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姜宇和维德的加入,谈判立即有了实质性进展,并很快签订了初步的合作协议。
维德那艘装载着“间谍”的飞船,动力系统的技术完全由自救派来解决,但是自救派不公开相关的任何技术,也不接受第三方合作,更不需要其它的资金。
按照协议,维德要为自救派肃清所有来自国际上的障碍,使得自救派有一个安心实验和建造等离子发射器的环境。
这一点,对于手里有许多机密情报的维德来说,并不难。
维德现在需要做的是,寻找一颗合适的大脑,以及储存大脑的技术。
对于储存大脑的技术,自救派有几位权威的专家很在行,完全可以由PIA出资,自救派进行研究工作。
不过这是另一个项协议了。
总之,维德需要什么技术,姜宇就愿意给他提供什么技术。
维德很愿意跟姜宇这样的人合作,他在来之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曾经表示:“这个世界上好像只有我和姜宇才明白,现在的人类最需要什么。”
跟国际上的政要们扯皮扯久了,维德越来越觉得这些人都是饭桶!
PIA跟自救派的合作完全是双赢,如果没有PIA充当润滑剂,姜宇在太空的一系列计划还得寻找一个好时机。
现在就没必要担心来自国际上的压力了,可以放手去做。
特别是现在自救派的资金比较充裕,几乎可以负担所有的研发过程和实验项目。
送走了PIA的人以后,姜宇立即开始把工作分派下去,首先要解决的是火箭的运载问题。
如今自救派的那款短程火箭,根本没办法带东西进入太空。
不过姜宇到不担心,因为第二代火箭早已经试车成功了,只不过突然发射远程火箭的话,会引起各国的关注,所以在这之前并没有进行试射。
有了PIA这个合作协议,就可以加大火箭的发展力度。
第二代火箭向近地轨道的运载量只有两吨多一点,而计划中的等离子发射器加上能源系统大概有370吨。
要是靠着第二代火箭一点点组装,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第二代火箭只适合发射一些实验性的设备,等离子发射器的主体,还是需要更大运载量的火箭。
对于这一点,姜宇到没什么心理压力,因为自救派的情况跟其它后发国家不同,这里汇集了许多国际一流科学家,技术力量雄厚。
而且在自救派的宗旨下,他们的向心性很强,只要姜宇的资金管够,他们很快就能研发出一款近地轨道载重不小于50吨的火箭。
况且有跟航天局合作的底子,在技术方面是没什么问题的。
姜宇便让杨冬、伯纳德、褚俊良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小组负责此事。
因为这项合作占用了太多的资金,那么红塞国的发展只能暂时放缓。
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毕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唯一没有放缓的,是学校的建设。
随着第二批学生的毕业,姜宇手上的力量越来越充裕,已经完成了对基层的控制,这片大地上,第一次完成了从上到下意志力的贯彻。
姜宇现在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手,巩固这一成就。
而且自救派这些学者们的知识也需要有人去继承和发扬,这都需要一个坚实的教育系统做后盾。
自救派如火如荼的大干了一个多月,七月的时候,突然出了一件计划之外的事。
当年自救派小组刚刚成立的时候,姜宇为了湖弄叶文洁等高层,就成立了一个生物研究小组。
这几年来,姜宇都快忘记还有这个小组了。
结果7月12号那天,妲己突然来报告说:“生物小组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您应该去参观一下,并表彰他们的成绩。”
姜宇愣了一会儿:“哪个方面的进展?”
“农作物的产量!”妲己道:“您想象不到的产量。”
姜宇一听就来了兴趣:“走,去看看。”
生物研究小组的实验室还是在原先的位置,因为这几年给他们拨的钱得都不多,他们没有专门的培育实验室,只能把主楼其中一个大型实验室改成了室内培育室。
生物实验小组的负责人安娜带着姜宇一行人来到培育室,一打开门,姜宇首先感到一阵热浪袭来。
这阵热量有那种夏天的感觉,姜宇发现自己这几年虽然都在赤道附近,可是好像都快忘记夏天的感觉了。
培育室里的温度,是里面那些大型的电灯造成的,里面非常亮,也有夏天的阳光那种感觉。
等适应了里面的光线,姜宇才发现在这里面培育的植被,好像是很熟悉,但又跟印象中的样子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一进门先看到了几株像是黄豆一样的作物,它们明明也结豆荚,却长成了一大团,看上去像是一棵成年的冬青。
不过今天主要不是看这颗黄豆,而是看一颗硕大的玉米。
看到眼前的玉米,姜宇一时间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为这颗玉米的结构已经完全超出了姜宇的认知,普通的玉米都是玉米杆、玉米叶、玉米包这些结构,玉米包长在玉米杆的中间。
而眼前的玉米,它的主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玉米包!
这个玉米包足有一人高,比人还要粗了一圈,它不是长在玉米杆上,而是树立的长在一个像是木墩的结构上。
从木墩的四周生发出来五根玉米杆,这些玉米杆上都没有果实,不过叶子非常繁茂,很均匀得长在玉米包的周围,显然是这些玉米杆,一起在支撑那个玉米包的生长。
因为是无土栽培,可以看到玉米的根系,有好大的一团根,看上去像是一团巨大的海草。
安娜似乎很享受姜宇一行人的惊讶表情:“这就是我们最近几年的成果!”
姜宇这才回过神来:“这株玉米的生长周期是多长时间?产量是多少?”
“预计大概五个月,比正常的玉米稍长。”安娜道:“不过产量却是普通玉米的五十倍左右!
“这株玉米消耗的水分和肥料太多,目前不适合在土地上栽培,只适合无土栽培。
“目前来说,成本跟土地播种差不多,因为一天至少要给它照射十八个小时的强光,还需要大量的肥料,这是主要成本。
“如果能开始量产的话,成本只有土地栽培的五分之一。”
姜宇又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