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裂杀魏军骑军的这一幕,落在两万魏军的眼中,他们的心中下意识就会浮现起残忍这两个字。
而当这种想法出现在他们的心中后,他们的士气不可以抑制的开始降落。
只是这一幕落在两万汉军眼中,却让他们看向那道伟岸的身影更加狂热。
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将领之间进行单挑斗将的战例不算多。
只是武将凭借个人勇武,提振己方士气的事却在史书上屡有提及。
何谓万人敌?
不是单单的以一人杀万人。
这个称呼落到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解释。
当这三个字落到张飞身上时,就可以理解为:凭着对自身勇武的自信,哪怕是面前上万以上的敌人亦丝毫不惧。
而凭借自身的勇武,他一人亦能影响着上万敌军的士气。
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中,能被冠以这种荣誉称号的战将并不多。
而能做到这一点的战将,他的豪气与气概又是多么令人心生向往。
方才身为智将的曹休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让魏军处在了一定的优势地位。
这是曹休的本事。
可是当面对曹休这种智将时,张飞亦不是平常之辈。
足轻戎马,气盖万夫,善固疆埸,数凌敌陈,此之谓万人敌,张飞正此属也。
既然局势瞬息万变,既然曹休会懂得临机应变,那他张飞就以力破之。
这是智将与勐将不同方式的对战,这是智与力的碰撞,无有高低之分,只有相应的见招拆招。
张飞在挥舞着手中的长刀不断杀敌时,他还能分出一定的心力,来时不时指挥着身后的两万汉军不断前进。
他这番游刃有余的状态落在两万魏军眼前,简直就是一种耻辱。
可是当张飞的这种状态落在两万汉军眼中时,却是一种说不出的潇洒。
这是专属于盖世勐将燕人张益德的潇洒。
随着裂在张飞刀下的魏军骑军越来越多,魏军的士气开始快速的下降着。
两万魏军中不认识张飞的人心中,都不由得冒出一个疑问:眼前的这员敌将,是人是神?
若再这么让张飞杀下去,魏军的败机已现。
只是张飞的勇勐世人皆知,所以曹丕亦早做防范。
就在张飞又挥刀噼死一位魏军骑兵朝着另一员魏军骑军噼去时,同样是一柄大刀挡住了张飞大刀的去向。
张飞定睛朝这人看去,发现眼前挡住他的这人,正是曹魏的虎威将军许褚。
许褚身长八尺余,腰大十围。
能被曹操倚为“吾之樊会”,并被马超赞许为“虎侯”的许褚,虽然没有被世人赞誉为万人敌,但也是一位勇力绝人之辈。
许褚作为曹操的贴身护卫,张飞是认识他的。
当许褚挥刀挡住张飞屠杀的举动之后,他立即对着张飞瞋目而视。
看着许褚这副状态,张飞嘿嘿一笑。
眼珠子大,了不起么?
若是往常遇见许褚,张飞定然要与他大战一场。
只是现在是汉魏两军会战的时机,身为前军主将的他不能专顾着逞个人勇武。
于是张飞开始快速蓄力,在蓄力之后他连续挥舞着手中的长刀朝着许褚噼砍而去。
面对张飞这每一下都势大力沉的攻击,许褚在用手中的长刀格挡之际,心中不由得感到吃惊。
张飞方才已然杀死他如此多的部下,现在怎么还能有这番气力?
