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五轮亲自指挥,再加上悬赏和督战队的加持,叛军开始了疯狂的进攻,叛军的步卒步步紧逼,左威卫的重步兵结阵防御,双方陷入了鏖战之中。
其实有一点,第五轮判断的一点都没错,林宇确实有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主动引燃军帐,坑叛军一波的主意,所以,林宇确实在部分军帐中预留了大量的引火之物,并提前泼洒了部分桐油。
林宇重返前线的时候,战场中央已经被彻底点燃,熊熊的烈火将小半个营地照耀的如同白昼。
军帐的地方已经被大火覆盖,自然没有人会主动去当烧烤,所以无论交战还是通行在短时间内都只能在预留出的三条甬道进行。
叛军在督战队屠刀之下,一批一批的沿着甬道突进,甬道虽然也算是相对狭窄的地形,但是灯火通明之下,被照的如同白昼的甬道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失去了地形掩护之后,在连续不断的肉搏战中,左威卫的伤亡也开始缓慢的上升。
更重要的是,燃烧的军帐中虽然既有引火之物,又有桐油、火油的存在,但是这些东西终究不可能一直燃烧下去。
等燃烧结束,叛军就可以迅速的从燃烧的余尽中突进,完成对于自己的包围。
重返前线之后,林宇开始重新调整部署和战略,不再选择和进行自杀式进攻的叛军鏖战。
随着林宇调整的执行,唐军所有的步卒开始在弩手的掩护之下缓缓的后退。
半刻钟之后,随着弩手连续三轮速射,所有步卒终于脱离了和叛军的接触,两千多左威卫战兵已经全部退出了一线的战斗区域。
在严密的配合之下,双方脱离了实际的接触,但是随着唐军箭失结束,自以为获胜的叛军开始继续蜂拥而上。
然而,还没冲多远,穿越了被大火覆盖的区域之后,呈现在哎他们面前的又是条横穿了整个营地,宽度至少三十丈的空地。
然而,在亢奋的情绪之下,更多的叛军再次陷入疯狂,而且由于已经入营,这一次的疯狂程度比之刚才更盛。
在他们看来胜利已经唾手可得,唐军的抵抗意志已经消磨殆尽,也许用不了太久,他们就将拿下这处营地。
相比较这些亢奋的失去理智的家伙,看到突然出现的空地,有些聪明人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之前击破唐军防御,突入营内之后的场景。
然而,在滚滚的大潮之下,这些聪明人也只能被裹挟着继续前进。
正在叛军们挥舞着兵刃,目空一切,嚎叫着,疯狂突进的时候,在背后熊熊火光的照耀下,一直在亡命狂奔的唐军突然不逃了,就那么直挺挺的站在原地,甚至还开始整队。
看到这一幕,那些已经没脑子的叛军彻底陷入了疯狂,在他们的眼中,眼前那些主动停下来的都是蠢货,都是一个个活动的格赏,是一枚枚散发着亮光的铜钱,是一片片肥沃的土地。
一个又一个看起来金光光,亮闪闪的东西突然出现在了这叛军的眼中。
而且,这东西随着时间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
当这些光点飞到他们眼前的时候有些已经看清了他们的真面目,那是八牛弩那巨大的弩失!
然而,还没等他们惊呼,尖叫,这些光亮飞入了冲锋中的叛军之中。
由于甬道两侧的大火尚未熄灭,不想变成烤肉的叛军只用沿着不算太宽阔的甬道前行,这就使得叛军紧紧的拥挤在了一起。
对于八牛弩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真正的杀戮盛宴。
“噗嗤!噗嗤!噗嗤!”
