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明的军队一直处于精锐和乌合之众的薛定谔状态。
能不能打仗,主要看装备和饷银。
发不下银子来,临阵放三枪就算对得起皇帝了,可如果发的下饷银来装备也还凑合,大明的兵将绝对不弱。
到了天启朝,朱由校深受边关之患,加上手头没有可靠之兵,于是委任张好古训练一支可靠地精锐。
这就是大明新军的由来。
这些家家分了军功田,领着足额银子,能吃饱喝足,日日训练的职业军士在天启一朝中表现极为突出。
征辽东,征漠南,征安南...
身无后顾之忧又有充足的军饷粮草供给,精良的军械装备加成和最先进的军事素养,大明新军是朝廷手中最可靠的牌,四十七万新军就可以压得整个大明没有人敢反抗。
但这支新军从最初的选拔组织,到后面的训练成军,一系列都是由曾经的新党现在的大同党负责,这支新军听天启的命令,听张好古的命令,但绝对不会听朱由检的命令。
这也是朱由检为何千方百计都想折腾的原因,京师实在是太不安全了。
想当初先帝天启和张好古决裂,新党的官员和将领纷纷支持张好古,这让天启甚至动了迁都应天的想法,还不是因为北方都是新党和新军,待着没有安全感吗?
朱由检也听钱谦益提过,新军并不全部都是所有人都愿意跟着张好古去拼的。
新军这支职业军队建立的初衷,乃是为了建立一支精锐的可战之兵供朝廷使用,当时张好古提出的很多政策也都是为了这支新军的忠诚度。
包括选拔各地良家子,在各地分发军功永业田,提高军队的荣誉和地位,进行崇军优军政策等等。
这就导致大明的新军,他们的根基实际上还是以各自的家乡为主,家乡的田地,亲属则是由当地衙门负责照顾,让新军免除后顾之忧。
而如今这些新军将士有土地有家卷,在地方也都有着羁绊,他们有多少人愿意跟着张好古去辽东那苦寒之地呢?
对此钱谦益甚至给朱由检提出了计划:“陛下,新军以地方田地和家卷为羁绊,有朝廷保证其一家老小,所以无后顾之忧,可安心训练作战。如今大同党人北迁,陛下完全可趁此机会笼络部分将领,毕竟故土难离啊。”
“更何况陛下是天子,是至尊,占据法理,有圣旨在,新军总能安稳下来,即时陛下也有一支可用之兵。”
对于钱谦益提出的这个计划,朱由检还是很认可的,他又不是真的傻子,虽然文青了一点,也的确被儒家书给坑过,但当了皇帝,又是老朱家的血脉,朱由检正常起来脑子思路还是很清晰的,他就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他和他哥哥天启帝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朱由校是有天下大权,但他懒得用,把这些交给了张好古,让张好古代替他处理军国大事。
而朱由检是想自己处理天下大事,可他没有对应的权利。
所以几乎每一夜,朱由检都在对自己的哥哥羡慕嫉妒恨,羡慕朱由校能轻轻松松掌握天下大权,羡慕朱由校可以游山玩水巡视各地,羡慕朱由校手里有兵马有官员可以不鸟反对势力,更羡慕朱由校几乎啥也没做,白捞一个天启中兴的美名,还成了中宗。
朱由校的每一种优势,都是朱由检羡慕而不可得的,他是真的羡慕啊。
如今有这个机会可以掌握一些兵权,那朱由检是真的不愿意放过。
很快,朱由检就请来张好古,双方就张好古就藩的事情展开了讨论。
武英殿中,朱由检、张好古、张瑞图、卢象升、钱谦益、温体仁六人分两侧而坐,显然朱由检也是想明白了,他也不玩什么虚的了。
“辽王,朕直言了吧,你到底怎么样才肯就藩,有什么要求,提出来大家议一议。”朱由检说道。
张好古微微一笑:“臣没有什么要求,无非是想确定一些臣的基本权利而已。”
“陛下愿意封臣辽王,臣感激不尽,可臣这个辽王若无开府之权,若无辽东之地,若无兵马,那臣怕是要睡不着了。”
朱由检脸一黑,说道:“要开府之权,朕给你,辽东之地,朕也给你,兵马朕都可以给你,这些都给你,辽王可满意了?”
钱谦益连忙说道:“山海关以外,归辽王所有,山海关以内包括山海关,依旧要在朝廷的掌控之下。”
朱由检勐然惊醒,他差点忘了山海关!
若是山海关被张好古攥在手里,那这大明的北方他可是真的来去自如,整个直隶都在张好古的威胁之下了。
“不错,山海关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这是朕的底线。”朱由检连忙补救。
张好古自无不可:“当然,山海关自然是要交给朝廷。”
温体仁补充道:“兵马方面,若是军士自愿跟辽王走,朝廷绝不阻拦,但将士不愿意离开故土,这辽王是不是也应该让军士留下和家人团圆呢?”