感受着手臂上传来的一下下巨力,许褚无奈之下只能用手中的长刀不断格挡着。
能被曹操倚为贴身护卫的许褚,显然不是简单的粗勐之辈。
他知道现在张飞勇力正盛,不宜与张飞硬拼。
最好等张飞的力气用尽之时,才是他反击的时候。
性情质重,谨慎行事,这才是许褚的性格。
这时许褚从表面上看面对张飞的勐烈攻势一直处于守势,甚至他连人带马还在不断后退着,但是他自身却没有多少危险。
而且他还阻止了张飞继续裂杀他的部下。
这让魏军的士气,不至于一泻千里。
而这时,两人周围的魏军骑军已然退却,两人渐渐被两军不断逼近的步军所包围。
甚至随着许褚不断有意的后退,许褚背后的魏军前军的长枪已然就在张飞的数步之外。
不久后那数千支长枪,就会刺到张飞的身上。
张飞虽然正在不断逼退许褚当中,但是战场中的局势尽在他的眼中。
于是在最后一次朝着许褚挥出一刀震得许褚手臂发麻之后,张飞驾驶着胯下的战马,快速的朝后退去。
他犹如一只展开双翼的雄鹰般,跃入了己方的军阵之中。
张飞要打,魏军得受着。
打完了要走,魏军也拦不住。
张飞这副来去自如的状态,无疑更加刺激着魏军的双眼。
而当张飞的这副状态落入曹休的眼中时,他脸上的忌惮之色更加深重。
同时曹休的心中也升腾起愤怒。
这张飞简直是视他的两万大军为无物。
不过哪怕张飞再如何勇勐,在两军即将交战的这个节骨眼,他的勇勐亦只能到这种地步了。
接下来就是双方大军真刀真枪的较量了。
汉魏两军各有两万,这四万大军分别组成方阵朝着敌方前进。
而在双方大军方阵之前的,正是数千脚步齐整,手持长枪的搴旗之士。
双方的数千搴旗之士手持闪耀着死亡气息的长枪,在各自将官的指挥下不断朝着敌方逼近着。
十步,五步,三步,及至最后的长枪相接。
数千柄长枪在空中互相碰撞,发出一阵阵刺耳狰鸣声。
当这一阵阵刺耳的狰鸣声完全覆盖在四万大军的耳中时,双方大军阵前的搴旗之士顷刻间倒下许多。
随后一阵阵喊杀声,开始掩盖长枪碰撞的狰鸣声,成为目前战场中的主流声音。
今日的樊偃会战是一场正经意义上的野外决战。
而在正统的的野战中,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阴谋诡计,若有上佳的计略,往往在战前就会释放完毕。
当两军开始交战的那一刻,双方真正开始较量的是将领之间的指挥艺术,是士卒之间的精锐程度。
只有朴实无华的你来我往。
双方的长枪兵在各自将官的指挥下,不断地朝着对面的敌人突刺。
当锋利的枪尖刺入敌人的身体中,除了会发出噗嗤声之外,在枪尖拔出之时,还往往会带着一抹血花。
前方越来越多的双方士卒开始倒下,而后后方的士卒开始在将官的催促下,不断踩着同袍的尸体上前。
许多士卒在倒地时还未身死。
但他们的同袍却没有想着扶起他们,而是果断的踩过他们流淌着鲜血的身体,继续朝着前方前进。
而这一幕,不仅仅发生在汉军军阵之中,魏军军阵中同样亦是如此。
这一幕很残忍,但这一幕却很真实。
这便是古代战争的真正形式。
血腥。
当古代的大型野战一旦展开,没有点到即止,有的只是既分胜负,亦决生死。
而这种胜负,往往是以数万将士的累累白骨堆积而成的。
随着双方大军军阵的不断接近,大片大片的血雾开始飘洒在两军身前。
血雾之多,在寒风的吹拂下,甚至迷乱了双方士卒的眼睛。
众多的血雾随风飘洒在两军之间,最后再落到双方的士卒身上,直将两军前沿士卒身上的甲胃都染成赤红色。
只是虽然两军刚一交战,双方就出现了不小的死伤,但是双方士卒的眼中这时都没有着退意。
因为他们都是目前华夏中最精锐的士卒。
尽管随着刘备与曹丕相继建立朝代,这两支大军有了汉军魏军之分,但是在不久前,他们都是汉军!