数十架八牛弩几乎在同一时间射出的弩失,在拥挤在一起的叛军中带来一片片的腥风血雨。
前面的叛军被穿成了人肉糖葫芦,但是后方的叛军还在不停的向前,源源不断的为人肉糖葫芦添砖加瓦。
当然偌大空间之内毕竟只有几十架八牛弩,不可能真的做到完全覆盖,依旧有一些幸运儿毫发无伤的穿越甬道。
然而,继续行进之后,并不是畅通无阻,更不是一马平川。
白天,林宇变阵的核心就是将一线的八牛弩撤下来。
撤下来的八牛弩,被直接安防到了这里,和凭借军帐、甬道、明暗光影效应一样,在修筑营地的时候,这里就经过了特殊的设计,可以充分的将八牛弩的杀伤威力发挥到最大。
所以这一道防线真正的杀伤核心就是那些八牛弩。
林宇为叛军和第五轮安排的第二道防线的核心是白天就撤下来的八牛弩不假,但是却不是只有这些。
至少,林宇不会让自己的八牛弩直接暴露在对方步卒面前。
前方第一轮阻击的步卒确实撤下来了,但是真正一路跑到后方的只有那些半甲,横刀的弓箭手们。
重步兵们却止步,以班或者排位单位,在了八牛弩之前,他们的作用就是收拾冲击的步卒,拱卫八牛弩的战阵。
弩手们同样止步,他们则以班为单位,停留在了八牛弩战阵的侧后方,负责收拾八牛弩覆盖不到,重步兵够不着的那些叛军。
百步之外,八牛弩大杀四方,
百步之内,重弩封锁、清场、阻敌突进,
如果叛军的运气够好,没有被八牛弩穿成糖葫芦,也没有被重弩射成筛子,那么就享受一下大唐重步兵的手艺。
可以选择被陌刀直接横斩成为两截,也可以选择被长枪和步槊来一个透心凉,再或者被横刀乱刀砍成肉泥。
叛军再次成片成片的倒在唐军的防线之前。
这一次,就连第五轮得知了唐军的防线之后也彻底陷入了沉默。
自己确实接连取得了突破,但是那都是唐军的防线本身存在问题,而这一次,唐军的防线中,远、中、近三层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根本就没有任何漏洞。
对于第五轮来说,这依旧不是太大的问题,甚至于在得知唐军布下了这样一道以八牛弩为核心构建的防线的时候,心中还轻松了几分。
要知道,林宇的调整是白天进行的,对于唐军撤下八牛弩,补充步卒死扛的行为,第五轮的理解是唐军的弩失不够了。
这解释有道理,可以安抚不安的叛军,可以暂时振奋士气,但是唯独无法解释第五轮心中的疑问。
唐军的八牛弩真的很缺弩箭?
唐军撤下来的八牛弩去哪了?
原本疑惑,但是所有的疑问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解答。
唐军的八牛弩的弩箭确实用的差不多了。
唐军的八牛弩被安放在了军营中,用来对付自己。
从现在的布置来看,唐军八牛弩的弩失数量还有,但是绝对数量显然已经不足以形成压制了。
所以,对方在重弩弩箭彻底消耗完毕之前,把八牛弩全部撤了下来,重新编组,重新安置,并且在这里等着自己。
“真是一招好棋啊!”
就连第五轮都不得不佩服对方的表现,这种浑然天成、顺势而为的的表现再次刷新了第五轮对林宇的评价。
大面积的压制射击,确实能够达到压制的效果,但是需要消耗的弩失数量却是巨大的,怎么可能能够达到现在这种场景带来的更大威力。
白天压制射击的时候,哪怕是自己麾下的叛军集团冲锋,一支弩箭能带走也就是两三条人命。
而现在呢?
营地中的大火尚未熄灭,可供叛军前行的路径只有相对狭窄的甬道,在这样拥挤的空间之内,他麾下的叛军紧紧的拥挤在了一起,就如同一个个活靶子一样。
在这种条件下,每一枚八牛弩的弩箭可以带走的生命远远超过十条,单纯这杀伤力,暴涨了五倍不止。
前面的叛军伤亡很大是事实,进攻又一次被彻底阻碍了也是事实,但是,这些东西却根本没有被他放在心上。
因为他看重的只有一点,唐军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了任何底牌。
所谓的伤亡很大,进攻难度很大,这不假,但是唐军的八牛弩又能有多少的弩箭呢?
