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大文学移动版

m.dwxdwx.com

第一百三十章 从《如梦令》推开的物理大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李姑娘,听说你不久前写过一首词,叫做《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黑板前。

听到徐云的这句话。

小李脸上顿时浮现出了一丝肉眼可见的自豪,不过表面上还是有些矜持的道:

“一篇拙作罢了,上不了台面,苏伯伯的文采才叫高呢。”

在几个月前的一周时间内,她先后写下了两首如梦令。

也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正是这两首词,让小李骤然名声大震,颇有些一曲成名的风采。

宋代的词和唐代的诗不一样,唐诗可以直接空口朗诵,但宋词却是用来唱的,词牌名便是所谓的歌调。

不过眼下徐云的意图是举例,因此他便直接轻诵了起来: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诵读完毕后,他一边拍手,一边赞叹的道:

“自谦的话就还请不必说了,李姑娘的文采着实令人佩服,小人自认不如。。

尤其是这最后一句,李姑娘,听说这是你对丫鬟的问话?”

小李轻轻点了点头,似乎是想到了自己那个有些粗心的丫鬟,嘴角顿时微微一翘:

“不错,那日小女饮酒致醉,入睡前依稀记得屋外雨小风大,呼声犹如虎啸龙吟。

醒来后想到院中园中海棠未被遮护,便问了环儿屋外状况。

没想到那个笨丫头明明在卷着帘布,却看也不看屋外一眼,便和我说‘小姐,海棠一如昨日呢’。

小女一时没忍住,便轻斥了她一句。

毕竟大风刮过,花儿定然会被吹落在地,树上多半只剩下些叶子了。”

徐云抬起眼皮看了她一眼, 表情有些唏嘘。

在眼下这个年代,能跟到小李这样一位小姐, 对于丫鬟来说倒也是件幸事儿吧。

不过很快。

他便话锋一转, 说道:

“那么李姑娘, 可否容小人再问个问题?”

小李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认真道:

“王林, 你已是苏伯伯府上门客,去了奴籍,还是勿要用小人自称了, 有话尽管直言便是。”

徐云朝她微微拱了拱手以表谢意,随后问道:

“李姑娘,你既知屋外海棠绿肥红瘦,那么可曾想过为何会有此番景象?”

小李的脸上顿时飘起一个问号:

“?”

看着有些茫然的小李,徐云继续问道:

“李姑娘, 我且问你, 被吹落的海棠花去了哪里?”

小李眨了眨眼, 答案脱口而出:

“当然是掉到了地上呀。”

徐云微微颔首, 随后指了指天, 又指了指地,说道:

“那么李姑娘,我且问你, 为什么这些海棠不往天上飞,却偏偏掉到了地上呢?”

小李一呆,下意识的便想回答:

“因为...因为....”

结果因因为”了好半天,这姑娘忽然惊讶的发现, 这个看似常见到不能再常见的问题, 她竟然回答不上来!

距地面一定高度的物体失去支撑后会掉落在地, 这是一个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

但似乎从未有人告诉过她,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 仿佛默认了一般。

而就在小李陷入沉思的同时。

她身边的老苏与小赵二人,亦是表情各异。

其中小赵和小李差不多,一脸茫然的微张着嘴,不知如何开口, 观念似乎略微收到了一些冲击。

但老苏却不一样。

他的脸上虽然充斥着少许惊讶, 但更多的则是一种思索的神态。

过了一会儿, 只见他缓缓道:

“小王,老夫在四十余年前,曾有幸结识过横渠先生。

当时我们二人一见如故, 多次秉烛夜谈,天文地理古今人文,尽皆无所不言。

某次在谈到山水大势之时,我们曾从‘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出发,简聊过物体为何会下落的原因。

当时横渠先生认为,大地的土壤里有某种磁力,会将物体主动引向我们脚下。

不过这种磁力肉眼难见,这又只是当时随意提及的话题,因此便未曾过于深入了。”

听到老苏这番话,徐云微微一愣。

旋即,他心中的一个疑问,无声无息的被揭开了:

先前老苏在研究发电机运作的时候,曾在第二天见到徐云时,提出过一个有关‘力’的原理概述。

那个概述在某种层面上,已经无限接近了磁生电的真相。

当时徐云在惊诧的同时,心中还隐约有些疑惑:

那就是老苏切入的角度似乎找的有些太正了,直接锁定了磁力做功的核心点。

不过考虑到老苏眼下已经算是完全体,不像1665副本中小牛那样还是个青春版。

因此徐云一度认为他就是靠经验想到的这个层面,毕竟灵光一闪的先例在科学史上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不过如今看来。