张好古点了点头:“自是如此,愿意跟我走的,朝廷不的阻拦,但想要留下来的,我也不会勉强。”
张好古很清楚,如今的新军可不是全听自己的,新军最强的时刻,是朱由校在背后支持,张好古大权在握的时刻。
而如今的新军,还有多少能听指挥,张好古自己心里都不敢确定。
因此如果有人愿意留下,张好古自然是愿意的,能让新军自己筛选出来可靠之人,也是一件好事。
达成了军队和封地之后,就到了重头戏,百姓迁移和辽东之地的发展。
“辽东苦寒,地广人稀,需迁移百姓填充辽东,当然,此事依旧本着自愿,愿意来辽东的,朝廷不得阻拦,若不愿意来的,依旧是不勉强其迁移。”张好古说道。
朱由检有些烦躁,但他还是忍住了怒意,点头表示同意。
早在将张好古他们叫来商议之前,钱谦益和温体仁就劝过朱由检了,就算张好古想要迁移百姓,也要看有多少百姓愿意去辽东那个苦寒之地啊。
更何况如今最主要的就是将张好古给送走,等他走了,后续的约定完全可以慢慢无视嘛。
至于眼下,先答应张好古的条件,把他赶快送走是关键。
因此针对迁移百姓这一点,朱由检也是点头答应了,哪怕他知道这样会增强张好古在关外的实力,但朱由检也顾不得了。
他如今一点权力都没有,哪还有那么多的底气和张好古讨价还价?
若张好古不走,整个大明的权利都和他没关系,可如果张好古走了,那大明才是真正属于他的。
再此之前,答应张好古一些条件也无妨,反正如今大明还不是自己说了算,送点百姓送点钱张好古就能乖乖滚蛋自然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很快,朱由检和张好古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包括迁移百姓,扩充辽东人口;
开发辽东,建设工业基地;
允许张好古开府建制;
允许张好古拥有自己的军队;
允许张好古调人离开等等。
这些条件堪称丧权辱国,但朱由检都一一答应下来,在朱由检和温体仁他们看来,眼前一切都没有比掌握权力更重要,在此过程中有些牺牲是在所难免的。
更何况张好古允许朱由检重建三大营,只要是新军中不走的,都可以加入朱由检的三大营。
有这一个条件,朱由检就非常满足了。
而且毕竟牺牲的不是自己和自身利益,那么也就更无所谓了。
达成协议后,张好古回到了自己如今在京师的府邸,辽王府中。
“明公回来了。”
“回来了,去叫大家来开个会。”
张好古脚步匆匆到了正厅,很快众人齐至:“明公。”
张好古示意众人坐下:“诸位,今日我与皇帝谈过了,皇帝允许我开府建制,拥有军队,并允许我们迁移百姓,朝廷还会给辽东倾斜资源,加强辽东的建设等等。”
黄宗羲笑道:“好啊,如此一来,我们的底气就更足了。”
张好古看向周遇吉和韩耀威:“联系各镇,问一问他们,有多少人愿意留下来,有多少人愿意跟我们走。”
“记得不要强迫将士,将士们都是出生入死走过来的,有各自的选择很正常。”
“愿意留下来的,自动退出新军序列,如果想继续从军,可以加入朝廷的三大营,如果不想从军,就此退出行伍,朝廷也有补贴。”
“愿意跟我们走的,统计其家卷和田亩,到了辽东发双倍的田亩,同时给其安家费和迁移费。”
“这一点,各镇将士都要询问清楚,包括现在正在辽东的,要确保将士们的情绪不会出现问题,毕竟现在说清楚了,总比以后闹矛盾要好得多。”
周遇吉点点头:“我等明白了。”
“明公,这关内关外诸镇,有我、韩兄,还有曹兄,可东瀛、交祉这两块地方,又当如何?”
