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的谨慎也早就在陈景恪的意料之中。
还是那句话,封国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个新鲜玩意儿,大家都在摸索阶段,自然不能轻易做决定。
尤其是陈景恪提出的这个计划,更是前所未见,他们自然要慎重考虑。
如果不是因为太子做担保,他们甚至连考虑都不会,直接就拒绝了。
但他有把握这些人最后都会同意的。
原因也同样是因为大家对封国不了解,好不容易碰到个看起来像样子的建设计划,只要不是特别保守的人都会选择性的尝试一下。
更何况紫霄观一直以来口碑都非常良好。
还有个原因是陈景恪有杀手锏:“哦,对了。如果诸位国主同意这个计划,我教将会为各位提供二十名优秀医师。”
“这些医师将会用五年时间,为你们的封国培养不少于两百名合格医师。”
听到这个提议,除了李愔其他四个人都心动了。
医师永远都是稀缺人才,还是必备人才。尤其是优秀医师,更是少之又少。
他们是可以招募,但能在大唐混出名堂的医师,有几个愿意跑到海外去的?
在大唐混不下去的医师,医术大多也都不咋滴,弄到诸侯国有啥用?指望他们治病救人也不太现实。
道教提供二十名医师看起来少,可对初建一无所有的诸侯王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有这二十名医师在,至少诸侯王自己不用担心自己得个急病暴毙了。
诸侯国的官吏们生病了也能找到医治的地方。
更何况人家还许诺五年培养两百名合格医师,他们想不动心都不行。
初建的诸侯国人口不多,两百名医师已经足够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剩下的在慢慢培养就是了。
没有人怀疑道教手里有没有这么多医师,翻翻古代知名医书有多少是道士写的就知道了。
更何况紫霄观的医术有多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这些医师是从紫霄观出……
想到这里李元礼马上就追问道:“这二十名医师可是出自紫霄观?”
其他人也都看了过来。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道:“怎么可能,紫霄观总共才多少人。”
“再说,紫霄观才创立三年多,新培养的医师还没有出师,就算我们想给也没办法。”
“不过我们可以为诸位提供医书以及培养医师的教材,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很是失望,不过能有紫霄观的医术和教材也不错了。
李元礼又说道:“那能否等紫霄观第一批医师出师,派一些人去我的封国指点医术?不需要多久,一年两年就足以。”
对于这种务实的提议,陈景恪自然不会拒绝,道:“可以,最多三年第一批医师就能出师,到时我们可以派遣部分人去诸位的封国交流医术。”
“如果你们有能力,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说服他们留下……但前提是不能以逼迫的手法。”
闻言,李元礼、李校察当即就同意了这个协议。
乐平侯席弘大眼睛一转,也同意了下来。他虽然能力一般,可察言观色的能力还是有的。
太子亲自作保,徐康王和高密公都同意了,显然这件事情利大于弊。
关键是他们家底子薄,根本就无力经营一个封国,引道教入场反而是个不错的办法。
现在就只剩下蜀王李愔和勋国公殷元,前者是不学无术准备回家问李恪。后者是家大业大很多事情反而无法自己做主,必须回去和家里人商议。
事情谈的差不多,殷元和李愔就很识趣的告退离开。
李元礼、李校察和席弘大则留下来,进一步磋商具体的合作计划。
这时陈景恪自己就退到一边,让武舒出面和他们协商。
人员方面没什么好说的,道教直接派遣传道者进入他们的封地,深入土着中间传教。
重点就在于贷款和采购物资方面。
具体贷多少才够用谁都不知道,物资采购更是如此,就连道教自己都没有计算出来。
不过他们是有备而来,我确实不知道具体需要多少钱能把封国建好,可我们能反推啊。
安置一户人家需要多少农具、种子、口粮,这些都是可以计算的。
你的封地大致有多少户人,乘一下就知道了。
非必须的物资,比如需要多少耕牛、多少别的牲畜,需要多少药材,甚至需不需要修建王宫等等。
这些就比较好说了,量力而行。
然后再看这些物资在大唐的采购价是多少,综合计算就能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估值。
眼见武舒拿出了如此详实的数据,李元礼等人对未来的合作更加有信心。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不可能所有的钱都从道教借。
虽然道教提供的贷款利息比较低,可再低的利息那也是利息啊。
还是先紧着自家的资金来,等自家不够用再从道教借。
而且李元礼和李校察都是家大业大,自己也能出一部分资金,对道教的资金依赖性没有那么高。
他们更需要的是道教的人才。
武舒自然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拿出了第二手准备:“我们道教最重契约,今日诸位以什么样的价格从我道教手中采购物资,只要合同签订就不会更改。”
“如果未来物资降价,那么诸位就要多花钱。如果将来物资涨价,不论涨多少,我们都会按照合同标注的价格兑现。”
听到这话李元礼和李校察还没怎么着,席弘大一下子就激动起来,道:“武娘子此言当真?”
