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中的焊接技术,乃是将工件锻成之后,再把边缘部分加热,使其软化,然后再拿锤子把两个铁件的边缘部分给砸到一起。
铁匠们到了晚上也没停下忙碌,他们将高压锅的几瓣锅身锤锻到了一起,再接上锅底,高压锅的锅体便成了。
完成了的锅体,看起来很粗糙,锅体不规整,有些扁,焊接痕迹很突出,还有些毛毛糙糙的毛刺。
这样一个丑陋的铁器,匠人们自己都看不下去,嫌丢人,匠人们提议说打磨打磨,修一修。
李孟羲则道,“不必了吧?不修也能用吧。”
铁匠们还追求美观,李孟羲对此没有追求,难看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结实,密封性要好。
在漏水测试的时候,往锅里装满了水,经检查,没有一处漏水,完全合格了。
锅有了,剩下的便是锅盖。
高压锅难的不在锅,难得在锅盖与锅的高度密封。
对于密封的方法,李孟羲没有选择用复杂的设计,他选的是类似泡菜坛子一样的方法,锅沿大一点,盖能紧扣住锅沿,然后直接拿铁水浇一圈,直接把一圈封死,这样的密封效果,绝对比真正的高压锅还厉害。高压锅再严丝合缝,也会有少量漏气,而用铁水悍死的话,则一点缝隙都没有。
铁匠们花了不长时间,把一个锅盖锤出来了,锅盖跟锅体一样,也是非常厚,非常笨重,非常沉,跟个盾牌一样笨重。
将锻打好的锅盖往锅上一盖,问题顿时出现,锅盖大了一圈。
铁匠们回去又改,改了一轮,回来再试。
这次大小合适了,锅盖够圆,但是因为锅做的不好,锅是扁的,结果盖子与锅反而不配套了。
负责打锅盖的匠人拿着锅盖对了几次,对不上,这个匠人只能尴尬的把盖子拿去。
跟李孟羲预料的一样,单做一个铁锅容易,单锤一个锅盖也容易,可要是做两个能配套的东西,难度高了数倍,精度不够,误差太大。
最终,锅盖改了又改,圆的锅盖改成了半圆不扁一边高一边低的盖子,这才终于,锅和盖契合了。
还缺最后一步工序,得往锅盖上打一个小孔用于排压之用,不然,气压这玩意儿压强可以极大的,粗制滥造高压锅若是不留排气孔彻底封死,怕是撑不住一会儿,水蒸气就把高压锅憋炸了,跟个炸弹一样。
李孟羲把锅看了又看,他觉得锅不够大,又生恐排压孔太大压力泄的太多,以致锅里压强不够,于是为了得到比较高的压强,李孟羲对匠人说,只在锅盖上打一个比针略大小孔,孔越小越好。
这个要求,让一众匠人们为难的不行,因匠人们手中最细的凿子,也比麦秸杆要粗了,要钻一个针孔大小的洞,操作起来太难了。
难归难,匠人们没说什么,忙碌去了。
李孟羲等了很久之后,才等到匠人们把钻孔完成的锅盖拿了过来,此时,夜都深了。
夜虽已深沉,但好不容易把高压锅做好,李孟羲并不想立刻去睡觉,他很想试试高压锅的效果。
高压锅是为测试造纸技术所造,已知,让草本中的植物纤维尽可能散出来,这是造纸术的核心关键。
又知,草本中普遍存在一种锁住纤维的物质,干扰造纸进行。
来自关羽的提示,关羽说可能是树胶,这个猜测很合理,大概率,造纸过程要除的是胶。
那么,高压锅花了两天时间做好之后,要测试的第一步是,当要找树胶来,然后加酸加碱加盐轮流试一遍,看何种情况,胶质解的最彻底。
李孟羲连夜去搜寻材料了,他去找胶质,找不到,不管桃胶椿胶之类的,如今飘雪时节,什么胶都找不到。
李孟羲又不想就此放弃,无奈之下,就不用纯胶了,他直接找来生麻,然后央人把生麻铡一遍,剪一遍,再剁一遍,把麻剁成碎的不能再碎的碎末。
帮忙碎麻的苦力,自然是关羽,关羽把麻又铡又剪又剁的,忙的不停,李孟羲还在旁边说,不够碎,再剁。
关羽连剁了好几遍之后,终于忍不住了,把斧头一撂,“这够碎了,再剁都着火了。”
把麻剁的快着火了,可想而知,关羽剁了多少遍。
李孟羲对工业造纸隐约有些印象,人家造纸厂造纸的时候,有大的粉碎机,把原料粉碎的跟面粉一样一阵风吹来就能扬起的细粉末,材料颗粒足够细微,自然,现代造纸工厂生产的纸张纹理很细腻。
李孟羲意识到,原料粉碎也是造纸的关键环节。
可用手工方式粉碎,无论拿铡刀铡,还是拿斧头砍,无论怎么费力气,原材料依然很粗糙,依然是指节长短的麻段,跟粉末状的碎草末,根本没有可比性。
李孟羲便想,粉碎机该如何制造?汉末可以有水排风箱,同样可以有水力粉碎机,如果水力粉碎机不好用,其他粉碎方法,磨,石磨,用石磨把原料磨碎,一样可以提高纸张的质量。
李孟羲将构想草草记下,一个是【造纸所用的粉碎原料的粉碎机】,一个是退一步的替代品,【石磨】。
李孟羲问关羽,“关将军,如麻线麦秸等,石磨能否将其磨碎?”
