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王朝面对大明的威逼利诱以及国内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只能答应大明的要求,在国内实施了大规模的转封:
其中,领有加贺102.5万石知行的大名前田家被转封到了九州地区的筑前(53万石)、筑后(31万石)两国并领有丰前国的一部领土(33万石中的20万石)----转封后的前田家的总知行增加到了104万石;
领有长门、周防等地36.9万石知行的大名毛利家被转封到了九州的丰后国(37万石)并同时领有丰前国的一部分领土(8万石)----转封后的毛利家的总知行增加到了45万石;
原本名义拥有77万石知行的大名岛津家,将名下拥有的日向领地交出,然后在领有整个大隅国(17万石)、萨摩国(31.5万石)的基础上,获封肥后国的一部分领土(57.3万石中的32万石)----加封后的岛津家的总知行增加到了80.5万石;
原仙台藩藩主伊达家转封肥前国(57万石),并获得了肥后国的一部分领地(7.3万石)----转封后的伊达家总知行从原来的52.5万石增加到了64.3万石;
肥后国剩余的18万石知行及日向国(29万石)由冈山藩藩主池田家(原知行31.5万石)和小仓藩藩主小笠原家(原知行15万石)分割;
原熊本藩藩主细川家转封伊予国(40万石)和赞岐国(18万石)-----转封侯的细川家总知行从原来的54万石,增加到了58万石;
九州及四国剩下来的福冈藩、佐贺藩、久留米藩、小松藩、高松藩等大大小小的亲藩、谱代、外样全部转封至本州岛上另外安置,至于转封所造成的各藩加增,主要通过罚没彦根藩的领土进行调解----彦根藩原本25万石知行,被罚没了23万石,但总算还能维持诸侯格,其根本原因就是彦根藩乃是松平元康时代就为幕府效力的老谱代了,为了安抚其他谱代诸侯的信,所以不看僧面要看佛面的;并且井伊直澄之所以配合西班牙人出兵大明方壶殖民地,虽然是错误估算了形势的结果,可本质上是切合幕府复仇思想的,也不宜严惩。
是的,幕府的转封并没有完全按照大明的意思来办,让伊达家独占整个四国,这就让得到大明默许的伊达家颇为不满,然而这一时期的日本国内形势诡异,被转封的其余各藩都不想贸贸然的挑起争端----几十年的偃武修文,使得日本国内的武士阶层已经失去了太多的血性----再加上大明的态度暧昧,因此,伊达家只好无奈的接受了转封的命令,从奥州老家打包前往了日本西海道的九州。
见到刺头伊达家也默不作声的接受了转封,其他各家更是不敢折腾了,于是,从弘光二十一年三月起,至弘光二十一年十月底的,大半年时间里,日本全国都在忙着搬家,海运一时格外的繁忙。
就在大部分诸侯忙着搬家的时候----借助这次转封,江户王朝彻底实施了大洗牌,将各藩的领地都进行了调换,籍此防止已经生根的各藩出现叛乱----变动最小、且一早表明了反对德川家灭亡大和王朝,篡夺日本王权的岛津家,在接收完新领地、移交完日向旧领地后,公然宣布脱离日本,直接向大明臣从。
由于大明的压力,一早知道岛津家计划的江户王朝对此予以了承认----原本德川家纲是不准备公开承认九州和四国各藩独立的,但大明这边一定要江户王朝对外表明态度,因此保证忍辱负重的心态的江户方面最终还是扭扭捏捏的颁布了准予岛津家独立的诏书。
既然江户王朝公开承认岛津家独立,那么大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将岛津家接纳为大明外藩----弘光二十一年五月,封岛津郡伯----为了显示自己对大明的忠诚,岛津家便以祖上是中国移民为由,改为【秦】姓。
岛津氏独立-受封-改姓的做法在日本国内看来,显然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其实这个魔盒早在郑泽文与松平光长接触时就已经被大明打开了----接下来,伊达家、前田家、池田家、毛利家、细川家、对马宗家、土佐山内家、德岛蜂须贺家在大明的安排及胁迫下,陆续宣布脱离日本、向大明称藩。
而早已经麻木的江户政权照准不误,于是等到弘光二十一年年底氏,日本国土就只剩下了本州岛及少量的海外离岛了。
但大明对日本的削弱并没有结束,这不,为了避免九州、四国诸侯在多年后与日本再度联合,因此大明在册封伊达等藩藩主为大明海外郡爵的同时,还以岛津【秦】家为例,积极在九州、四国各藩推行归化政策,鼓励两地官民改汉姓说汉话,甚至连政治也一并按照大明宗藩功藩的模式进行改造----主要是废止了知行制,改为俸禄制与爵制----若是这些汉化的做法长期实施下去,天长日久了,也就没有九州和四国和族了,如此两地自然也就再也不能与本州重新合一了。
江户政权显然也清楚大明做法的威胁性,但要江户王朝废藩是根本做不到的,因此江户王朝企图卧薪尝胆、日后报复的愿望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其第一任国主德川家纲推行的政治改革----史称【托古改制】,即学习大明的爵位授予制度与大和王朝早年的律令官制度重塑日本的行政体系----也注定了只学到了形,没办法学到实。
面对政治改革失败,大明的压迫日盛,家纲忧思忧虑,仅仅二十五岁就英年早逝了。
家纲死的死后,没有留下子嗣,因此由异母弟德川纲吉接任了日本国主、瀛洲郡王。
德川纲吉上台之初倒是励精图治,但纲吉本人并不在意日本糟糕的外部形势,甚至还主动将【日本】的国名改为【和国】,籍此向大明证明现在的日本与过去的日本进行了切割。
对此,大明颇为满意,一度放松了对【和国】的压迫,然而,随着外部压力的减弱,以及辅佐重臣的凋零,纲吉喜好奢靡的本性就暴露了出来,从而一步步的将【和国】拖入了更深的深渊之中,但这就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