,到存粮,刘胜都给大家伙定下一条龙服务,公侯们没有了顾虑,自然是争相上门认购。

前后短短三天的功夫,长安尚冠里的一百四十多家公侯勋贵,登上太子宫认购粮食的,便有足足三十七人!

而这三十七人认购的粮食数量,也无疑是让刘胜,再次为公侯群体庞大的购买力,感到惊诧不已······

·

“费侯陈偃,隆虑侯周通;”

“都昌侯朱辟疆,海阳侯摇省;”

“博阳侯陈始,阳都侯丁安成,东武侯郭它······”

“呼~~~”

“——足足三十七家啊~”

“光是食邑千户以上的,就有近二十家?”

在太子宫侧殿空等一上午,都没能再等来登门购粮的公侯,百无聊赖的刘胜,便起身走到了兄长刘彭祖面前。

拿起那几卷‘账本’,大致扫了一眼,刘胜便不由呵笑摇头起来。

“三十七家彻侯,就合力买下了七百多万石粮食;”

“若是一百四十家都出手,太仓那两千万石粮食,怕是真要被全部吃下?”

听闻刘胜此言,坐在桉前的刘彭祖也缓缓点下头,面上也同样涌现出些许诧异。

“先前,阿胜说要卖粮给公侯们,我还在想:公侯们能买几石粮?”

“呵,现在可倒好······”

“也算是让我开了眼?”

兄弟二人的交谈声,也让一旁的南皮侯窦彭祖起了兴致;

左右闲来无事,便以闲聊的口吻,为兄弟二人,解释起了这个中缘由。

“长安的彻侯勋贵们,看上去都并不很富有,单从衣食、住行来看,甚至还没一些商贾奢靡;”

“但实际上,只要是彻侯,尤其是那些食邑千户以上、传延二三十年之久的元勋功侯,过往多年积攒下来的财富,其实都是非常庞大的。

“——太祖高皇帝年间,我汉家农户加在一起,总共也不过二百万户;”

“但光是太祖一朝敕封的元勋功侯,其封国食邑加在一起,就有不下二十万户!”

“全天下的农税,诸侯占三成,彻侯勋贵占一成,而长安朝堂,却只占了六成······”

···

“朝堂六成、诸侯三成,彻侯元勋只一成,听上去是不多;”

“但朝堂的六成租税,要用来发放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饷,还要疏通水渠、修补道路,以及宫内的用度。”

“——如此庞大的开销,却只得天下六成的租税,够用就已经很不错了。”

“诸侯的三成,也同样要用在诸侯国的官员、军队,以及地方官府、王宫的日常用度之上。”

“至于彻侯勋贵,虽然一百多家加在一起,也只占我汉家一成的租税,但得了这一成租税之后,彻侯们却并不需要像朝堂、诸侯那样,将其中的大部分拿出来,用于治理封国。”

“除了日常用度,以及偶尔随大军出征之外,彻侯们每年的封国租税,基本都可以攒下大半。”

···

“就拿舞阳侯樊市人来说,五千户的食邑,一年的租税,便是粮米五万石;”

“按照往年,关中五十钱左右一石的粮价来算,这五万石粮米,就是二百五十万钱。”

“一年二百五十万,十年,就是二千五百万。”

“而舞阳侯国存在至今,已经过去了五个十年······”

平缓低沉的语调在殿内响起,引得兄弟二人齐齐回过头。

便见上首主位另一侧,南皮侯窦彭祖澹笑着低下头,小口喝着茶,不时又说着些什么。

“这次,舞阳侯樊市人从公子手中,买下了三十五万石粮食;”

“但如果把存在封国的钱、金都调来长安,舞阳侯独自吃下一百万石粮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一个舞阳侯,就能独自吃下一百万石,剩下那几家同样有数千户食邑的公侯,便也差不了太多。”

“这样算下来,这三十七家公侯加在一起,吃下太仓的二千万石存粮~”

“嗯,确实吃力了些,但也并非是不能办到的事······”

语带轻松的再丢下一番话,窦彭祖便低下头去,将注意力全然集中在了手中,那碗冒着热气的茶汤。

单从窦彭祖这一番话来看,对于刘胜这次开太仓卖粮的事,窦彭祖似是满是担忧。

但实际上,对于这次的事儿,窦彭祖看的却十分通透。

——这次的事,刘胜,必将大获全胜!