正拿筐揽碎麻准备装起的关羽顿时就是一愣,“……麦秸?你磨麦秸做甚?麦秸能不能磨碎?这……某不知也。”
关羽回答不了了。
李孟羲的问题太稀奇古怪,好好的粮食不磨,谁没事儿去磨麦秸玩儿?
碎麻有了,测试正式开始,李孟羲找来一块新的麻布,正式记下第一轮测试——
【1 用醋煮麻,看是否能将胶质除去,将生麻煮成浆。】
军中醋也不多,平时都是用来煮菜调味的,每次都紧巴巴的用,多放都舍不得。
平日急缺的醋,此时李孟羲生怕醋不够,将半坛子醋哗一下全倒进铁锅里了。
倾时,酸熘熘的味道弥漫开来,闻者口水立生,酸的。
倒进了半坛醋,李孟羲又捧了好多碎麻往高压锅里丢,然后又加了水,水加到九成满之后,锅上盖上盖子,李孟羲令匠人们把融铁取来。
几个铁匠手拎着钳子,夹着通红的铁匆匆来了,然后铁匠们把铁顺着锅盖浇到锅沿儿上,再趁着铁还热,赶紧拿着小锤子把铁叮叮一阵砸。
最终,匠人们用融铁将锅盖一圈都封死了。
李孟羲围着高压锅转了一圈,凑近认真打量了一番,(这样,应该完全密封了吧。)他想着。
看天色实在不早了,李孟羲看向一众忙碌到深夜的铁匠,他道,“辛苦诸位,夜深了,都回吧,早去睡觉。”
说完,李孟羲想了一下,又道,“留下一人,万一铁没封好,还要再修,谁留下?”
匠人们没有推诿,反而都想留下。
傻子都知道机会难得,遇见事儿得多露露脸。
最终,李孟羲只选了看起来最年轻能扛的铁匠留下,其他人打发回去睡觉了。
这一夜,注定无眠了。
城主府,厅堂当中,高压锅支在石头上,下边放着柴,旁边堆着一大堆柴,关羽在拿火石点火,李孟羲吭吭哧哧抱着铠甲来了。
李孟羲等火点起来之后,将铠甲递给了关羽。
关羽疑惑。
“还是穿上铠甲的好,我怕会炸。”说着,李孟羲自顾扣上了铁盔。
关羽疑惑的指着锅,“这东西,会炸?”
“可能会。彭!的一声就炸了。”李孟羲很严肃的说着。
关羽一听锅还会彭的一声炸,烧锅竟然还能有大危险,关羽便不由分说的大手一挥,让李孟羲躲远点去,他来烧火。
李孟羲也是怕炸锅,高温蒸汽烫伤可不是闹着玩的,锅要是炸了,铁片嗖嗖飞,跟个炸弹一样,多危险。
有关羽代劳,李孟羲躲的远远的,躲在一边等着。
关羽倒是心大的很,守着锅处之泰然的慢悠悠的时不时添一根柴。
一段时间后,李孟羲等烧的有时候了,他提醒,“关将军,可看看锅沿漏气不漏。”
关羽便起身查看。
看了锅一圈,没有漏气。
关羽回复说未有。
李孟羲点了点头,看来用融铁封口的方法,密封性很可以的。
继续又等,又一段时间后,锅里的水或许是沸腾了,水蒸气嗤嗤嗤嗤的开始顺着排气孔往外冒。
已是深夜,安静的很,水蒸气嗤嗤乱响的声音尤为明显。
天又冷,锅里的水蒸气成一道笔直的白汽往上飙射,巍为可观,关羽饶有兴趣的抬头看着白汽蒸腾。
离得远的李孟羲,也聚精会神的盯着蒸腾的水蒸气在看。
水肯定是沸腾了,锅里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了,可是,这水蒸气的排泄速度也太快了吧?就一个针孔大的小孔,水蒸气嗤嗤的飙着往外跑,这得泄出去多少压力?