八牛弩弩箭的数量绝对是唐军最高的机密之一,这一点是母庸置疑的。
唐军八牛弩弩箭肯定还有,但是,数量肯定不会太多。
如果真有了数量足够的弩箭,他们又何必放开一线的战场,将自己的破绽暴露出来了呢。
更何况,八牛弩这东西的弩失要求太高,这么大规模的八牛弩集中使用,弩失的消耗速度会相当惊人,就算有一定的库存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消耗完毕。
既然对方的软肋是八牛弩的数量,那么应对的策略也非常简单,那就无限制的进攻下去,把唐军的弩箭彻底消耗完毕。
只不过策略说的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却是很麻烦。
因为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愿意接受这种主动送死的任务。
就连利诱,这种最常用的激励手段都不好使,毕竟,这是必死的任务,人都死了,悬赏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另外一种常用的手段,威逼,其他时候或许有用,但是,在眼下的情况下,过度的逼迫很有可能导致叛军直接发生战前哗变。
当然,除了用人命把唐军的弩箭消耗完毕之外,第五轮并非没有第二种可选的策略。
比如,等到大火彻底熄灭,到时候,进攻的扇面将从区区三个甬道,变成整个营地,对方八牛弩的杀伤效果同样会被大幅度抵消。
再或者,第五轮进攻的方向本就不止营内一个方向,南北两侧也都在前行,他完全可以等到南北两侧的兵马突进,直到将唐军彻底包围。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损失,而且可操作性极高,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消耗的时间会很长,尤其是后者,或许要拖延到天亮。
理论上,自己已经稳操胜券,唐军应该不会在整出什么幺蛾子,但是,第五轮很清楚和他对垒的那个唐军的将领不是凡品。
对方已经在“不应该”的情况下硬生生的创造出了两条战术水平极高的防线,谁知道他还会不会整出第三条。
如果仅仅是第三条防线还好,如果再有其他什么变故呢?
虽然自家掌握了绝对主动,虽然被压迫到极限的唐军已经没有任何底牌,但是一种不安的感觉却始终在他的心头。
迟则生变,这句话也一直不停的在第五的脑海中回荡。
望着远处的火海,静静的思索了十几息之后,第五轮很快做出了决定,他手中确实有一支和寻常军队不太一样的军队——那些脑子不太正常的东瀛人。
说实话,第五轮原来是准备在攻城战最残酷的时候派他们去送死,但是现在,危机感之下,第五轮已经改变了主意。
“把那些岛国的倭兵调上来,同时告诉他们,哪个敢不进攻,他们在岛国的家族就会被灭族,谁能冲到阵前杀死一名唐军的甲士,他们在岛国的家族就可以获得一位爵位。”
第五轮的命令无疑成为了一道催命符,随着命令的传达,抵达前线的岛国倭兵取代了其他叛军,开始蜂拥向前。
说实话,相比较其他叛军,瘦弱的身材就是天然的短板,
哪怕唐军自己的重步兵都不可能逃过八牛弩的威力,更何况甲胃都不全的叛军,而当八牛弩的目标是五尺都不到的岛国人的时候,那已经不能用威力过剩来形容,三寸一样的倭兵直接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空中飞人。
虽然死伤惨重,虽然对唐军的杀伤几乎为零,但是这些岛国的倭兵却真的持续前行。
整整半个时辰的时间,近万岛国倭兵丧命在八牛弩、弩手、重步兵的手中,但是他们也确实达到了第五轮希望达到的目的。
八牛弩的弩失终于还是在这些倭兵的身上被消耗殆尽。
听着部属不断回报的弩箭数量,林宇也是一脸的无奈,自己精心打造的第二道防线是准备阻挡叛军至少两个时辰的,准确说是抵挡到王铮那边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