武舒说道:“白纸黑字的合同,如果我们不遵守契约,大可以到朝廷那里告我们。”
“我道教的声誉不是区区钱财能衡量的,我们不会为了一点钱财就自毁长城。”
席弘大再无怀疑,道:“好,我签了。劳烦武娘子帮我计算一下我的封国需要多少钱财和物资,再溢出三成贷款采购物资。”
武舒赞许的道:“将来席侯会为今天的决断感到高兴的。”
席弘大笑道:“不用等未来,我现在就已经在高兴了,哈哈……”
他之前一直在地方当县令,官虽然不大却是地方行政一把手,方方面面都要操心,对物价的变化更加敏感一些。
朝廷分封诸侯国,各种基础物资的缺口会很大,未来物价上涨是必然的。
现在和道教签署采购协议,就不用担心未来多花钱的问题。
溢出数据贷款,一来是想多储备一些物资,能用到最好,就算自己用不到也能转手高价卖给别人。
还有一点是他家穷,根本就拿不出什么钱来建设封国。本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还不如干脆点和道教拉好关系。
至于过度依赖道教,将来会不会受制于人,这完全不用担心。
前五个诸侯国是朝廷弄出来的样板,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他计算的可是很清楚的。
李元礼和李校察也不是傻子,很快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
可他们依然有些犹豫,既不想从道教借那么多钱,又想签署这份保底合同。
迟疑了一下,李校察就问道:“不从道教借款,能否从你们这里采购物资?”
这个问题陈景恪他们也早就考虑过了,武舒当即就说道:“可以,但你们需要提前支付三成的货款。”
李元礼和李校察各自思索了一番之后,终于给出了决定。
从道教借三分之一的款项,然后自家再出一部分钱采购物资,总数计算下来有三分之二的物资是从道教采购的。
剩下三分之一他们准备自行采购,毕竟家大业大,依附他们的商人也不少,必须要给那些人点甜头才是。
于是他们当场拟定了合同,双方签字画押,李承乾当了保人。
之后李元礼三人也相继告辞离开。
武舒拿着三份合同看了又看,别提多开心了。
李承乾也终于问出了自己的疑问,道:“一旦诸侯国建立,各项物资必然会涨价,你们明知如此为何还要签署这样的合同?”
陈景恪解释道:“我们用他们提前支付的货款,建立完善的采购渠道,建设工厂作坊,改进生产工艺……”
“等我们的工厂建成,能够批量生产各种商品的时候,差不多能赶上第二批第三批封国建设……到时候我们就能赚他们的钱。”
李承乾略微思索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禁赞道:“好一招空手套白狼,高明。”
在东宫蹭了一顿饭,陈景恪两口子才返回紫霄观。
且说李愔离开会径直去找到了李恪。
李恪还很担心的道:“在东宫没有失礼吧?”
李愔不耐烦的道:“我又不傻,怎么可能得罪太子……来帮我看看这个东西。”
李恪有些疑惑的接过那份计划书,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李愔找了个椅子一屁股坐下,随意的道:“紫霄观那位陈真人……他的面子真大,太子亲自给他作保。”
得知前因后果,李恪才打开那份计划书看了起来,良久才说道:“你是什么想?”