老苏对于‘力’的探究——或者说认知雏形,应该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开始了。

横渠先生。

指的便是张载。

张载是北宋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也是北宋五子中最有名的一位。

他发展了“气一元论”的思想,为中国古代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大成者。

当然了。

比起张载的名字,他所说的一句话可能知名度更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没错。

这句90%宋朝之前的穿越文中都会出现的名言,便是出自张载之口。

与此同时,张载也是古代比较少见的地圆说支持者。

说起地圆说,后世一般认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地球这一概念。

等到了公元前3世纪。

生活在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则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并且计算出了地球的直径。

而在华夏古代,地圆说的支持者也有不少。

其中最有名的属于东汉张衡《浑仪注》中的一句话: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同时《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里也有记载记载: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也就是黄帝问天地之下是什么?

岐伯说天地之下什么也没有,是一片太虚。

接着黄帝又问太虚是什么?

岐伯说,天地是浮在其中的空间。

不过可惜的是。

由于各种原因,古代华夏并没有将地圆说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各个朝代只是零散的存在一些支持者,直到明朝时期才会开始真正改善。

当然了。

眼下的1100年在时间线上和明朝相隔不算太远(相较于汉唐来说),因此地圆说的支持者倒也不算特别罕见,更算不上异端。

而老苏所说的张载,便是宋代最有名的一位地圆说学者。

张载在自己最为重要的作品《正蒙》曾经说过几句话:

“地纯阴凝聚在中,天浮阳运旋于外,此天地之常体也。”

“恒星不动,纯系乎天,与浮阳运旋而不穷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者也”。

“地在气中,虽顺天左旋,其所系星辰随之。”

当然了。

其中第二句的恒星指的并不是恒星,而是固定的星体。

除此以外。

张载也认为物体会下落,是因为‘物皆有磁’:

大地下方的某个深处存在有一片空间,其中的土壤具有特殊的磁力,所以才会吸引着物体下落。

而人没有被完全吸进地心,则是因为被表层土壤挡住了。

所以他告诫后人不能把地面挖太深,以免把表层的土壤挖光,导致所有人都被吸进地底。

实话实说。

以后世的目光来看,张载的论点其实有挺多错误的。

比如吸引物体下落的并不是磁力,又比如我们脚下的‘表层’极深,足足多达六千多公里。

哪怕是后世毛熊的科拉超深钻,也才挖到了地底12262米处。

如果假设地球是个三十层高、每层之间有20级台阶的建筑。

那么后世人们只不过是站在顶楼的入口,朝下走了......

一级台阶罢了。

所以别说把地面挖塌了,地球哪怕是啥事不干让你去挖,人类也不可能把大地掏空。

不过还是那句话。

以后世相对成型的认知体系去评论一千年前的某个观点,本身就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张载的这些观点,可以说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天花板了,性质上已经触碰到了引力的范畴。

可惜张载并非是专业的物理学家,甚至没有经历过太多物理知识的教育。

因此在提出了观点后,他也没有能力去论证自己的推理,而是去推论起了理学。

不过受张载影响,老苏明显具备了一定相关的认知,这显然是件好事。

因此在听到老苏这番话后,徐云朝他微微点头,有些敬佩的说道:

“横渠先生学究天人,他所提出的磁力一说虽然不算准确,但离真相也非常接近了。”

随后他用脚踩了踩地面,布鞋与地面发出了夯实沉闷的接触声:

“根据风灵月影宗的手札记载,咱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叫做地球,是一个近似圆形的球体。

而吸引物体落下的,便是一种名叫重力的力。”

..............

注:

怕被说灌水啥的,解释一下,这两章会有一个很长线的伏笔,也是这本书重要程度前三的一个伏笔,诸位可以考虑放个眼在这儿。

对了,这个月应该有十个粉丝称号,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评论区,四个盟主大佬,估计要舵主以上才有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绝对一番五胡之血时代玄尘道途奸夫是皇帝盖世双谐反叛的大魔王信息全知者终末忍界你老婆掉了我只有两千五百岁
相邻小说
许愿餐厅并不想爆火从灭族之夜开始向宇智波鼬复仇纵横诸天从笑傲开始被女神捡来的赘婿从斗罗开始核平诸天好歹也是个皇帝开局签到一个吕奉先我有一卷降妖谱红楼逸梦穿越者海王指南