即便没有任何依据,窦彭祖,也仍旧坚信这一点!

作为已故南皮侯窦长君的长子,窦彭祖,其实并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

起码比起族亲窦婴,窦彭祖顶多只能算是‘中人之姿’。

对于这次的事,窦彭祖也仍旧没能看明白:刘胜,究竟意欲何为。

但‘中人之姿’的窦彭祖,却并没有忽略到这整件事情中,最值得注意的关键。

——刘胜的所作所为,都得到了窦太后、天子启二人的一致支持!

仅此一项,便足矣。

太后、天子二人的一致支持,已经足以让窦彭祖断定:这次的事,出不了岔子。

明白了这一点,心里也算是有了底,对于刘胜真正的目的、计划,窦彭祖也就不那么迫切的想知道了。

反正刘胜赢定了,那与其现在就提前知道刘胜‘怎么赢’,倒不如等明年开春,亲眼看上这么一出好戏来的畅快。

——窦彭祖,也同样是彻侯~

贵族的生活,总是这么的枯燥,而又乏味。

难得有这样的好戏,而且是‘已知结局’的爽文,为枯燥乏味的贵族生活增添了去,窦彭祖当然也就不希望刘胜,太早给自己剧透了。

也果然不出窦彭祖所料:在自己这一番‘危言耸听’的推断之后,刘胜的面容上,也依旧没有流露出丝毫担忧。

只嘿然一笑,便满带着自信挺直腰板,望向殿门外,已经堆积如山的钱箱、金箱。

“不怕倾家荡产,就都放马过来吧?”

“这个坑,可还留有不少缝隙;”

“也不止能埋下这三十七家······”

澹笑着道出一语,又深深注视向殿门外的钱箱、金箱,盯了足足好一会儿;

而后,刘胜才突而一笑,随即摇头嘿笑着回过身。

望向表叔窦彭祖,手指,却指向了殿门外,已经快将太子宫堆满的木箱。

“侄儿估摸着,该来的‘客人’,都已经来过了。”

“还劳表叔走一趟少府,把公侯们送来的金子,全都送入少府内帑。”

“——顺便告诉少府:这,是我这次卖粮所得。”

轻声道出一语,待窦彭祖温笑着起身,又略有些疑惑地皱了皱眉,刘胜便又回过身,看向那些装着铜钱的木箱。

“铜钱,就都留着吧。”

“说不定回头,都要原封不动的送回去······”

意味深长的一声轻喃,也并没有引来窦彭祖的追问,只呵笑着点下头,便走出殿门。

在太子宫侧门外招呼一声,不多时,便有上百名奴仆涌入太子宫,在窦彭祖的指挥下,将那一个个装满金饼的木箱,抬到了太子宫侧门之外。

——过去三天,公侯们买下的七百多万石粮食,大部分都是用黄金作为购粮款。

原因也很简单:铜钱,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相较于堆满一屋子,也只够买匹好马的铜钱,公侯们显然愿意储蓄更轻便、更贵重,也更为美观的黄金。

而过去三天,从刘胜这里购买粮食的三十七家公侯,总共送来了近五万金······

“五万金,便是在后世,也有足足十二吨半呐······”

“嘿!”

“嘿嘿。”

嘿嘿傻笑着,目送窦彭祖找来的奴仆,将太子宫内的金子全部搬走,又走上前,从剩下的木箱中随手拿起几枚铜钱,刘胜便带着轻松地笑意,重新坐回了上首的位置。

而刘胜方才那句有意无意的滴咕,也将刘彭祖的面容之上,隐约流露出些许了然。

“诶,阿胜。”

“我可是听说,那些公侯们买了粮之后,私下里都在商量着,要在明年开春,把粮食再原封不动的卖还给你啊?”

“——说是什么,粮食在太仓动都不动,买粮的钱在阿胜这里放一个冬天,半年的功夫,就能翻上好几倍?”

语带戏谑的说着,刘彭祖也从座位上起身,慵懒的伸了个懒腰,便走上前去,在刘胜身旁大咧咧坐下身。

只见刘胜面上澹然的低着头,看着面前,那几枚左右摆开的铜钱,嘴上也不忘讥笑着回上一句:“他们买走的粮食~”

“肯定是要卖还给我的。”

“——也确实如他们所说:太仓的粮食,一粒都不会出仓。”

“但公侯们‘放’在我这里的钱嘛······”

“嘿!”

