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太师!”两个守在门前的侍卫看到董拙出现,立刻单膝跪地说道。
董拙随意的嗯了一声,便向里面走去。
两个侍卫连忙一个在前面引路,一个狂奔着向里面去通知消息。
董拙才刚进入政治培训班,便听到一阵狂热的吼声传来——
“坚持,坚持,一定要坚持!”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正确的命令是考验,错误的命令是磨炼!”
“太师是我们唯一的领袖,我们一定要听太师的话,服从太师的命令!”
“吃太师的饭,拿太师的饷,为太师打仗!”
……
董拙驻足倾听,然后抬头望去,便见这政治培训班的里面,是一个大操场。
操场上,几只队伍排着整齐的行列,正在一边跑步,一边大喊着口号。
“下官张宇拜见太师。”一个身穿青色道袍的道士快步而来,在董拙面前行礼道。
董拙摆摆手道:“起来吧。”
“喏!”张宇恭敬起身道。
董卓道:“这里情况怎么样了?这些人还有多久才堪使用啊?”
“回禀太师,这批学员已经初见成效了。但想要真正放心上使用,还需要至少是三个月的时间。
而且每用一段时间,便需要将他们重新召回这里,进行二次培训,强化意识信念,才能继续使用。
否则在尘世久了,难免被红尘杂念侵蚀,失去了初心。”张宇说道。
张宇是太平道中真人,在后世名声不显,但若说起他的本事,却有不少人知道。
黄巾军中赫赫有名的黄巾力士,便是他训练出来的!
人所共知,黄巾军的战斗力是很差的。
但黄巾军中也并非没有精兵,最著名的精兵,便是黄巾力士。
据说,黄巾力士不仅个个力大无穷,还悍不畏死。
是黄巾军攻克坚城,打硬仗的依仗。
董拙曾经也很迷信黄巾力士,但在收服张宁,详细询问了黄巾力士的情况后,才发现所谓黄巾力士,其实不过是一群被彻底洗脑的狂信徒而已。
信仰、念头、意志,这都是拥有力量的。
神州大陆的修仙者,也只是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念头,从而获得超凡脱俗的能力而已。
太平道本以宗教起家,信徒亿万,自然有很多狂信徒。
这些狂信徒被教义迷惑,深信自己力大无穷,死了乃是为道献身,便的真力大无穷,视死如归了。
不过这种力量是通过透支生命获得的,所以黄巾力士的寿命普遍不长,即便不死在战场上,也活不过五年,只是一种消耗品。
董拙自然是看不上这种黄巾力士的,但却不妨碍他使用这种信仰手段。
信仰是军队的灵魂。
一只军队是否有信仰,信仰是否足够坚定,对其战斗力有着决定性影响。
现代华夏开国时期,国内一穷二白,但为什么能威震四方,让天下诸国不敢小看?
还不是因为有用信仰武装了头脑的数百万大军!
在董拙看来,天下军队大体可以分为三等。
其一,没有军纪,没有信仰的军队。
这种军队就算战斗力再强也没用,不听指挥,不得民心,注定没有未来。
其二,有军纪,但没有信仰的军队。
这种军队比前者好很多,如果军纪足够严明,足以开创王朝了。
其三,有军纪,有信仰的军队。
这种军队才是最强的军队,纪律严明,目标明确,既有强大的战斗力,又有足够的韧性,可以在绝境中继续坚持下去。
也唯有这样的军队,才能与那些立国数百上千年的帝朝,立国数千上万年的天朝争锋!
董拙的野心很大,东汉、元末,甚至是晚明帝朝,都装不下他的野心。
所以他要打造最强的军队!
