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墓室内。
孔建文和林雅等人,埋头在主棺椁周围,认真细致的清理着外椁内的随葬品。
“戈、戟、弩机、镞也就算了,为什么还会有铅弹丸啊。”
“难不成公元前的南越国,已经会打造和使用火铳了??”
林雅拿着一颗不够圆的铅丸,满脸的问号。
不能怪她懵。
换做是谁,在这放满了各种武器的外椁里,冷不丁的发现了一颗偏圆形的铅丸时,都会懵逼。
这可是公元前的西汉时期的墓葬啊。
为什么会有铅丸啊?!
而且和武器放在一起,明显也是用来当做武器的啊??
“大惊小怪!”孔建文面无表情的瞥了林雅一眼,努了努嘴,示意她看向外椁内的弩机。
“这些铅丸和弩机同出,显然是供弩机使用的。”
“别小瞧了古人。”
“在没有火器之前,古人也常用弩机来发射铅弹的。”
“不然弹弓这玩意是怎么出现的?”
“最早的时候,弩机还会用来发射一些石头。”
“后来冶金水平进步后,秦汉时期的人发现铅更适合用来投射,杀伤力更足,这就有了人为浇筑出来的铅丸。”
“后来的大型投石机,也是这个原理,投掷的不只是石头,也有大型的圆形铅弹。”
“明清时期的火炮,就是发射的实心铅球!”
弩机,是用机械力射箭的弓,是由弓发展而成的一种远程射杀伤性武器。
小型的弩机,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广泛装备了。
在使用的时候,通常都是一只手抬起架住弩机,稳定弹道。
一只手扳动弩机,发射利箭。
战国时期的弩机,在精密程度上,和杀伤力,就已经不输于近现代西方的来复枪了。
事实上,西方人能发明步枪,也是得力于从华夏传到西方的弩机,给了西方人灵感。
战国时的弩机,在结构和外形上,其实就和手枪差不多了。
甚至拿在手上,和使用起来,两者其实都差不多。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当年秦国的弩机,杀伤力和精密度,冠绝东方六国。
比起很费臂力的弓,弩机用起来不但更加方便,而且更加灵活。
只要将弓箭上好,就可以单手发射,很省体力!
且弩机的力量是恒定的,士兵们只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形成肌肉记忆后,就可以重复不断的射出威力一样的弩箭。
这可比靠人双臂来射的弓箭稳定多了。
一个八尺大汉,连续射上那么十几支箭,就会感到双臂发酸,弓箭的杀伤力和力度会越来越低。
弩机却不会。
只要有足够的弓箭,一个士兵轻轻松松能发出上百发杀伤力稳定的箭失!
当然,这样的代价便是箭失的消耗数量也是成倍的增加。
所以哪怕弩机很好用,但是秦军也不会淘汰弓箭,通常都是将弓与弩搭配使用。
这就像是现代机枪刚登场的时候。
哪都好,就是子弹消耗的太快了,对后勤压力非常大,导致机器虽好,却没办法大量装备,甚至不被一线部队喜爱。
太费子弹!
弩机同理,哪里都好,就是太费箭失了!
从棺椁内,一共发现了13枚铅弹丸,全部都大小相若,直径在2.9厘米到3厘米之间,圆球型。
估计这些铅弹丸,便是当时南越国给弩机手配备的副武器。
如果在战场上箭镞用完了,那就用这种铅弹!
别小看铅弹。
用这种能在二百步之内穿透重甲的弩机,哪怕发射的是铅弹,也足够对无重甲护身的敌人产生致命效果了。
就算不致命,一颗铅弹打到身上,失去行动能力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这些铅弹氧化的比较严重,已经呈现出了灰白色,并且多已开裂。
捏在手上,都深怕一用力就会捏碎掉。
已经没有刚生产出时的杀伤力了。
在这些弹丸旁边,还有一堆箭镞,至少得有四五百支,每20支为一捆。
有意思的是,这些箭镞应该并不是一开始就放在棺椁内的。
根据箭镞的位置,孔建文片段,这些箭镞应该是分成两堆,被摆放在椁盖上的。
只是因为棺椁都腐朽了,这才掉落进了外椁内。
而且这些箭镞的箭头,全部都朝向了南面,指向墓门,有一种威慑盗墓贼的意思。
假设如果有盗墓贼从墓门进入,一抬头看到的便是几百支正对着自己的箭镞,那场面还是挺吓人的。
如果是心里承受能力不太行的古代盗墓贼。
没准会以为有机关或者是墓主人地下有知,想要杀死自己。
然后就慌忙跑路了,不敢再继续深入主墓室。
除了这些武器之外。
外椁里还有一样孔建文他们非常熟悉的陪葬品。
车马器。
又是车马器!
盖弓帽、伞柄箍、冒……
看得出来,赵胡应该是一位很爱坐车的君主。
墓道有一位殉葬的车夫带着一辆车,前室里景巷令架着一辆车,西耳室内还有一堆车马器。
现在甚至主墓室的棺椁内,都有一套车马器陪葬。
只能说赵胡很会玩。
按照春秋战国时的葬制,君主级别的人去世了,如果要陪葬车马器的话,应该是会单独准备一个车马坑的。
比如社科院考古所参与的文峰塔曾国贵族墓地里,就发现了大大小小五六个车马坑。
这些车马坑都是几位曾侯用来陪葬自己爱车的,甚至还有活马一起殉葬。
大名鼎鼎的秦始皇陵,也同样有非常多车马坑,出土了很多陪葬的车马器。
复原之后,现在就放在陕西和秦始皇陵博物馆里,供给游客参观欣赏。
按理来说,南越国的赵家,出身中原,当过秦国的将军。
在葬制方面,就算不类秦国,也应该和战国时期的葬制相似才对。
可是这次发掘的南越王墓,可以说从墓葬的形制开始,就非常的特别。
不但墓葬形制兼具了崖洞墓、竖穴木椁墓特征,而且随葬器物文化源流广泛。
涵盖越、汉、楚、秦、匈奴、瓯骆乃至域外等地。
硬要解释的话,可能只能认为,赵佗一系在带着秦军征服岭南后,也难免被岭南当地的百越部族同化。
从而在墓葬形制和风格上,也融合了岭南百越的习俗。
才有了这么一座特别的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