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首都指挥部,除了李青山和八大军团的领导之外,一个不速之客走了进来。
“老李,我正在准备批阅孩子们的论文,你急急忙忙把我叫过来,到底何事?”
一位年约六旬,留着白须,身穿民旧时代大褂,戴着一副老花镜的老人,走进指挥室,后面还跟着两个年轻军官。
此人,正是大夏国学研究院院长——梁齐超,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严肃,给人一种老学究的感觉。
略微扫视一眼八大军团的军官,发现不少熟人,军官纷纷起身行礼。
“梁老好!”
“子明兄,一别无恙。”
“梁院长好!”
梁启超抱拳行礼,径直来到李青山后面。
“子明兄,你且来看。”
李青山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微微侧身,显出巨大的液晶显示屏,此刻正在直播天选之地,孔夫子在测试台上,挺胸昂首,坦荡气度尽显。
“这是何人?”
推了推眼镜,做了数十载学问,见到这个白发老者,不知为何心中升起一阵敬仰之情,同时脑海里升起一阵渴望。
那是他在年轻时候的一个梦想:寻找大夏先祖的著作和思想。
因为他始终相信,大夏的历史和文化,绝对不止这短短数百年,大夏一定有圣贤存在!
“这是我大夏先祖,大思想家,至圣先师——孔丘!”
李青山虽然是军人,平日读的大多是兵书,不过对于文人他向来十分敬重。
随后,将天选之地当前进行的文明测试,一一告知了这位大夏最有学问的院长。
后者眼中露出震惊之色,推了推镜框,颤声问道:
“你的意思是说,这位孔圣人,测试星级远超苏格拉底?”
作为研究国学和文化的大学者,自然清楚苏格拉底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说一句人类先贤都不为过。
不料,现如今,天选之地,大夏竟然现身一人,比之苏格拉底更为厉害,思想学术成就,哲学深度造诣,人类社会影响力更加高明。
李青山笑而不语,示意他继续看直播。
……
天选之地,苏格拉底双眼炯炯有神,看着测试台上的白发老者,古朴长袍,不由感叹:
“不想东方竟然也有如此智者圣贤,我心向之。”
测试台上的夫子,面上古井无波,双眸闪烁着从容坦荡的神色。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随即——
按下测试键,天空之上,出现一个大大的简体字——孝!
电子音响起:
“思想深度测试完毕,由于测试者思想深度超出测试仪器,暂时无法评级,数据已提交至更高测试者评定,请稍等!”
天选者们已经完全麻木了,直播间的所有观众亦是如此。
最后一项测试,毫无例外,与之前4次测试一模一样:超出测试仪器,需要进一步评估。
而后,空中又出现一个简体字——忠!
当所有汉字连载一排之时,所有人不由得轻轻念出:
“仁,礼,义,孝,忠!”
叶苏心领神会,微微一笑,这便是儒家核心思想,儒家哲学体系。
当所有测试完毕后,孔夫子没有等待所谓的评分,悠然走下台,空中喃喃自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随后,系统忽然传来一个电子声音:
“经诸天判定,大夏圣贤孔子,获得评定如下:
哲学深度,10星;
哲学广度,10星;
思想深度,10星;
思想广度,10星;
人类影响,10星。”
“综合判定:10星思想家,大夏至圣!”
“结语:孔子,大夏儒家创始人,提倡仁义礼信,忠孝悌信的学说,为人类社会进步,思想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和替代的贡献,诸天判定为至圣先师!
代表作:《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且与弟子教学言行,被整理为儒家经典《论语》。”
当评定一出,立刻引起天选之地的轩然**。
大夏至圣先师,综合评定10星,已经超越了测试仪的天花板——8星,这就意味着孔子的成就,已经超越了诸天对于蓝星的认知。
鸦雀无声!
随后大夏直播间,轰然爆发。
“见过至圣先师!”
“拜见孔圣人!”
“原来我大夏也有大思想家,碾压苏格拉底的存在;
好感动啊,我要哭了,呜呜!”
……
就在此时,苏格拉底忽然朝着大夏战场,静静走来。
这位圣贤,打着赤脚,一步一步踩在被鲜血染红的草地,双脚被鲜血染红,毫不在意,昂首挺胸,满脸笑意。
“见过圣人!”
这位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古希腊圣贤,一脸平静,眼神深邃如水,微微颔首行礼。
“吾不过教人读书,修订史书,担不得“圣人”二字。”
孔夫子回礼,温和平静。
“圣人过于谦虚,我看到空中,圣人学说显形,心中有些疑问,想请教圣人,并与自身才想进行印证。”
“请讲。”
“我心中有三个疑问,其一就是这“仁义礼忠孝”有什么含义?
其二至圣先师平日里教学生,采用何种方式?效果如何?
其三当至圣先师,学说无法被君王采纳,城邦无法发展的时候,如何应对?”
苏格拉底,眼神清澈见底,如同一位好学的学生,向老师虚心请教,全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其一,吾创立儒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仁爱天下,这是人间大爱,无国无疆,此乃仁;
为人与义,两肋插刀,君子之美德,可舍生而取义,此乃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其位谋其政,恪守本分,此乃礼;
投身仕途,忠于国君,万死不辞,高风亮节,此乃忠;
赡养父母,恪守孝道,不逾矩,不弃家,修身养性,而后齐家,此乃孝。”
当孔子说完此话,苏格拉底猛然醒悟,自己一生追求真理,提倡大爱,促进希腊联邦的进步,却没有如夫子这样有体系化。
“其二,教学生,吾向来有类无教,因地制宜,而又因势利导,故教人学问,在于引导,并非灌输。”
苏格拉底听完后,微微一怔,自己在传授知识,给柏拉图等人时候,向来以诘问,鼓励他们思考的方式进行。
这样一来,其实并没有孔夫子这种,因势利导高明。
教学问,重点在于教师,而非学生!
这一刻,苏格拉底忽然进入到一种顿悟的空灵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