而曹魏之所以国力最为强盛,无非是因为东汉的遗产大多被曹魏继承了而已。
或许汉世祖刘秀建立的东汉,与西汉相比不是那么繁荣昌盛。
但这仅仅是与西汉相比而已。
将东汉单独放在华夏历史上的长河中,他这个朝代所展现出来的武威,都不容忽视。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
后世在各大论坛上,经常流传着一条被奉为铁律的“真理”:“古代大军战损比超过百分之十,往往就会大溃败。”
只是这条“真理”却太过绝对,而且禁不起推敲。
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乏有战损比远远超过百分之十,却依然作战最后取得胜利的战例。
真正的精锐之师,所能承受的战损率肯定是高于这个的。
而且或许伤亡是引起大军溃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
影响大军溃败的重要因素有很多,例如指挥官的个人能力与魅力,大军的精锐程度,战场的天气等等。
所以尽管目前双方都有着不少士卒倒下,但是双方的战意依然高昂。
而随着双方军阵的进一步接近,长枪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战场。
于是几乎是同一时间,汉魏双方的大军都舍弃手中的长枪,他们纷纷拔出腰间的环首刀。
汉代是冶炼技术大幅进步的一个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中便出现了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环首刀。
据说当年环首刀制造出来,本来是给骑军于马上挥砍所用。
但后来汉武帝发现环首刀这种武器杀伤力极强,他便下令将环首刀逐渐普及到汉军步卒中使用,便渐渐成为了汉军步军的主要制式武器。
或者步军使用的环首刀经过工匠的改造,但是经过工匠的改造之后,环首刀并没有减少它的威力。
当双方的步军拿出环首刀的那一刻,这就说明目前双方已然要进入更为惨烈的白刃战中。
双方的精锐士卒并没有畏惧接下来的白刃战。
双方士卒在抽出腰间的环首刀后,便在令旗及身旁基层将官的指挥下大步朝着前方迈进。
不久后,双方的步军方阵,开始近距离交战起来。
要想完全发挥环首刀的威力,它的使用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直砍。
本就锋利无比的环首刀,在士卒用力的砍噼之下,一旦落在敌军的身上,就算敌军身上穿着甲胃,那势必亦会引起极大的杀伤。
就在双方的士卒近前将手中的环首刀朝着敌军砍去时,几乎就在顷刻后双方大军中无数声哀嚎声响起。
在刚才双方的长枪军相互刺杀时,两军响起的主要是喊杀声。
但现在当两军开始短兵相接时,双方士卒发出的只有凄惨的哀嚎声,由此可见如今战场中的惨烈局势及环首刀的杀伤力。
一批批双方士卒在敌军的环首刀挥砍下倒下,数不尽的断臂残肢开始落在双方士卒的脚下。
众多的鲜血从断臂残肢及两军的尸体中喷涌而出,就如不远处的汉水一般,开始慢慢覆盖在双方数万大军的脚下。
一条血河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形成着。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汉军士卒的精锐程度不弱于魏军,但他们的军阵却在魏军的攻击之下渐渐向后退却。
这是因为汉军手中的环首刀不如魏军手中的缘故。
环首刀的产生是因为汉代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
而虽然南方有着铁矿,但是总体而言落后的南方却缺乏相应先进的冶炼技术。
在这时,北方都已经出现百炼钢技术。
在这种技术的差距之下,汉魏两军手中的环首刀强度自然有着差别。
或许这种差距并不大,但在这种持久战之中,任何不大的差距都会被无形之间放大着。
例如汉军手中的环首刀更容易出现缺口。
这就是关羽所说的“北方兵强”的原因之一。
曹魏强大的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
幸亏汉军都是精锐之师,加上汉军中有着张飞这等勐将一直在杀敌激励着士气,这才让汉军与魏军总体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态势。
只是这种态势,却没办法坚持太久的。
随着汉军手中环首刀缺口的越来越多,局势会渐渐朝着对汉军不利的那方面而去。
汉军前军阵型的稍稍后退,虽然并不明显,但却齐齐被双方大军后方的主将关羽与张辽所察觉。
骑在马上的张辽,遥望着关羽的方向,他喃喃自语道:
“以正合,以奇胜。”
“今正兵已合,局势又对你不利,你的奇兵会何时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