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荆州也要做讲武堂的选址,暂定南郡,由云长一手操办。”刘备大手一挥,就直接放权了。
“选址自可他人为之,不过这山长还要陛下亲自担当!”
“我当?”
刘备稍稍迟疑,但是也知道是荣誉性质。
“没错,旁人无法担任。况且我们建立讲武堂的目的是为了匡扶汉室,而陛下便是我们的领头人,出任校长合情合理。”
师徒关系是除了父子关系之外,在华夏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层关系了。
刘备当即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从名义上就确保了,
不会有其余人想要靠着掌控讲武堂的学生,就能掌控军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任人唯贤不过是一句口号罢了,大多数时候还是要任人唯亲,否则你怎么确保你们是时刻统一战线,利益都是捆绑在一起的。
世家相互之间进行联姻,也是有这方面的政治考虑。
如今只需休养生息,安稳益州、荆州为主,发展壮大等待机会。
“陛下,既然都说到这里了,那大汉讲武堂,你准备要如何训练?”
刘备作为即将出任的校长,也希望能落到实处。
“这个还要孔明参详一二!”
“臣是这样想的,都是军中子弟,教授的书籍有《孙子兵法》、《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管子》的一部分。”
“孔明胸有丘壑,这匡扶汉室之路有你必定不孤啊!”
刘备颇为感慨的说了一句。
其实刘备麾下大多都是理想主义者,面对汉室将倾,他们都想要挽救一二。
无论是曹操势力,还是孙权势力,他们大多数都想要取而代之。
有些人面对汉室将倾觉得跟我没啥关系,直接就远遁。
可有些人就是把挽救汉室当做自己的责任,一路前行。
张飞瞥了一眼刘备,又瞧了一眼诸葛亮,心情激荡。
第二日,刘备追谥吕尚为“武成王“,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
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
丞相诸葛亮奏:“秋享汉祖庙,旁无侍臣,而太公乃以张良配。子房生汉初,左高祖定天下,时不与太公接。古配食庙庭,皆其左命;太公,人臣也,谊无配享。请以张良配汉祖庙。“
而后经过诸葛亮、法正、张飞、徐庶等人计议,选取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
分别是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齐将军孙膑、齐相管仲、越相国范蠡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晶国君乐毅列于右,以张良为配。
而后太傅许靖奏:“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
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二十四人图形焉:
赵信平君廉颇,秦将王翦,汉相国平阳侯曹参,左丞相绛侯周勃,前将军北平太守李广,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后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左将军胶东侯贾复,执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将军新息候马援,太尉槐里侯皇甫嵩,以上为一列,以下为另一列。
安平君田单,赵马服君赵奢,大将军武安君李牧,汉梁王彭越,太尉条侯周亚夫,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后汉大司马广平侯吴汉,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太尉新丰侯段颎。
半个月后,刘备治下各处开始了一轮大规模的军士选拔考试。
这次选士更为正式,参加考核的军士由军中司马以上将官举荐,每个队举荐两人。
各队推荐的军士,要么是有学习天赋的公士,要么是资历深、学习时间长的。
先要经历两轮普选,第一轮普选是体力考核,长跑最能锻炼身体、意志,成本又低,还方便。
第二轮十日内识记百字,或者看着公文
识字、书写、理解要一步步来,能教导军士扫盲的文吏终究是少数,没必要在选士途径中额外加大难度。
两轮普选,荆益二州九百人裁汰到四百人。
随后是四百选二百,二百选一百两轮晋阶考核。
值得一提的是除第一轮落选的二百人外,余下一百人军阶升一级,另一百人升两级。
益州,成都,武担山。
大汉讲武堂的牌匾已经挂好了。
大门的对联写着武将文臣寄语等等。
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镇宅石,上面写着校训。
今天便是第一期学员入学的第一天,盛大的开学典礼,就在今天举行。
广场上黑压压的一片,两千余人。
花人口换取名额的世家大族,也不在少数,但撒在这些士卒当中,犹如雨落河流。
还有一些寒门子弟,也混在其中。
总之,有资本读书的都是少数。
依旧是五科博士上前介绍专业所要学习的知识。
由五经博士改编而来。
众多士卒听着不单单是要教导大家读书识字,学习兵法。
大家本以为只有骑兵才会学骑马,没想到五科都得学习骑马,善泳。
甚至连马匹洗刷、喂养都有专门的课程,着实让这帮世家子弟以及寒门子弟大开眼界。
至于辎重科可就更惨了,还要学习做饭,制作军粮,简直闻所未闻。
不管如何,大汉讲武堂,完全就是一次尝试,他希望也能像大汉先前那样,能够招收更多的学子。
当初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
最多的时候太学生达到了三万余人。
尽管这两千多人识字的并不算多,但总归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将之道,将之本,便是如此。”
徐庶这才露出笑容,道:“接下来我便讲一些兵法策略,孙子兵法乃兵法谋略之祖,几位军师也深明其道。日后便由他们为诸位讲解,我便不献丑了,只为诸位讲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别说众小将,就是法正、诸葛亮等谋臣脸上也露出疑惑之色,他们都没有听过三十六计的说法。
事实上,三十六计虽然是对历代兵法计策和军事谋略的总结提炼。
但真正出书很晚,至少到了明末,此时还没有三十六计的说法,只是徐庶在关兴的影响下,提前将它们搬了出来。
“三十六计,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类,今日我先讲胜战计,胜战计乃我方占据优势时所用计策,第一计为瞒天过海。”
徐庶在黑板上写下了瞒天过海四个字,讲解道:“瞒天过海乃伪装惑敌之计,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