在锅盖上钻一个小孔的本意是为了排压,可这排压的效果也过于强了吧?
李孟羲不由就想起,真正的高压锅,真正的高压锅似乎是根本不排气的,高压锅上有一个小小的阀门,当饭做好之后,高压锅才开始放气,放气的目的也是为了安全的掀锅而已。
李孟羲又想到,按后世的家用高压锅,能做到整个煮饭过程不泄压的高压锅,锅是非常厚实的,因而能经的住超高的压强。
后世的高压锅所用的钢材肯定强度远超普通钢铁,汉代的钢铁强度肯定远不如高压锅的钢材,也就可能会难以承受的住过高的压力。
李孟羲在思考一个问题。看见高压锅排气效果太夸张,他觉得加了排气孔,锅内压力可能大为减弱,会影响蒸煮造纸材料的效果,可要是把锅全部密封住,李孟羲生恐普通的生铁锅经不住整汽的压力,又会炸掉。
陷入了两难的难题,要么压强不够,蒸煮效果差,要么全密封,压强够了,可锅有可能要炸,难以做出取舍。
——
一等,就是等了一夜。
第二日,天还未亮,公鸡叫了。
怕锅会爆炸,有些害怕的李孟羲,披着被子睁大着眼睛,一夜都不敢睡觉,关羽要烧锅,关羽也一夜未睡。
听见鸡叫了,关羽朝李孟羲看来,“羲儿,还烧吗?烧了一夜了。”
或许时间足够了。
李孟羲掀开被子,他去叫来两个值守的铁匠,铁匠们带着锤子凿子钎子来了。
撤了火,待锅凉了之后,铁匠拿着凿子对着锅沿的封铁叮叮当当的凿了起来,密封的铁在凿击之下,一块块被敲掉。
片刻之后,所有封铁被砸掉,李孟羲迫不及待的掀开了锅盖。
锅盖掀起的刹那,李孟羲看到,锅里黑乎乎的,拿来火把照了一下,满锅都是乌黑,而且,锅里的水没有了。
愣了好一会儿,李孟羲伸手往锅底摸了一下,摸的一手漆黑。
“似乎……烧湖了?”李孟羲抬起头,睁着迷茫的大眼睛,不十分确定的看向身旁关羽。
“哈哈!”关羽开心的哈哈大笑,“就是烧湖了!”
第一次高压煮浆实验算是失败了,李孟羲立刻就想明白了失败的原因。
是事先估计不足,忘了随着水蒸气的蒸发,锅里的水会不停的蒸发出去,于是锅就烧干了,于是锅里的碎麻就烧成黑乎乎的炭了。
意识到了不足,李孟羲总结,煮浆的过程中得加水。
可再一想,锅密封之后,锅盖上就一个针孔大小的小孔,怎么加水?中途难以加水的。
问题两难了,煮浆过程耗时必然很长,哪怕用了高压锅,也需要长时间沸煮,可煮的时间长了,锅里的水就烧干了。
想来想去,昨夜未想明白的那个问题,李孟羲突然有了答桉。
昨夜还在想,要不要把排气孔给封了,这样可以极大提高锅内压强,但同时有炸锅的可能。
现在又面临着烧干锅和半途要加水的问题,不用考虑了,最好的选择便是不要排气孔了,直接把锅完全封死。
锅直接封死之后,水蒸气就全困在了锅里,就永远不存在把锅烧干的问题,于是加水的难题直接解决了,锅想烧多久就能烧多久。
选择不要排气孔,多个问题同时解决了。
第一次实验彻底失败了,李孟羲心情倒反而还好,他不仅解决了加水问题,还因为加水的问题,进一步选出了最佳的高压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