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这不是先生的词句吗?”林黛玉轻咦了一声,看着第一张稿纸上所写的词句,合共一联一诗,一联曰:“玉在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一诗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并在左下末尾处标注了江南道胡州人士贾化(字时飞,号雨村)和江南道姑苏人士甄费(字士隐)二人。在那甄士隐名字处,还特意用圆圈勾勒出来,在旁边附上‘其女甄英莲(香菱)’一行小字。
“香菱?这儿怎么会有香菱的名字?”林黛玉心头一震,疑惑不解的自言自语道。
她急切的看向第二张,出乎她意料的是上面写着一首诗,而这首诗正是王攸于自己葬花那日所作诗句,那日自己和他首次有了矛盾,而他也是头一次生自己的气。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林黛玉喃喃出声念道,将第二张稳稳的放置一旁,再看向第三张,密密麻麻奇特的符号映入眼帘,从行文轨迹来看也不是常见的竖写,在左下落款处记着‘大治二十四年(乙卯年)三月礼部光禄寺少卿王之绍手书’等字样。
林黛玉虽然不知这上面所写内容之含义,但看到‘礼部光禄寺’等字样,她猜测出这或许是一封公文。
至于最后一张稿纸则是一幅图,林黛玉之所以能够快速的辨别出来,是因为这幅画很眼熟,和惜春妹妹的大观园行乐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相较于惜春妹妹所画的,这幅图就要简洁许多,上面并未画着什么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只是用几个简单的符号和相干文字对园中各处做了注释。
看着面前这四张出自王攸之手的稿纸,林黛玉的心没来由的突然一紧,正当她胡思乱想之际,外间传来春纤的声音,说是“宝姑娘来了!”
林黛玉慌忙收拾起这四张稿纸,将其夹入书本中,然后起身相迎,恰逢帘子掀起,薛宝钗施施然的进了屋。
“宝姐姐!”林黛玉微微对薛宝钗行了一礼,只是这一礼反倒让宝钗有些不大适应,不过薛宝钗毕竟年长于林黛玉,早年间也经过嬷嬷和母亲教导,自然知道这变化因何而起,在愣了一会儿后也郑重的还了礼。
“妹妹近来身体可好?”待二人入座,凌梅和润竹二人自外面奉茶上来又退出后,薛宝钗关切的问道。
“多亏了她们照料,我比以往好上许多,就连药的分量也是适当的减少了些。”林黛玉笑着回说道。
“嗯。我原想着从家里再拿些人参,燕窝来送给你,也好滋补着些。”薛宝钗看着瘦弱的林黛玉,怜惜道。
“有劳姐姐费心了,我很是感激。只是我这儿的那些东西还未吃完,并不急用。”林黛玉婉拒道,并非是她不领薛宝钗的情,而是林黛玉要考虑外祖母的感受。
薛宝钗知晓其中缘故,倒也并未打趣于她,而是岔开话题问道:“我方才进来的时候,怎么没瞧见紫娟等人?”
“紫娟被老太太叫过去了,我不放心,便让笔箐和纸岫一道跟了过去。”林黛玉面露忧色,宝二哥哥的事毕竟因她而起,还不知外祖母心中是何等伤心和纠结呢。
薛宝钗瞧得林黛玉脸色变幻,心里也猜度出一二,借着喝茶的机会掩饰了下来,再望向那一方靠着南面窗户的书桌,她回忆起了那日在这里向王攸表露自己的真心,无奈他为了她拒绝了。
有时夜深人静之时,宝钗辗转反侧之际,每每反省自身,可最终的答桉却始终如一的指向母亲口中所说的‘时机’和‘出身’。
她原以为世间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可现如今她发现有一样东西光凭她自己根本无法做出改变,这未尝不是属于她的悲哀。而这就是她的出身,是商贾之女。
士农工商,商人最贱!
“倘若有一天他一无所有,不是什么探花,也不是什么御史,你还会选择跟随他的脚步吗?”薛宝钗问出了那日王攸问她的那句话,她想听听林黛玉是不是王攸口中所说的那样会心安理得,心甘情愿的继续走下去。
世间女子,未出阁前从父,父若死即从兄,婚姻大事,也皆由父母,兄长一言而断,不可违逆,否则就是不孝不悌。出阁嫁人后,需从夫,有子嗣生育者,夫若不幸而亡或不知去向,按制需为夫守节,不得改嫁,其烈者可嘉赐牌坊以褒之,其往后需从子。无子嗣生育者,按制为夫守节三年,满三年后夺情经地方官府查证无误后,可许之改嫁旁人。
这便是当朝法度,同时也是女子应守之制,无一例外。
“宝姐姐何出此言?”林黛玉闻言,也是一脸惊疑。
“你既然这般懂他,如何听不出这话是出自他口?”薛宝钗突然面色一肃,直勾勾的看着林黛玉,迫切的想知道林黛玉的答桉。
“自小先生便教导我‘做人要知恩图报’,攸哥哥对我的恩情,我也自当用自己的一世来报答于他,这无关于他是何身份。纵使有一天他真的不幸落得那般境地,我若还活在这个世上,那也是不离不弃的。”林黛玉不假思索的说道,只是面有冷色。
林黛玉倒并不是因为薛宝钗的心思而起了恼怒,后者心里喜欢王攸,她事先是知道的,她生气是因为薛宝钗怀疑她的真心,这是林黛玉所不能忍受的地方,是故她才问之何出此言。
薛宝钗一时方寸大乱,许久未发的‘热毒’自心口处遍及全身,很快就令她瘫软在椅子上,止不住的喘咳起来。林黛玉见其情状,也被唬了一跳,她还是头一次见宝钗这般模样,急忙喊来润竹,幸好润竹,凌梅二人正在外间伺候,听得屋内出了动静,也快步进了屋。
“姑娘,这是......?”润竹一眼就看见了满头冒汗,面色虚白的薛宝钗,也知道出了事,正要转身去叫人,只见宝钗一把拉住黛玉的手,说道。
ps:本回目完。
------题外话------
结前事之果,伏后事之因。自本卷起,一应诸事皆入中境。
关于古代(明清时期)女子能不能够改嫁还有改嫁的因素条件,有兴趣的自行百度了解。这里不多做解释。
因红楼世界处在这个时间段(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明清时期),我对朝廷规制进行一些符合那个时代的修改,当然也是伏钗嫁之合情合理。
肯定有人要说了平妻不好吗?我只能呵呵。
不过这钗嫁也不是你们所想的那般,我自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