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营,后营是大顺军主力作战部队,仍有很多老兵,战斗力没有多大下降,这一次作战以中营,后营为主力,其他投降的明军兵力得到部分恢复,又以防守为主,并不惧怕清军来袭。
为防止清军一口气吃掉崇祯朝廷,李自成又令右营在太原府南侧,左营去太原府北侧,两支部队部队承担起“保护”崇祯朝的作用,不要让清军灭掉崇祯朝廷,也要防止崇祯朝势力突飞猛进。
崇祯朝廷则是哭骂声一片,前来投奔崇祯的文武大臣,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太原府,本以为在太原府可以光复大明荣光,哪晓得在江南的小朝廷,竟会做出如此没有下限的事情。
朱由检本人倒是想得开,他在金大手给他修建的皇宫里,每天披着奏折,看起来何在应天府做皇帝时一样高高在上,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比如某个乡村百姓和另一个屯子流民爆发械斗,他任命在这个县城的官员,屁颠屁颠给他上奏折,其实就是给他上眼药,却还以为自己勤政为民。
让朱由检又气又笑,他一个堂堂大明天子,这点屁事都要他来下圣旨。
其实他不晓得,这些送到他面前的奏折,是聆敬阳在后面一手操控,为不让那些前来投奔的文武官员说闲话,聆敬阳给足朱由检面子,
只要是来的官员,文臣都被赐予封地,一品文臣封底一座县城,二品为三个村庄,二品为两个村庄,四品为一个村庄,再往下官员就在榆次城挂名,实际却在各地就职。
可朱由检在榆次城两个月,来的都是一些五品以下官员,四品以上文官一个人影都没有看到,来投奔的官员也都得到重用,在朝廷之上都被提升半级,具体工作却是分到各个村庄。
以他们能力,管理好一个村庄基本是没有问题,很多村庄,屯子,百姓,流民这些大员治理下,纷纷恢复活力,人口开
始增多,荒废土地得到耕种,地方上的秩序恢复七七八八。
武将则不同,只要是前来投奔的武将,千总以下军官全部分配到地方军队担任中低级军官。
他们的士兵则是分成两部分,一般跟着将领去各地驻守,另外一把全部在榆次城接受整编,整编完成后,一些不适合当兵的老幼病残被雷凌退伍,到各地屯田,剩下的精兵全部补充到榆次城守军之中。
聆敬阳为五军都督,他这么做是要掌控军队,不能人在高处,却被下面人架空,失去军权。
打散前来投奔的军队后,他也将麾下军队进行改组,他别出心裁将麾下军队分成五支部队,但是每一支部队都和明军编制不同,全部以军团命名。
张罗辅部驻汾州,这里人口多,任命张罗辅为预备军团指挥使,董大器为汾州守备,林尔乐为汾州知府,三人组成铁三角,享有驻地十分之一税赋和就地征兵权利,聆敬阳将预备军团视为全军兵源大本营,将其兵力编制限制在五万以下。
聆敬阳又命令王牧向辖区各地派出税赋使,负责各地区税赋,又任命李如风部骑兵军团指挥使,驻地徐沟城,骑兵营流动作战强,没有享受地方税赋特权,一切供给都由中央补给。
冷如铁部改编为中央军团,冷如铁为指挥使,慕容屠部改编为左翼军团,牛光天部为右翼军团,两人大人各自担任军团指挥同知,从牛光天,慕容屠担任指挥同知。,左翼军团和右翼军团驻守在榆次城东西两侧,一切补给也有中央供给。
这两个军团级别比张罗辅,冷如铁军团级别要低一点,这也是建立在各支部对实力基础上,慕容屠,牛光天部兵马不如张罗辅和冷如铁,两人又是后来投奔聆敬阳,对这个任命没有半点不满。
至于铁拳营,聆敬阳效仿后世某一只铁血部队,将其改编为铁拳军团,军队人数不多,只有两千人
,但只接受和听从聆敬阳命令,其他人无权调动这支部队,由方小眼担任千总,老馒头为坐营官,承担铁拳军团后勤等军事以外的任务。
军队改编完毕后,聆敬阳下令各部在辖区内积极扩充兵马,两个月时间内,预备军团从两千余人飙升六千余人,但是和其他部队一样,大部分将士都是新兵,战斗力并没有随着人数增多而提升。
中央军团驻守榆次城,有着独厚的优势,优先吸收很多前来投奔崇祯皇帝的兵马,全军拥兵八千余人,大部分士兵都有着半年以上从军经验,实力最为雄厚。
左翼军团和右翼军团也得到不同程度增强,慕容屠和牛光天本来就是山西本地将领,在山西征兵很是顺利,不断有曾经老部下前来投奔两人,两军兵力也扩充到四千余人。
只有骑兵军团,因为战马和骑兵都需要时间来训练,骑兵军团勉强从两百余人扩充至六百余人,这还是把白墩带来的两百骑兵都给李如风,才达到这实力。
至于白墩和王堡被任命为榆次城副总兵,负责榆次城城内治安等,白墩对这个任命也接受,说是虚职也不算,但又没有多大实权,接受这个职位以后,他带来的部队也都被打散到各支部队之中。
聆敬阳在榆次城大施拳脚,因为各部兵马都得到加强,面对清军和弘光朝廷进攻,没有出现慌乱,他下令各部兵马驻守本地,没有接到军令,不得放弃辖区。
又令骑兵军团进行战前斥候活动,数百骑兵在李如风,王洪率领下往沁州方向运动。
沁州此时由姜瑄率部驻守,他和李如风私人关系非常好,骑兵军团抵达沁州,姜瑄不仅让李如风部队路过,还给李如风补充粮草,让李如风很是感动。
当天夜里,两人把酒言欢,好不热闹,喝到兴奋时,姜瑄决定和李如风一起去潞安州,会一会前来此地的应天府小朝廷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