张好古说道:“也是照旧,愿意继续追随我们的,统一将家卷迁移,中原之地短时间内是难有什么安身之地了,但东瀛交祉如今都在朝廷治下,我们接手也自无不可。”
张好古的话,众人都明白其意思。
毕竟将来大同党人要做的,是改天换地的大事,这等大事需要的是坚定不移的跟随者,因此无论是大同党的官员,还是将领,还是将士,学子,都需要这一场考验。
是要留在繁华的南北直隶享福,还是跑到关外继续去追逐理想。
如今几十万新军,张好古宁愿留下十万坚定不移的追随者,也不要几十万摇摆不定的大军。
确定了新军日后的情况,张好古又说道:“长公和建斗负责统计我大同党人的骨干名单,那些已经被皇帝和旧党记住的,日后可能有危险的,必须要离开,这是为了他们的安全。”
“至于去向,辽东、交祉、东瀛、乃至南洋皆可,这些地方日后必然还是要在我大同党人的掌控之中,确保我等的苦功不会白费。”
对此众人都是表示认可,交祉、东瀛、南洋,这些地方可都是大同党人辛苦得来的土地,更是保护大明的防御要地,这些地方一旦有失,大明很容易又会面对外部的窥探。
虽说日后大同党人要的是改天换地,但也绝不想让汉家百姓受到外面那些洋人夷人的威胁,自家的问题自家解决,洋人和夷人就不要来乱掺和了。
张好古可不想发生到时候大同党人和朱由检起了战事,外面那些洋人发现有机可乘,趁火打劫的事情。
完成了这些吩咐,张好古又看向工部的官员:“辽东的煤铁储备,如今探查出一部分了,如今是到了开始建设辽东工业的时候了。”
“工人、匠人、器械等等朝廷都会提供,但也不能全指望朝廷,看看各地原本那些属于我们的工厂,能迁移的都开始迁移。”
“云南之地的工厂和器械匠人都迁到河内去,北方的工厂迁移到辽东,把我们的工业基地给建起来。”
随后朱由检主动的配合下,大明各地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浪潮。
首先就是关于移民辽东的浪潮,辽王府给出了极其优厚的待遇,只要移民辽东,分发土地,分配房屋,并保证其工作,为此不少工人和百姓都愿意到辽东试一试。
毕竟是跟着张相爷,张相爷还能亏待了百姓吗?
然后就是新军内部的意见调查,愿意继续跟随大同党的,和愿意留下来为大明效忠的很快就分裂开来,加上新党内部本来就分为很多派系,有不少人都以忠诚于大明为第一目标,如今大同党和朝廷发生了分歧,这些人自然选择忠诚于朝廷。
毕竟朱由校都死了,朱由检还能比朱由校更离谱不成?
而且大家的田地家卷都在这里,总不能拖家带口跑去辽东吧?
很多有了官爵,有了地位的新党将领和官员舍不得如今的一切,他们选择向朝廷效忠,而朱由检也是非常欣喜的接纳了这些将领和官员。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些将领和官员对朱由检来说正好可以扩充其党羽,成为其在朝堂之中的助力。
而总数已经达到五十四万的新军,也分成了两部分。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愿意留下来,这些留下来的也都愿意继续给朝廷的卖命。
毕竟朝廷分发土地,给军饷,而且很多人在家乡地位也不同了,因此他们也不想随着大同党人继续前进了,他们觉得自己的目标已经达成了。
这些愿意留下来的人,总数高达三十万之多。
如此多的新军愿意留下来,朱由检既然是喜不自禁,他很快宣布将这三十万新军分成两部分,其中二十万编入顺天府的三大营中,另外十万编入应天府的三大营中。
至于什么新军,他压根就不提这个名字,日后大明的崇祯朝,也再也没有什么新军的称呼了,有的只有他崇祯皇帝的三大营。
“明公,这是愿意跟我们走的将士和军官名单。”
张好古看着周遇吉和韩耀威送过来的这份名单,点了点头:“嗯,如今还有这么多人愿意跟着我们,这就是好事。”
“可惜,好多人都满足于目前所得,不想动弹了。”周遇吉还是感觉有些可惜,毕竟他有些老部下也不想继续拼了。
张好古笑着安抚道:“人各有志,何须勉强?对我们来说,天下大同是目标,可对更多的普通人来说,老婆孩子热炕头不才是人生幸事吗?”
“一家老小安稳度日,就是老百姓眼中最大的事情。将士们把脑袋别在裤子上随着我们征战沙场,为的不也是将来可以安享太平吗?”
“所以没什么好可惜的。”
送走了周遇吉和韩耀威,张瑞图又来了:“我统计了下我们大同党的名单,这些都是核心和中坚,愿意跟我们走的有八成,剩下的不打算离开。”
张好古沉默片刻,说道:“又不想走的,可以理解。”
“那些不想走的,他们退出也好,辞官也好,都随他们,不要阻拦他们。”
“而他们不打算退出,只是单纯想留下来的,就让他们暂且隐姓埋名,隐藏起来,这对他们来说更安全一些。毕竟我们一旦走了,这朝中力量空虚,皇帝必然要大肆安插自己的人手,对我们大同党进行一次清洗打击的。”
张瑞图说道:“嗯,我看,我们还是要留下一些可靠之人,为将来做准备,如果能在朝廷隐藏部分人手,那是再好不过了。毕竟我们也需要及时知道朝廷的消息。”
张好古说道:“原本我打算是拜托魏公公的,但我们如果离开了,留下魏公公独木难支,倒是对不起他了。”
“这方面,我和田指挥使商议一下,锦衣卫的人才多,埋下一些探子倒不是什么难事。”
张瑞图点点头:“那些留下来的,我也尽量劝他们离开直隶。”
张好古对此自然是认可的:“不错,甘陕、西南等地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些地方起码能保证安稳,日后的直隶绝对不会太平,我们在辽东尚可看戏,可留在直隶的同仁就要遭殃了。”
说着,张好古轻轻叹了口气:“辛苦十载,终是到了这一步,今日分开,日后我们再回来,也不知还有多少熟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