早在汉中之战开始前,董拙就已经将张宇招来,让他成立政治培训班。
就是为了培养一批狂热效忠于他,并有足够能力培养出狂热效忠于他士兵的政治官吏。
日后这些官吏都会放到军中,担任监军。
他们不负责作战指挥,就负责教育引导官兵的思想。
董拙要通过他们,来建立麾下军队的信仰。
经过徐荣训练的止戈军,已经可以做到军纪严明,训练有素。
此时抛开名将图、名侠图的加成,董拙的军心指数也已经在70%以上了。
但这基本就是军纪部队的极限了。
毕竟军纪可以约束士兵的行为,却无法让士兵心甘情愿的为某个人献身。
但信仰可以!
当所有士兵都成为他狂热的信徒,视他为心中唯一的神祗时,他才能够彻底掌握这些士兵。
想必那时这军心指数,就可以提升到100%了!
自汉中城得到北冥鲸吞法后,董拙对此事更加重视了。
虽然北冥鲸吞法可以吞噬他人神魂念力转化为自身信仰,但这毕竟是旁门左道。
而且也不稳定,肆意妄为很容易惹来诸多强敌讨伐。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培植属于自己的信仰。
既安全,又稳定,转化率还高,简直是一举数得!
董拙沉声道:“要尽量加快速度,大争之世,时不我待呀!
但也不必太过着急,质量还是第一位的,不能为了速度而降低质量!
第一批监军的素质,关系整个造神计划的成败,不容疏忽。
在这点上,你是行家,本相就不指手画脚了。
你自己掌握好进度,来日计划成功,本相重重有赏!”
“下官多谢太师信任,太师肯收留我等太平道余孽,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下官愿为太师效犬马之劳,已报答太师恩德之万一,不敢求取赏赐。”张宇连忙说道。
董拙摆了摆手,淡淡说道:“你不必谦虚推让,本相向来是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你若能做成此事,便是有大功于本相,本相不会吝啬赏赐。
要官要钱,都不在话下。
就算你是想重建太平道,也不是不可以商量。”
“太师愿意让太平道重建?”张宇眼睛猛然瞪大,惊呼道。
董拙淡淡说道:“太平道是朝廷的叛逆,但非本相的叛逆。若是未来本相开朝建制,太平道自然也可以重回阳光之下。”
对董拙来说,他并不在意太平道是否还用这个名字,只要这个教派的力量受他掌控就好。
先前太平道改名为青衣楼,是因为这个太平道的名字太过敏感,没必要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但若是能用太平道这个名字换来其他利益,那招惹一些麻烦也没什么。
无非是东汉朝廷中那些朝臣,和国内那些世家大族的不满罢了。
等到董拙将东汉朝廷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将那些世家大族全部削平的时候。
还有谁会在意太平道的重新出现呢?
长安城外,
黄土官道上,一行车队正在缓缓行来。
车队人数不少,足有三四百人。
外围是仆役侍卫,内部则是众多羽扇纶巾的文士学子。
在整个车队的正中,是一辆悬挂子贡圣人图像的棕色马车。
马车中,一位须发皆白,但精神抖擞的老者,正在与几个年轻学子谈玄。
老者为荀爽,当世大儒,颍川学院院长。
几个年轻学子皆是颍川学院的精英学子,钟繇、荀攸、陈群、杜袭等。
钟繇笑道:“恭喜老师,此次被朝廷诏入京中,担任太学院院长,日后天下学子,皆是老师门下,朝中官员,皆受老师教导,便是昔日那袁家家主袁隗,也远远无法与老师相比啊!”
“正是如此,老师此次入京,必受朝廷重用,未来执掌朝纲,指日可待呀!”陈群也是笑着说道。
荀彧摇摇头,用手指点了点二人,骂道:“你们两个猴崽子,惯会拿老夫取笑!”
“说实话,老夫还真没想到,此生竟然还有入朝之日。天道无常,当真令人不可测度啊!”荀爽幽幽一叹,一双老眼中不由露出些许复杂的神色。
马车中人,皆是才智之士,自然知道他的意思,一时间顿时都变得沉默起来。
半响之后,杜袭才道:“是啊,谁能想到,董拙退居长安之后,不过短短数月时间,便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难道当真是大运加身,天命在董?”
