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杨遇安修行出关。
“终于,下柱国了。”
杨遇安站在江都城头,负手北望,有那么一瞬间,他感觉自己灵魂已经超脱凡人视角,能够从一种更高的维度“俯瞰”众生。
当然他知道这只是错觉。
柱国境是凡人的巅峰,但终究还是凡人,未能超脱红尘俗世。
“距离紫微和金翅的境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境界越往上修炼时间越长,就算杨遇安有逆鳞相助,也只是比别人修炼限制更少而已。
该下的功夫一分不少。
如今距离当初杨坚的十年之约还剩不到七年,一想到六七年之后,自己就得独力面对两个尊圣级的敌人,杨遇安心中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至少要在那之前到达上柱国境,否则万事皆休。”
微微感叹一番,他将目光落回凡世层面。
这半年间,北方中原局势日益紧张,李唐和三王围绕河东到洛阳一线陈兵数十万,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
而江淮这边虽则没有这种规模的大仗,但各地的小战却也从未间断。
对于杨遇安来说,眼下他面临两个方向的挑战。
首先距离最近,也是对江都构成最直接威胁的方向,自然是北方的三王联盟。
早在两年多前,杨遇安与麾下便意识到江淮纵深防线对于江都的重要性,早早开始下手布局。
经过两年经略,杨遇安在不引起北面邻居特别是李密一部警惕的前提下,成功将淮南数座大县收入囊中。
作为江都留守,这一带同样属于广义上的江南范畴,他接收这里名正言顺。
但李密毕竟不是瞎子,虽然暂时没空管南边的杨遇安,但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对方将整条江淮防线囊括,给自己将来一统天下添堵。
所以大约在半年前,他指派麾下得力干将徐世勣率领一路偏师南下,剑指淮南重镇寿春。
这里的淮南不是广义上的淮河以南,而是特指狭义上的淮南郡。
寿春是淮南郡治,是淮河防线上的一处重要堡垒,背靠八公山,又有大河环绕,属于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南边得之,就能关闭北方南下的门户,反之则能让北方政权掌握南下的桥头堡。
历史上数次南北大战,譬如秦灭楚之战,譬如淝水之战,都发生在此地。
寿春如此重要,杨遇安第一时间任命尉迟恭为行军元帅,抓紧向北进发,务必将徐世勣一部阻挡在寿春以南。
如今双方围绕淮河八公山防线陈兵数万,虽然达不到北方大战动则数十上百万的程度,但已经颇有大战临近的气氛。
而之所以当下双方还能保持最后一点克制,是因为不管李密还是杨遇安都心知肚明,彼此并非自家的头号劲敌。
对于李密来说,江淮距离东都太远,远没有西边邻居值得提防,所以徐世勣的偏师与其说是为了攻占寿春,不如说更多是为了牵制江都方向,让杨遇安不能从容获得江淮纵深
杨遇安这边也差不多。
能够安稳发展,实在犯不上跟李密死磕。
至少现在还不到需要死磕的程度。
况且除了李密之外,他在西边方向同样有不少挑战。
巴蜀。
经过半年拉锯,盘踞于荆襄一带的萧铣终于承受不住李唐的压力,主动向杨遇安投诚,杨遇安投桃报李,册封对方为荆州总管,让他带兵北上据守襄阳汉水一线,阻挡李唐从武关南下江汉的通路。
而有了萧铣顶在最前方,杨遇安不但获得了广阔的江汉平原作为第二处发展空间,更因有了汉水防线掩护,南边的长江中游也成为了江都政权的“内河”。
如此顺游而上,杨遇安便获得了进入巴蜀地区的通路。
如果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争夺的重点在淮南,中游地带是荆襄,那上游之争,则毫无疑问是巴蜀。
巴蜀盆底天府之国的美誉自不必说,从交通上来看,其地北连关中,得之可顺流而下直取荆楚,然后配合中原大军水陆数路进逼江淮,则天下可定。
当初隋灭陈就是这个思路。
反之则可以南联荆楚,依托长江防线抗衡北方。
三国孙权联刘抗曹或者说蜀汉联吴抗曹就是这个思路。
可以说,巴蜀虽然看似偏远,但对于李渊和杨遇安来说,谁先得手,谁就占据了主动权。
但正如杨遇安与李密在淮上只有小战没有大仗,他跟李渊在巴蜀的也只有暗斗,并无明争。
李唐方面,出镇巴蜀的是宗室虎将李孝恭,他被李渊拜为山南道招尉大使,单从名字便能看出,李孝恭西入巴蜀主要目的不是打仗,而是招抚地方。
能够文斗绝不武攻,能拉拢一个是一个。
杨遇安这边也差不多,出面经略巴蜀的是柴绍为首的右路军。
骁果子弟跟随他在江淮征战两年,虽然都相信杨遇安不会食言,但时间一长,总是需要一落实一些东西让众人看到决心。
柴绍便顺势提出带领众骁果入蜀。
杨遇安在稳固了萧铣的地盘后,同意了他所请。
临行前,他握住柴绍的手道:“蜀地遥远,嗣昌此去,你我不知何日再见。念在多年交情上,若事可为,还请嗣昌替我看住西边门户。若事不可为,你便投靠李唐,让诸位弟兄回家吧,杨某绝不会对你心生怨恨!”
“明公言重了!”柴绍当即下拜道,“我等虽然在江淮久客羁旅,但明公待我等如何,我等都看着眼里,感激在心。”
“柴某此番入蜀若不能取胜,也绝不会投敌。能够在家门前马革裹尸,便算衣锦还乡了!”
这之后,柴绍顺利入蜀,同样采取拉拢分化的策略为主。
虽然他不像李孝恭那样背后就是关中大本营,但有长江水道在手,江淮与荆襄的资源能源源不断输送入蜀地支援他,所以在不开启大战的前提下,双方也斗得有来有回,各有胜负。
……
到了这年年底,李渊大概意识到巴蜀局面暂时无解,终于派出使者来江都讲和。
大意是希望双方各退一步,在巴蜀建立战略缓冲区,免得一个不慎擦枪走火,酿成大战无法收场。
让杨遇安意外的是,李唐派来的使者居然是两个熟人。
李三娘与李世民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