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回到周府之后,整个人还是沉默着,一句话没说,旁边的婢女心中恐惧,都不敢接近。
留下周延儒一人在房间里,片刻后有巨大的响声传来,似乎是掀翻了桌子,又有瓷器碎裂的清脆声,总之,在外面等候的人都是脸色苍白。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会儿,之后周延儒有些疲惫的声音传了出来。
“进来收拾一下。”
那些婢女才胆战心惊地走进房间,看见满地的狼藉更是一点多余的声音都不敢发出,只小心捡拾着地上的碎片。
周延儒躺在椅子上,眼中很迷茫,感觉浑身无力。
这是怎么了?
怎么会突然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他跟闵洪学商量这件事的时候交待地很详细,刘悦是肯定要杀的,但是为何这人没死?还落到了锦衣卫的手里?
那王力也是个蠢猪,怎么会被锦衣卫抓到把柄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到底是谁知晓了他们的计划?
不可能会有人无缘无故就将王力给抓了,他觉得总该是有什么环节出了差错,但是到底是哪里呢?要说锦衣卫是瞎猫碰上死耗子逮到了王力,那他是不相信的。
但现在这个结果就摆在他面前,如今崇祯很是愤怒,闵洪学也被处死,他的威信一落千丈,已经镇压不住百官,许多人虽然明面上没有表现出来,但实际心里怎么想,他都明白。
他也是从今天才真的感觉到,这个崇祯怎么变得这么厉害了?完全没有曾经的稚嫩感觉,反倒像是一个老谋深算、在皇帝位置上坐了十几年的感觉,此前一直引而不发,现在知晓了自己是幕后主使,却也按捺住了心中冲动,没有直接干掉他。
不管如何,他这次是真的栽了,崇祯现在肯定还会继续用他,至少短时间之内他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之后呢?
在权利的巅峰站过了,就根本不想再落下去,就算只有一丝机会,他也会拼命抓住。
渐渐地,一个疯狂的想法在他脑中凝聚。
……
崇祯并不在乎其他臣子怎么想。
在他眼中,他用锦衣卫救了温体仁,博得了百官的赞赏,锦衣卫的形象已经变得好了起来,接下来他就可以继续为锦衣卫造势。
这是他手上最锋利的一把刀,自然会多加利用。
将锦衣卫重新带回到百官面前,这才是他此举最重要的目的。
至于因为这件事而产生的其他效果,他虽然也欣然接受了,但也只是小惊喜,没有太放在心上。
不过温体仁这次算是在百官面前好好地露了脸,作为一个被害者,往常的形象也不错,不错所料的话他地位会很快提高。
只是联想到在模拟人生温体仁的那些所作所为,崇祯不禁眯起了眼睛,摇了摇头。
片刻后,他叫着曹化淳,两人再次前来观看那名为土豆的植物,此刻已经开过花,但却并不结果,崇祯很疑惑,这跟他预想的不一样啊。
他也在集市上问过那些老农,都是说着,开花之后,花朵会枯萎,随后从那个地方长出一些小的果实、或者菜蔬,基本上菜农们都是这么说的,但是眼前的这个土豆却令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开花不结果,这是什么情况?
但他还有耐心,反正有多余的时间,等待就是了。
其实他心底有些不安,现在是秋冬季节,天气严寒,若是这植物不耐寒,那可就真的是罪过。
但看样子,既然可以开花,而且开花的时候不似萎靡,那么这植物就应该可以长大,毕竟是仙家赐予,虽然没有任何理由,但他就是觉得不会有问题。
继续等待吧。
他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随后回到乾清宫,将奏折都大致看了一遍,脑中在想很多事情。
现在朝廷的格局终于有了变化,今日很罕见的有人站出来出声,只为心中的那股正气,这种事情许久没有发生过了。
崇祯一直觉得,想要朝廷清明,他是最关键的,如今他改变了,朝廷有了效果,这是很好的一个迹象。
但是还不够。
太慢了。
一想到陕西愈演愈烈的农民起事,又想到如今在东北盘踞、对大明一直虎视眈眈的后金,他心中就绷紧,揉了揉眼睛,叹了口气。
片刻后,他对曹化淳说道:“去将内阁大臣都请过来,朕有要事与他们商量。”
不一会儿的时间,温体仁、周延儒等人就来了,崇祯既然说了是要事,那他们定然不会拖沓,温体仁还没跟自己儿子团聚多久,周延儒也没有在家里平息好胸中的怒火,此刻崇祯一句话还是将他们都带了过来。
只是,气氛未免有些不太对劲。
温体仁这次真的不再是什么老好人的模样,刻意地和周延儒站得很远,其他内阁大臣也只是看着,眼中带一抹莫名神色,并不说话。
崇祯就假装没看见。
“此次叫诸位爱卿前来,是因为明年春科举事宜。”
诸位内阁大臣闻言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马上就是崇祯四年,这个时候自然会开启崇祯年的第二次科举,出题自然就是一件大事情。
但现在时间还是太早了,他们被叫过来的时候也没想过会是因为科举。
“陛下,恕臣直言,现在出题未免太早,会有泄题的风险。”
以为内阁学士出声,其他内阁大臣也都点头,这句话不无道理,虽说在场的都是朝廷大臣,自然不会做出泄题的事情,但一旦这个消息传了出去,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小漏洞。
泄题不是小事情,在座的都不想背负风险,因此出言请崇祯延缓一下。
但崇祯却摇头了。
“朕觉得科举乃是一国大事,自然是越早越好,若是觉得有不妥了,还可以更改。”
“至于泄题的风险,朕并不担心,在座的都是我朝中大臣,并且这次不会定题,所以无需担心太多,简单来说,此次只是朕在提醒诸位爱卿,要想一个好一点的题目。”
“关于题目怎样才算好,朕心底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到底合不合适,总之,这一次的题目不要太拘泥于形式,务必是可以解决当今国家大事的……比如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北方的战事问题。”
几位内阁大臣互相看了看,怎么也明白不了为何崇祯这般急迫。
但皇帝想要做的事情,他们拦不住,也就不多说了。
只是……这科举的题目,是不是有些太儿戏了?
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北方战事问题?
这些东西就连当今的朝廷都解决不了,就算把这个问题当做了科举试题,那些读书人又能有什么办法?
指望前半辈子只会读书吟诗的家伙解决国家大事,太虚妄了。
崇祯背过手,皱眉,带着试探道:“有关此事,还请诸位爱卿们回去之后再细想,朕会在此等候,若是你们有什么想法,自可以随时与朕商议。”
内阁大臣们相视一番,最后皆行礼告退。
诸臣离开之后,崇祯一个人坐在龙椅上,心中不断在思索。
他总觉得,现如今最紧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南方各地的农民贼军,但是他已经看过了大明未来的发展轨迹,朝中的官员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所以,他这次科举的试题,他力求变化,不想按照此前的科举一般,去考什么论语、孟子,心里有了初步的思路,但具体该如何施行,他并没有想好,毕竟他虽然当过一次平民百姓,却不知晓该如何解决农民问题。
如今大明连年天灾,粮食自然是不够的,而且就算是给了粮食,那些贼军也未必会就此停手,总之,问题太多太复杂了。
他仍然很迷茫。
但是,这是摆在眼前不得不去解决的事情。
纵然再怎么困难,他终究不可能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