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对蚊子有种深度的厌恶,所以没有种招蚊子的花草和灌木,家里的是净化空气用,虽然这年代不知道有没有甲醛,麦芽夏天可以把家里的搬出去。
摆上家具后,董氏又和麦花忙着编了新的稻杆床垫,缝了新的褥子垫上,再买了现成的被子,做了蓝底白花的被套和枕套。
每天看一次,麦大壮是越看越满意,麦芽是越看越觉得可以再添点东西。
以前住的房子在一线城市,寸土寸金,好多东西想买没地方放,现在有地方放了,能买就要买。
可惜二手市场的钱币快要花完了,再找不到可以卖的东西,她的串串香底料就要用完了。
为了节约钱,也保证味道一致,她都是买原料配的,没有直接买底料包。
谁知道盖个新房子,买绿植就去了大半。
她山上的绿植也多啊,就没有能卖钱的。
想来想去,只能找麦芹小姑姑了。
再一想搬家的日子到现在也就三天了,麦芹应该会来的才对,麦芽决定先等等。
董氏和麦大壮去请人,回应来的人家并不多,很简单,吃酒是要出份子钱的,若是麦大壮是正经分家出来,又自己盖的房子,那这钱肯定是要出的。
但麦大壮是被老麦家赶出来的,房子又是麦芽那丫头的,这人情出去了,那丫头万一嫁人了就回不来了,因此不是说有事,就说家里活多,总之来不了。
最后算算,只有三桌人,然后再给老麦家留两桌,一共也就五桌。
剩下麦芽自己一家也就半桌。
六桌人都凑不齐,麦大壮感觉太没人气了。
他这一生其实都在麦金山的阴影下活着,念书的时候,夫子说他大哥更聪明,家里人选择了他大哥。
娶媳妇,麦金山娶的是他娘的亲侄女小崔氏,他娶的是山里的董氏。
生孩子的时候,麦金山连生了两个儿子,后面还生了麦贵忠,他成亲十年才有一个儿子。
天天在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却什么都比不上。
现在他女儿本事了,盖了这么阔气的宅子,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回了,却没几个人来看,这滋味也难熬。
身为她的女儿,麦芽是真不喜欢人多,一群人吃饭,大半不认识,却还是来恭喜你的,有啥好喜欢的?
但是为了亲爹的苦恼,麦芽决定想办法道:“要不把谭叔叔、杜姨、张老板还有牧风哥哥都请来,杨家的只怕不能全来,就请赵姨一个人来也可以帮娘的忙。”
“对,对,对,把这些人也都请来。”麦大壮马上接口道。
为了老爹,麦芽去请人,谭家自然答应了,杨家也没问题,张涛那边店铺里忙着,麦芽只见到了他小儿子张怀玉,留了话,并没得到肯定的答复。
想了想麦芽还是决定请个能体面点的人。
她现在认识的最体面的人就是宋兆儿了,她男人在县衙里做书吏。
目的虽然不够单纯,但到底也有几分情谊在,麦芽提了一篮子豆芽,又把三根晒干的竹孙包好了带去。
竹孙身为"草八珍"之一也是个叫得出名号的吃食,还是上次买一车菜里面夹杂了这么几颗。
舍不得吃,就晒干了,刚好用来送人,
再添一块腊味,麦芽觉得够体面了,她总不能直接送钱请人来吃饭吧?
宋兆儿虽然以前是二等丫鬟,但比麦芽露脸的机会多,人长得标志,嘴巴也甜,月钱高不说,得的赏赐也多,在县城的东边置办了这处宅子,是个方方正正的两进宅子。
她男人以前也有宅子,面积比这个大,但是距离衙门远,家婆和公公去得早,家里人丁少,就搬这边近处的。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上下班方便一点,老宅租出去的银子都收在宋兆儿的手上,倒也和谐。
房子的位置不错,左右住的不是衙门的人,也是员外之类的人,因此提起这一处,算是县城的高档片区了。
最妙的是宋兆儿家还有井,在县城里有井就不用请人挑水,很多事情就方便多了。
两人寒暄了几句,麦芽甜甜的赞美了这宅子她能想到的所有好之后,表示自己家要搬家,请她吃饭。
宋兆儿自然没问题,做书吏夫人,家里使唤着两个丫鬟和一个粗使婆子,还有两个小厮在外院,上面没有压着的公婆,口袋里又余钱和产业,日子轻快得很。
“放心,那天我一定早早就去看看。”宋兆儿已经在想备什么礼了。
麦芽来带的这些东西都稀罕着,她也不能掉价啊。
恰巧这时候王正初准备找宋兆儿说事,见媳妇的朋友来了,自然也打两句招呼,眼睛看到桌上的篮子瞬间都亮了,“这是——”
麦芽连忙说出自己想好的台词,“这是竹孙,以前看王妈妈弄过,但自己不会,又怕糟蹋了这好东西,就给兆儿姐送来了。”
“不是,我是说这些。”王正初尽量维持好自己书吏的气度,指着另一堆东西道:“此物可是传闻中的碧玉筋?”
麦芽点了点头,“正是。”
“太好了。”王正初心情简直就好到爆,对宋兆儿道:“我下午要去见陆大人,正准备与你商量送什么好,他家人都喜欢串串香的碧玉筋,这些东西真是及时雨啊。”
陆大人显然是个重要的人物,能为丈夫分忧,宋兆儿也是欢喜,转头自然对麦芽致谢。
送礼送到人家心坎上,麦芽自然不会谦虚,还详细的讲了两种豆芽菜的做法。
想不到这么简单的东西,居然还不被人所知,麦芽觉得自己有些暴殄天物。
心里的事情有了着落,王正初也好心情的陪宋兆儿一起与客人说说话。
三人正在说笑呢,就听一道尖细的声音从门口进来,越来越清晰:“哟,正初媳妇家来客人啦,听着这么热闹。”
接着就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也不等人回话,就自顾自的走了进来,后面跟着一脸为难的小厮。
此人正是县衙另一位书吏的媳妇,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