李愔双手一摊道:“我哪有什么想法,你说咋办就咋办。”
李恪早就知道自己弟弟的秉性,思忖许久才说道:“我们不缺钱财,也不缺人手,但缺盟友。”
“紫霄观地位超然,道教实力雄厚,和他们搞好关系能帮我们避免许多麻烦。”
“尤其是道教聚拢人心方面的能力非常强,能更快的帮助你驯化当地土民,我以为可以合作。”
他们的母亲是前朝公主,也就意味着他们背后站着的是前朝遗臣,也就是弘农杨氏。
李唐建国后并未屠杀杨氏,倒不全是因为他们心胸宽阔之类的,而是约定成俗的规矩。
宇文氏灭北齐建立北周,也没有屠杀高氏。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也没有对宇文氏动屠刀,李唐建立后自然也不会灭杨氏。
关陇勋贵之间一直保持着默契,这也是从西魏开始政权不论如何跌宕,最终都只能由关陇军事贵族完成政权交替的原因之一。
隋炀帝杨广属于昏了头,竟然对同为关陇勋贵的李信家族动手,也就是李密所在的家族。
其他关陇勋贵唇亡齿寒,在关键时刻全都选择了背叛,重新进行洗牌。
当然,以上都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隋朝灭亡是很多方面综合在一起的结果。
总之杨广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飙,最终导致身死国灭。
大家都只知道五姓七望相互联姻,抬高自家的名望。
却不知道,在唐朝前中期‘李武韦杨’四姓联姻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姻亲集团。
其中李就是皇族李家。
武是武则天那个武,这个就不做过多赘述。
韦是京兆韦氏,李世民的韦贵妃姐妹俩,唐中宗李显的韦皇后,唐穆宗李恒的韦皇后,都是出自这个家族。
杨就是弘农杨氏,杨玉环、杨国忠、杨万里都是这个家族出来的。
大家普遍认为武则天借助山东士族的力量,覆灭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勋贵,关陇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实则不然,关陇并未灭亡,而是转化成了以‘李武韦杨’为首的婚姻集团。
这个姻亲集团主宰了大唐前面百余年时间,中晚期才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后才正式进入了五姓七望独大的时代,然后就碰到了黄巢和朱温这两位终结者,中国历史进入了另外一个时期。
现在才是初唐,弘农杨氏实力非常强大,李恪和李愔兄弟俩是能借助杨氏的力量的。
前世李承乾造反,李世民考虑让李恪当太子,可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才能。还因为他能得到弘农杨氏支持,稳定朝局坐稳这个皇位。
换成别的皇子,且不说能力问题,如何得到关陇勋贵们的支持就是个大难题。
而血缘和姻亲,天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正如现在,李愔获得封国,弘农杨氏绝对会出人出物帮他把封国建好的,然后再塞几个杨氏出身的女人到他的王宫里去。
啥?你说近亲结婚?
这叫亲上加亲,确保杨氏的地位。
但李恪依然选择了和道教合作,一来是多个盟友多条路,二来是怕杨氏力量太强架空李愔。
三来道教聚拢人心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这几年南方和西南的平靖,与道教南下有直接关系。
诸侯国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宗教帮忙安抚民心,协助衙门管理地方。
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引道教过去都是极为合适的。
至于为什么不引佛教……作为李家的子嗣,要是敢引佛教排斥道教,会被吊起来抽的。
见兄长都这么说了,李愔自然不会有意见,于是也敲定了和道教的合作计划。
具体如何合作,还需进一步磋商。
另一边,殷元回去之后把家里有话语权的人都叫回来,大家一番商议之后也选择了道教合作。
首先殷家的实力是远不如弘农杨氏的,没有那个能力把封国建起来,必须要引入外援。
那么只要信仰不插手政权的道教无疑是非常合适的合作对象。
其次,道教手中也确实有他们需要的资源,比如医疗资源。说的夸张一点,当前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势力手中的医疗资源能超过道教的。
皇家手中确实有庞大的医疗资源,但在质量上是远不如道教的。
综合算下来,和道教合作是利大于弊的。
于是李愔和殷元两人也很快和紫霄观达成协议,签署了援助合同。
至此第一批五个诸侯国全部被拿下,武舒进入了忙碌之中。
但就在这时,陈景恪再次把各派系代表叫到一起开了一次会议。
这次大会的内容很简单也很重要,就是如何建造更加现代化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