“——下崽儿是别想了~”

“倒是缩水多少,都还得看明年开春,我心情好不好······”

满是戏谑,甚至还隐约带些幸灾乐祸的语调,也惹得刘彭祖一阵呵笑点头。

暗下,也大致明白了刘胜的打算。

但和表叔窦彭祖一样:刘彭祖,也不想太早看透这场戏,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

反倒是此刻,摆在刘胜面前的那几枚铜钱,吸引了刘彭祖的注意力。

“嗯?”

“秦半两、汉三铢,吕后八铢、太宗四铢······”

“啧啧,这么杂;”

“公侯们为了买粮,怕是把自家府邸都搜刮了个遍?”

略带戏谑的语调,却并没能让刘胜,将注意力从面前的几枚钱币上移开。

目光次序扫过面前,这四枚‘形貌各异’的铜钱,刘胜的面容之上,也随之涌上一抹古怪。

秦半两,是始皇嬴政一统寰宇之后,继车同轨、书同文之后,推行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制度的果实。

也正如‘半两’之名,每一枚秦半两,都重达半两(十二铢);

通体泛着铜黄,和后世的银元差不多大小,中间开了个黄豆大小的方孔;

钱面的上、下、左、右,分别以秦篆写有‘天圆地方’四个字。

——这,便是如今汉室,流通性最强、购买力最高,也最受认可的钱币。

···

而接下来的汉三铢,却是与秦半两截然相反。

大约三铢的重量,只有秦半两的四分之一,铜含量更是肉眼可见的稀少;

和后世一元硬币差不多大小,内孔却恨不能开的比外圈还要大!

若非是内孔呈方形,钱身也隐约泛着些铜黄,刘胜只会认为面前的,是一个外圆内方的钥匙圈······

比钥匙圈宽不了多少的狭窄钱面上,左右各写着‘三铢’二字。

只是这两个字~

啧,怎么说呢······

——看上去,就像是把方、文二字写成了‘放’,又左右分开,分别刻在钱面的左右两侧。

左侧的‘三’字,恨不能被写成三点水;

右侧的‘铢’字,更是严重不成比例的细长,好似长颈鹿的脖子。

偏偏就是如此细长的‘三铢’两个字,倒也还真能让人认得出来······

这,则是如今天下,流通性最差、购买力最低,也最不受人待见、最不值钱的钱币。

···

剩下两枚钱,倒是比太祖三铢——也就是那个钥匙圈正常了不少。

吕后八铢,重量约八铢;

从成色来看,含铜量比秦半两低些,却也远高于太祖三铢。

大小和三铢差不多,内孔却是小了不止一半。

至于太宗四铢,比例、含铜量都和吕后八铢差不多,就是整体小了一圈,厚度也薄了一些,重量也只有四铢。

如果说,秦半两很受欢迎、太祖三铢很不遭人待见,那这吕后八铢、太宗四铢,便是介乎于二者之间,即不让人很欢迎,也不会让人很讨厌。

而这四种大小、重量,乃至含铜量都各有不同的铜钱,在如今的汉室却同时流通!

如此怪异的现象,自然是让刘胜心中,生出了一股莫名的求知欲,和难以遏制的好奇心。

“秦半两重十二铢,是太祖三铢的四倍、太宗四铢的三倍,吕后八铢的一点五倍······”

“含铜量、成色也都是层次不齐;”

“——那通俗意义上的‘一钱’,指的是什么呢?”

“一枚秦半两,还是一枚三铢、八铢,亦或是四铢?”

想到这里,刘胜面上疑惑之色愈甚,也愈发带上了些兴致盎然。

思虑良久,刘胜终还是昂起头,望向殿门外,那久久屹立于殿门一侧,如松树般屹立不倒的瘦弱身影。

“夏雀啊~”

“过来过来,问你点事儿。”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五胡之血时代盖世双谐我只有两千五百岁奸夫是皇帝绝对一番信息全知者你老婆掉了玄尘道途反叛的大魔王终末忍界
相邻小说
我在凡人作妖的那些年山间田园木叶之永恒之理重生了,那就浅当个男神吧我可能是个假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