“天命气运皆是虚无缥缈,或许存在,但却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掌握。
我等生于这尘世间,唯一能做的,便是依时事而动。
董太师退居长安三个月,对内诛杀吕布,改编军队,整肃朝纲,降服马家,将雍凉二州彻底掌握在手中。
对外灭张鲁攻占汉中郡,败曹操降服青州黄巾军,挑拨袁绍公孙瓒彼此攻伐,折损实力。
如今北方形势看似混乱,其实已经趋于明朗,董太师扫平被北方指日可待。
而南方虽有刘焉、刘表、刘繇等汉室宗亲出身,并掌握大洲的刺史,但这些人中并无真正的豪杰。
面对集合北方数州之力而下的太师,怕是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明主以现,我颍川学院自然也要改有所选择了。
趁着此时东汉还未真正统一,提前归附明主,方才能躲过日后的清算啊!”荀攸叹道。
这话再次令众人沉默,这话揭开了他们心中最疼的一道伤疤。
三日前荀爽做出入朝担任太学令的决定后,颍川学员众多弟子并未激烈反对,而是默默的收拾行装赶路。
大家都很有默契的不提董卓,提及入朝只说是荀爽受天子邀请。
这似乎是在无形中表明态度,大家投靠的是天子,而不是董拙!
这种解释,会让他们心里好受些。
毕竟他们都生在东汉王朝,从小秉承忠君爱国的理念,以往对董拙的态度,一直都是国贼!
可此时忽然发现,自己竟然要去投靠国贼,这如何能够接受呢?
做人有时候还是需要一些自欺欺人的。
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
但荀攸这番话,却将众人身上所有的遮羞布都扯去了。
他赤裸裸的告诉众人,不要找任何理由,不要找任何借口,你们就是去投靠董拙的!
不是为了匡扶朝廷,不是为了天下正义,就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就是为了不被董拙日后清算!
这种血淋淋的撕开所有伪装,赤裸裸面对自身丑陋人性的勇气,不是谁都有的。
一时间,任由这些人都是才智之士,也觉得脸上发烧,羞涩难耐,甚至心中还对荀攸生出一丝怨恨来。
荀爽目光在众人身上一扫,对他们想什么自然是洞若观火,不由轻叹一声。
其实他知道,荀攸这话是好意。
他是希望通过这段话,让大家正视自己的内心,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董拙。
大家可以自欺欺人,但现实却不会跟着欺骗他们。
马上就要进入长安城了,他们马上就要直接面对董拙了。
如果他们还抱着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那很难说董拙会有什么手段对付他们。
根据荀彧传来的书信,董拙行事比之在洛阳时虽然有了改观,但依然不是什么良善之人。
霸道自负,手段狠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些学子若是不能在见董拙前端正态度,那就算不会丢掉性命,只怕也会落个闲置冷落,长期得不到使用的结果。
若是如此的话,那来洛阳的意义何在?
人啊,还是要坦诚些。
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别太矫情了。
不然只能是害人害己!
只是荀攸虽是一番好意,但到底还是太过年轻,未经历练,做事太过直接,有欠考虑。
这番话只怕是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为荀攸日后种下祸根。
荀爽想了想,还是说道:“王朝兴替,家国存亡,这本是寻常事。
神州万国,浩浩汤汤,但其中可有恒古不灭之朝廷乎?
便是威震神州的中央五大天朝,万年前不也是黄土一杯吗?
所以汝等无需为投靠新主而感觉羞愧。
东汉失鼎,诸侯共逐之。
董太师能在诸侯中脱颖而出,便是天命所归。
汝等前去投靠,乃是顺应时势而已,何愧之有?”
这番话无疑就说的众人很舒服了,为他们投靠董拙找到了足够的心理借口。
于是众学子心悦诚服,一起对荀爽拜道:“多谢老师指点,学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