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良心,李有信劝戒冬子没有任何不纯的心思。
像他这样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好男人,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实在是想让冬子少走弯路,别叫人给耍咯。
白白当冤大头不说,还坏了事。
更重要的是,香江电影人挤占的空间少一分,那么能给内地电影人多一分宽松的发展空间。
也算李有信穿来,给内地电影市场尽一点绵薄之力。
“李总,香江电影圈没有你说的那样不堪吧。”
但既然于冬能创办博呐,在后来干出一番大事业,也是极有主见的人。
他做出的决定,内心的思想不会轻易做出改变。
“为了个人恩怨,而自毁事业长城,是我高看你了。”
于冬觉得李有信的话危言耸听。
有点因爱生恨的嫌疑。
并没有当回事。
“有信你细说,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
韩三品没有出言阻止,反而希望对方畅所欲言。
上回主旋律大片化,与他的思路不谋而合。
这回来,不知有何高论。
“行啊,理越辨越明。”
见冬子不服,旁边韩三品笑呵呵地看着,李有信决定好好唠唠。
跟对方掰扯掰扯。
“香江娱乐圈因为时代发展关系,有先发优势,使得那边的明星知名度与待遇超出内地明星。
但是,名气大待遇高不代表着实力就比内地高一截,只是因为平台好起点高,是特殊的时代背景造成。”
李有信首先从香江演员入手。
着重指出这帮明星有名不是厉害到天下无敌,只是因为当初内地没发展,信息交流又不发达。
加上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种种因素叫香江明星占据先机。
“在我眼里,内地娱乐业发展处于农业化时代,香江是半工业化,套在电影上也一样。”
嗯,于冬皱起眉头。
前半部分好理解,后面的话他却不赞同。
“小小的香江,区区弹丸之地却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年产几百部电影,还不成熟不辉煌吗?”
“数量多,烂片也多,有些十几二十天都拍完的片子,那也能叫电影?”
李有信忍不住笑了。
都是圈钱的玩意,别想的太高大上。
“这几年的香江票房榜上,前十你看还有几部是本土电影,被好来坞打的落花流水稀里哗啦。
而好来坞电影恰恰是工业化的电影,尤其它的电脑特效幻想大片,已经无可阻挡。”
想起被复联等超级英雄支配的恐惧,他不禁浑身打哆嗦。
刚看一遍两遍还好,后面简直看的快吐了。
除了特效,一无是处。
呃!
于冬想要反驳,然而铁一般的事实,叫他无从辩驳。
是啊,什么侏罗纪公园,什么泰坦尼克号,席卷全球,连国内都被泰坦尼克卷走上亿的票房。
区区一个香江,同样无法幸免。
“可是香江演员和导演,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嘴硬的冬子仍旧不服。
“不错,内地深谙商业电影拍摄的人才还不够多,这时候很需要拥有大量经验的香江人参与。”
李有信没有否认这点。
这也是他说目前内地市场处于探索建立初期的原因之一。
除了经济水平,还有某些制作环节与人才的缺乏,最明显是动作指导武术指导,然后是特效制作。
“但你也要看到,香江真正能单抗票房的演员和导演寥寥无几,我给你数吧,除了成龙星爷外,周润发算半个……”
他掰着手指,认真说明。
成龙与星爷,是为数不多的票房保证。
有他们出现在影片里,基本不会亏钱。
“周润发名气很大,在香江更有双周一成的说法,可惜内地他没有单独带队的成功经历。
没那个实力你知道吧。”
特别是周演的什么《孔子》,赔的底裤都差点没了,差点把小马哥、赌神积攒的人气全部清空。
“香江导演的话,能保证票房的依然还是成龙大哥和星爷,其他名气大的徐老怪、王家衞、陈可辛等人,名气大于实力。
所以综上所述,想请香江演员和导演拍电影赚钱,稳赚不赔的只有两人。”
李有信笑了,笑容很灿烂。
只是揭露的事实无比残忍。
“可惜两人早已不满足给电影公司打工而是出来单干,一个星辉一个成家班,人家凭什么给你打工挣钱,凭你冬哥脸大?
自己挣不爽么?”
话里澹澹的嘲讽,使得于冬憋的很难受。
看不起谁呐。
你丫说话好几把伤人。
“自立门户不假,难道别的电影公司就不能请他们,我不信。”
“当然能请,只要钱到位,一切好说,少林足球不是找的寰宇嘛。”
“你说那么多,还不是废话。”
于冬自认为扳回一城,双眼直视李有信。
年轻人,自己打脸了吧?
“呵呵,我说的是钱到位都好说,要请动一周一成你要给多少片酬呢?
92年拍《家有喜事》的时候周星驰报价已经达到800万港币,而那部电影中张国荣才295万港币。
从1994年开始,作为香江地区最卖座的演员,他的片酬就涨到了1500万,谁请的起!”
李有信的话,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子,一点点刺破冬子的防线。
请不起请不起!
于冬连连摇头,面色发白。
想想他借了30万开的发行公司,再看人家1500万的片酬,惹不起。
“说完星爷,再说成龙大哥吧。
他在80年代末片酬就达到1000万,要知道那时候明星的普遍片酬才100万左右。
前几年去好来坞之前他就可以拿到2500万港币的片酬,这在港星中是独一份的存在,而且他很早就可以参与电影分红,主导电影制作发行。”
听到李有信报出的数字,冬子的脸色发青,青红不定。
想起刚刚的狂言壮语,有那么点臊的慌。
即使吹着空调,仍大汗淋漓。
如此情形落在韩三品眼里,内心暗叹。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原本在年轻电影人中比较出色的于冬,此时一看泯然众人矣。
“于冬还是年轻啊,碰见年纪小更老道的有信,显得太嫩了,高下立判。”
“作为发行公司的老板,想必冬哥你也知道国内票房冠军,卖的最好是冯小杠的喜剧贺岁片,堪堪3、4千多到5千万间。
这一请星爷和成龙大哥,成本压力得有多大,亏了怎么办?”
一句句的话,如重锤敲打在于冬的心口。
令人窒息。
按照电影投资100需要300块才能回本的收益比,光是两位大明星的片酬,内地票房几乎被吞噬。
辛辛苦苦在内地争得票房冠军,结果还不够给一个主演的片酬,想想都觉得好笑。
除了这个片酬,还有其他演员、导演等演职人员的报酬,算起来花费更大。
于冬越算越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