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早就出现过的。
按照《孟子·滕文公》里的记载,早在夏代,就有了专门招收贵族子弟,教授御、射等科目的军事学校。
不过夏这个朝代的记载太少,甚至有许多人都不承认它存在过,所以这个朝代到底有没有军校就更难证明了。
夏朝虽然是个迷,但其后周朝春秋战国时,一些国家倒的确有设立了跟夏代类似的军校,只不过规模比较小。
宋朝时,仁宗庆历三年设立了“武学”,仁宗皇帝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武官选拔制度,为大宋源源不断地培养军事人才。
然而,宋朝重文轻武的习气到了仁宗时已然成风,所以根本就没人愿意入学成为军校的学生。
于是这所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军校,总共只存在了九十来天,就因为没有学生而关门大吉了。
大宋后来虽然跟辽国基本上没了冲突,但在跟西夏的战争中,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少有胜绩。
由于打得实在是太难看,于是神宗皇帝又在熙宁五年重开“武学”。
神宗之所以会重开军校,也是因为王安石提出要“求专门,兼文武”。
王安石当政时,还以《武学七书》为教材,设立武学博士等官职,教授学生各种军事知识。
这也算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成果吧。
而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就是神宗皇帝。
所以神宗一朝,在东京汴梁设立的军校不但开得红红火火,还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
可惜,随着神宗驾崩,王安石的变法也宣告结束,他本人也跟着被保守派打倒。
失去了王安石的支持,军校也就跟着开始走下坡路了。
北宋灭亡后,南宋孝宗或许想要重振朝纲,于是又开始重视起武学来。
他为此还专门设置了武学国子员。
宋宁宗则在各州的州学设置武士斋舍,相当于在地方学校开了个武学班。
这种班,自然不可能有什么系统的教学,至于学生到底能学到什么,也只能看地方老师的个人能力了。
想来更多的,也只是学到点儿武艺罢了。
这样的武学班,应该还称不上军校。
而且,就算这种武学班也没能坚持下去,没多久便废止了。
南宋都拉胯成那样还不重视军事,其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
明朝初年,也曾设置过武学。
只是还没有定制,就迅速被废。
从此以后便只有全看个人武勇的武举考试,再也没有系统学习军事知识的学校。
当然,无论是夏代、春秋战国还是两宋,它们所开办的军校,肯定都受到了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就比如夏朝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只招收贵族子弟,平民百姓都被排除在外。
而宋朝重文轻武,估计学生的构成得反过来,那些贵族子弟谁愿意去学这个啊。
还有就是所学的内容,更多的还是强调个人的武艺。
朱辰濠所设立的大明皇家陆军军官学院,自然跟以前那些所谓的军校都不相同。
这所学校,或许可以被称之为华夏第一所跟现代军校类似的军事学院。
在上下一众人等的努力下,陆军军官学院终于在一个选定的良辰吉日,于万众瞩目中开学了。
虽然新校区还没建好,但学院正式成立的这一天,还是选在此处举行典礼。
这也是因为出席的人太多,以江彬府改造的临时校舍根本不可能容纳那么多人。
而新校区尽管房舍还在建设中,但场地却是早就平整好了的。
甚至连台子什么的原本就有设计且已经搭建完毕。
开学的这天,为了凸显朝廷对这所学校的重视,朱辰濠更是率领文武百官亲临。
不但如此,他还邀请了那些在京的外邦使节也一起列席。
再加上看热闹的百姓,北京城南城外的新校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由于学校还没有建造外墙,没办法将无关人员挡在校外,所以只能调集龙虎营的士兵来维持次序,将那些百姓远远地隔开。
开学仪式上引人注目的,倒不是那些大老,而是操场上排列整齐的那群新学生。
这些学生里最吸引人眼球的,无疑就是站在最前方的那两个少年。
因为这可是大明帝国的太子和陈王殿下。
不过今天,他们也只能静静地站在那里,乖乖听其他人说话的份儿。
一次来了这么多大人物,开学典礼的整个流程也就显得比较冗长了。
像什么皇帝讲话,首辅跟着讲话,校长继续讲话之类的,就用了不少的时间。
可是这些无聊的过程,偏偏又是这种活动的标配,也没办法跳过。
相对于听得昏昏欲睡的那帮学生和百姓,有个人倒是瞪大了双眼。
那就是葡萄牙公使皮雷斯。
其实这位自打听说大明将要建立这个陆军军官学院起,就对此大感兴趣。
在经过多方打听之后,他才大概搞清楚了军校是怎么一回事。
然后就更加佩服那个东方国度的神秘皇帝了。
而更让皮雷斯吃惊的,则是他到达现场后所看到的一切。
特别是那群负责维护现场次序的龙虎营士兵入场后,皮雷斯的眼睛就没从他们身上移开过。
他甚至震惊到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因为那些士兵手中所持有的,分明就是跟他们葡萄牙所使用的火绳枪外观差不多的火器。
而且,竟然还是每个人都持有一把。
要知道在他们葡萄牙,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拥有一把火绳枪。
如今许多人还是拿着长矛和刀剑上战场的。
可是这个原本在火器上被他瞧不起的东方古国,却出现了一支人人都手持跟他们类似火枪的军队。
更令他惊掉下巴的,则是在打听一番后,知道这支军队足有好几万人!
这么多人都拥有火枪,是个什么概念?
估计能随便平推欧洲任何国家了吧。
除了火枪外,皮雷斯也看见了火炮。
这些炮,显然是被作为典礼上的礼炮使用的。
而这些火炮的外形,跟他们葡萄牙正使用的那种后装炮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人家既不缺枪,也不缺炮。
这就难怪明国皇帝那天不要他们葡萄牙的火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