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期,松花江的江水的确是比较湍急的,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船只的稳定,对黑龙江水师各舰炮手们的射击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水流除了没有影响顺流而下的清军火攻船外,对两岸杀出的清军火攻船同样是有影响的。
这些只有2~3名操纵者的清军火攻船在急流中行动很是缓慢,因此对于黑龙江水师各舰来说完完全全是活靶子,而且上述火攻船又是偷工减料制造出来的一次性消耗品、部分甚至还是本地渔民的小型渔船改造的,防御力很差,哪怕是霰弹打过去,也能击穿了船壳和船底,进而导致这些火攻船在半路上就沉没了。
不过,相比能用炮火轻易打沉的两侧火攻船外,从正面顺流而下的火攻船由于速度较快,显然是没办法用船艏炮予以轻易摧毁的,所以,黑龙江水师前排各舰纷纷组织火铳手和弓箭手,用密集的铳弹和剑雨来消灭火攻船上的驾驶人员,或将他们击杀,或逼着他们提前跳船,只要没了操纵者,那些随波逐流的火攻船也就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了。
一番手忙脚乱的应对后----不过,也仅仅是手忙脚乱而已----黑龙江水师冲过了清军火攻船出现的江段,行驶近了一段更窄的江面之上,此时,就见蓄势以待的清军松花江水师大队顺流而下,冲着黑龙江水师猛扑过来。
在三姓水战失利后,清军对战役过程进行了检讨,认为黑龙江水师胜利的一大原因是大船打小船,因此吉林船场稍后在大号哨船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天】、【地】两级战船,其中【天】字级战船总吨位500料(165吨)、装炮9门(前2后1两舷各3门),【地】字级战舰总吨位350料(116吨),装备6门(前1后1两舷各2门),不过由于上述两级战舰的生产周期较长,所以截止到吉林乌拉水战打响前,清军方面仅完成了1艘【天】字级战舰、2艘【地】字级战舰的生产,另外,还有1艘【天】字级和2艘【地】字级只完成了50~60%的建造量,不得不停留在吉林船场的场区内等待命运的审判。
而且因为集中力量生产【天】、【地】两级战舰及生产了一堆粗工烂造的的火攻船的缘故,清军无力大规模生产旧有的大、中、小三号战船,因此截止到吉林乌拉水战爆发前,清军松花江水师仅补充了3艘大号哨船、2艘中号哨船和8艘小号哨船。
因此,当日出现在明军黑龙江水师面前的清军松花江水师主力仅有1艘【天】字级、2艘【地】字级、5艘大号哨船、5艘中号哨船、12艘小号哨船而已,实力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三姓水战时,还差了几分呢。
所以,为了激励己方水兵的斗志,沈永忠还特意将原来的大号哨船、中号哨船分别改名为【玄】级战船和【黄】级战船----原来的小号哨船则在去掉小号两字后,维持了哨船的本名----籍此为清军松花江水师上下壮胆。
“皇明内廷御马监麾下黑龙江内河水师!”
“皇明内廷御用监麾下祥福瑞号!”
看着终于打出大明旗号的黑龙江水师,沈永忠在眉头紧锁的同时,挥手道:“开炮!”
随着沈永忠的命令,以旗舰【天一号】、为首的天玄黄各舰冲着明军舰船先后发射了自己的船艏炮;但问题是,刚刚明军炮手遇到的问题,此刻清军炮手也遇到了,因此清军发射的大小炮弹除了在颠簸的江面上轰出道道水柱外,并未给对手造成什么伤害。
面对借助水流之力,快速逼近的清军舰船,部分打头的明军舰船根据预案收起了船桨,如此一来,这些船只立刻从逆流而上的状态转变为了顺流而下的状态,虽然不足以与对手保持距离,但也拉长了对手逼近所需的时间;而在这些舰船反方向运动时,后排的其余明军舰船继续逆流而上,很快与前述战舰实现了并排。
当等同一排的舰船数量达到10艘后,明军水手们展现了高超的操船技巧----在小心翼翼的保持各船齐头并进的状态后,步调一致的向一侧偏转----虽然由于吃水较深的中心航道并不太宽的缘故,这10艘战舰不能完全以侧面迎敌,但也尽可能多的展现了自身的侧面火力,进而用反击炮火在江面上打出了数量更多的水柱。
由于船只侧转后,迎敌面积增大的缘故,所以,首先吃到炮弹的是黑龙江水师的【黑二甲号】,也就是黑龙江水师第二分舰队甲号舰。
因为这发清军发射的炮弹神使鬼差的落到了火药桶上,顿时引发了【黑二甲号】的大爆炸,爆炸虽然没有彻底摧毁【黑二甲号】,但上甲板的水兵死伤累累,显然是不能再继续战斗了;而更让清军开心的是,【黑二甲号】上的碎片还落到了相邻的【黑二乙号】、【黑一辛号】上,给两舰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混乱。
不过战斗并没有因为【黑二甲号】的退出及【黑二乙号】、【黑一辛号】的损伤而宣告结束,这不,其余几艘明军舰船上的炮手在各自官长的组织下稳住了心神,用更猛烈的炮火对清军舰船展开了回击。
前装滑膛炮时代,射击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发射炮弹数量足够多了,总能打到对手的,所以当明军舰上炮手进行到第三次齐射时,他们终于迎来了战果;而且还不是一个战果,是三发同时命中,顿时将挨炮的清军战舰给血洗了一番。
清军自然也不示弱,又有一炮打中了【黑三乙号】,但这一炮只打死了两名明军水兵,并未重现当初击中【黑二甲号】的神奇一幕。
在相互炮击中,双方的距离在不断拉近当中,等清军舰船进入明军重型卡隆炮的有效射程后,这些船体杀手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狰狞面目,给清军不少舟船以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